彭运生解《红楼梦》(2) 1、贾瑞之死 第十二回写“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这段文字的灵魂是人性中的“厌恶性欲”,贾瑞是“性欲”的象征和牺牲品。这里的隐秘论证之音是:性欲驱使贾瑞去勾搭族嫂王熙凤,忘记了什么是乱伦,这是其一;其二,王熙凤的第一次惩罚,使贾瑞受了“万状之苦”,不料“贾瑞前心犹是未改,再想不到是凤姐捉弄他”,这不是因为贾瑞愚蠢,而是性欲让人迷了心窍;其三,王熙凤的第二次惩罚之后,贾瑞也想起了这是“凤姐顽他”,而且还“因此发一回恨”,但是,“再想想凤姐的模样儿,又恨不得一时搂在怀内,一夜竟不曾合眼”,这是性欲让人走火入魔、不能自拔;其四,性欲使贾瑞不能抗拒“风月宝镜”中王熙凤影子的诱惑,致使贾瑞因为这虚幻的影子而可悲可笑地死去,而且是至死不悟——“让我拿了镜子再走”。 总之,是性欲把贾瑞造成了丑态,或者说,是“厌恶性欲”这一人性为了证明“性欲”的罪恶而创造了贾瑞这个性欲的受害者。这一深层奥秘决定了欣赏者对于贾瑞的态度是:我们乐意看见贾瑞的丑态、更乐意看到贾瑞受到惩罚;但另一方面,我们对贾瑞不无同情——他只是性欲的一个受害者。曹雪芹给这一回书取名为“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一个“毒”字体现了曹雪芹本人对于贾瑞遭遇的一丝同情。更有一些学者指责王熙凤冷酷无情,不过,这些学者是男性——这一点是有趣的。理性地说,王熙凤所设两场相思局并不算“毒”,因为它们不足以喝破贾瑞的“邪思妄动”之迷梦。 2、贾珍为秦可卿办丧事 秦可卿死时,“谁知尤氏(即秦可卿的婆婆、贾珍的夫人)正犯了胃疼旧疾,睡在床上”,因而不能操劳。尤氏旧病复发可说是适当其时,因为唯有这样,贾珍就有了全面展示自己的可能。 “贾珍为秦可卿办丧事”这段文字的灵魂是人性中“喜爱任性”,贾珍是“任性者”的化身。任性者便是我们所说的“性情中人”,或者“真人”。 这段文字的言外之音是:贾珍因为儿媳秦可卿的死而“哭的泪人一般”,表达出了极度悲痛之情,这表明了贾珍对于可能会引起的非议不介意,总之,贾珍乃是“乐则笑、痛则哭”,不为世俗所拘限、目空一切的贾珍,是一个敢作敢为、真力弥满的贾珍。这样的贾珍,大有气概地声称要“尽我所有”地为儿媳料理后事——这是守财奴所不能想象的豪壮之举。 更重要的是:“尽我所有”不是一时冲动之下的宣言。在后面的细节中,贾珍的确是不计较花钱之多少的。 有学者可能会认为,贾珍挥金如土,不过再一次反映了他这个贵族的奢侈个性。实际上,贾珍大把花钱办丧事的过程,其深层意蕴只是一点:任性者不仅本身虎虎有生气,而且办起事来左右逢源、吉人自有天相:贾珍正愁买不到足够名贵的棺木,于是就有薛蟠送来了原本应是“老千岁”享用的一些“樯木”;贾珍正愁儿媳因为丈夫官品不够高所以“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及时来吊唁,又及时为秦可卿的丈夫弄来了一个体面的官职…… 总之,任情可以使人显示豪迈、任情者在这个世界上心想事成——这便是“喜爱任性”在故事中为我们证明过的“真理”。 3、振振有辞的恶作剧 第十九回写贾宝玉玩恶作剧,坏了茗烟的一场好事。这里,贾宝玉即是“喜爱恶作剧”这一人性的象征。 “宝玉见一个人没有,因想:‘这里素日有个小书房,内曾挂着一轴美人,极画的得神。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无人,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他一回’”。贾宝玉这一段内心独白颇让人惊骇:画中美人固然“极画的得神”,贾宝玉怎么就会想到要“去望慰他一回”、从而帮这画中美人排遣“寂寞”呢?画中美人哪会有什么寂寞呢? 这段独白在与下文相连时,会发出这样的隐秘声音:画中美人固然“极画的得神”,但那毕竟只是画中人物;另一方面,即使是画中的美人,我贾宝玉也会对之表现出体恤和温情,这样的话,谁又能想象我贾宝玉对任何一个好人做出坏事来呢?如果你怎么也觉得我对某个人做了一件坏事,那只能归结为这个人算不上好人啊。对一个坏人做一件坏事,岂不是相当于对一个好人做了一件好事吗? 所以,当贾宝玉“一脚踹进门去,将那两个(指正在行男女之事的茗烟和‘一个女孩子’)唬开了,抖衣而颤”的时候,贾宝玉乃是在做一件好事。 在后面的情节中,贾宝玉面对这一对男女,既诉诸大道理——“青天白日,这是怎么说?”,又表现出自己是为了他们好——“珍大爷知道,你是死是活?”最能体现恶作剧之实质的,则是贾宝玉“一语提醒了那丫头,飞也似去了”(这其实也意味着这一场好事至此已彻底中止了)的时候,竟然“又赶出去,叫道:‘你别怕,我是不告诉人的。’”这似乎又是出于善意,要给人吃下一颗定心丸,但又有谁不知道这句话所产生的实际后果呢?茗烟在后面“急的”直叫:“祖宗,这是分明告诉人了。”总之,玩恶作剧需要相当的智慧,或者不如说,玩恶作剧能够在我们心中激起超常的智慧啊。 西方人居然搞出了一人“愚人节”,这就满足了人们“喜爱恶作剧”这一原始心理。 有的学者认为贾宝玉所说“你别怕,我是不告诉人的”这句话,体现了贾宝玉本人的单纯无瑕以及对于他人的真诚关切。 此段文字格外显得扣人心弦、情趣盎然。如果我们一定要把“善”的桂冠送给贾宝玉,那仅只是表明作为神灵的人性的确是太狡猾的了。任何一种人性其实既不在意于善也不在意于恶,唯一在意的只是“理由充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