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1)
孟浩然 1、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晓”的意思是清晨,“夜来”的意思是刚过去的夜晚。 “‘处处’都有‘啼鸟’”——要想形成这样的一条信息,我们首先必须有足够敏锐的耳朵;另一方面,“天亮了,一个人却没有感‘觉’到”——一旦形成这样的一条信息,我们就能够产生寻找其原因的冲动,最终发现:那是因为这个人是在“春眠”状态;“‘夜来’有‘风雨声’”——一旦形成这样的一条信息,我们就能够产生不断地联想的冲动,从“风雨声”联想到风雨,再从风雨联想到可能因为风雨而凋“落”的“花”,最终形成“花落知多少”这样的一个问题。 “形成信息”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贺知章 1、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个人‘少小离家老大回’”——如果说这是一个罕见的现象,则一旦发现这样的罕见的现象,我们首先就能够产生进一步了解相关事物的各种情况的冲动,最终发现:这个人“乡音无改”,不过,他变得“鬓毛衰”了;其次,我们还能够产生了解相关事物在未来的遭遇的兴趣,最终了解到:与这个人“不相识”的一个“儿童”,在“相见”的时候,向这个人“笑问‘客从何处来’”。 “发现罕见的现象”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崔颢 1、长干行二首(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或恐”的意思是也许。 一个“女”子想获得另一个人“何处住”的信息,她就必须积极主动,来了一个“停船暂借问”;其次,她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一定的社交技巧——尊称对方为“君”,又谦称自己为“妾”;另一方面,只有获得了相关的信息,“住在横塘”的此女子,才能确定对方与自己是不是“同乡”,才能消除“或恐是同乡”所包含的模棱两可。 “获得信息”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