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86)
写作的背景与诗人的生平 读通一首二流作品,离开写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一些时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当然,依靠写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等等信息,即使完全读通了一件作品,那也没多少意思。二流作品横竖不能让读者如痴如狂。问题是:读通一件一流作品用不着借助于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那些信息,恰好相反,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等信息甚至会把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引上歧途。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陈子昂的诗《登幽州台歌》。读通一件一流作品需要知识,其实更是需要精深的知识,唯独不需要的是有关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之类的知识。撇开已有的关于《登幽州台歌》的此类知识,本文力图直接揭示此诗的言外之意:前代的古人是我们见不到的,后世的来者也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看得到的到底是谁?只能是我们同时代的人。天地广大无边(“悠悠”),我们同时代的人自然不少,但我们实际上能接触的人总是有限的。“独”的意思是孤独,也就是一个人不与其他人相接触的状态,因为“独”,我们早晚会“怆然而涕下”——这是看得见的痛苦。总之,为了摆脱痛苦,我们必须克服“独”的状态,也就是必须与其他人亲近,尤其与我们身边的人亲近。《登幽州台歌》暗示了“与身边的人亲近”的必要性或价值。 一流作品有的的确能够折射出作品产生年代的某些现实。“江湖满地一渔翁”,这是杜甫的名句。包含了此名句的那首诗或许写作于杜甫安史之乱爆发后流落四川期间,四川水多,所以有“江湖满地”的说法,“一渔翁”或许折射出了这样的事实:安史之乱带来了四川人口的锐减。但杜甫此名句有自己超时代的永恒价值,其中的言外之意是:“江湖满地”意味着鱼资源的丰富,但只要人们没有创造性,只要人们不能发明捕鱼的器具,即使一个青壮年,捕起鱼来也就赶不上一条吃小鱼的大鱼,赶不上一只捕鱼为生的鸟,这算是一种资源浪费;相反,一旦发明了捕鱼器具,一个老年人捕捉到鱼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总之,“创造性”的价值得到了暗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