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54)
“刚好”意味着什么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这是李白诗《南陵别儿童入京》的前四句。一个人从“山中归”来,“白酒”刚好酿成;现在刚好是“秋”季,意味着“黄鸡”的生长高峰已经过去,此时宰杀没有经济上的损失,反倒会节省下饲料(“黍”);其三,此黄鸡刚好是“肥”的,这个肥意味着美味。如果说这个人是一个嘴馋的人,他现在可以美餐一顿,美餐一顿得以实现,乃是上所言三个“刚好”促成的。三个“刚好”构成排比,造成不可阻挡的气势,其结果是导致“儿女歌笑牵人衣”这样的热烈到了极点的场面之出现。 没有“刚好”,几乎也就不可能有所谓叙事文学(小说),“无巧不成书”中的这个“巧”对应的正是此所言“刚好”。所谓抒情诗,通常甚少有“刚好”的踪影,所以说,李白此诗是不多见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想象李白此诗产生的过程:李白乘坐的船是在桃花潭,李白发现这个桃花潭深不见底,仿佛有“千尺”之深,李白突然注意到汪伦的前来送行,大为感动,桃花潭刚好满足了抒发此强烈感情的需要。“刚好”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桃花潭。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是李白的名句,“对此”在这里有“因此”的含义。李白在“高楼”之上苦于找不到更有力的一醉方休的理由,正当此时,刚好出现了“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场面。 或许,李白是其诗集中包含最多“刚好”的诗人,其实也就是最能就地取材的诗人,究极言之,是最天才洋溢的诗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此《清明》诗中,也隐含了两个“刚好”:“雨纷纷”的时节通常少有人在户外,野外也就难以找到可以咨询的人,现在却刚好有一个“牧童”;更大的“刚好”,则是这个牧童知道遥远的杏花村里有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