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4)
10、“《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第二) (白话文:《诗经》有三百首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虚假。) 要想概括“《诗》三百”,我们必须个性上有种种特点,厌恶“邪”、喜爱挑毛病。 要想概括,我们还必须作出相当的努力,把《诗经》中的三百首诗逐一看一遍,看一看里面是不是有任何“邪”。 “概括”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1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二)
(白话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的时候能够立足于社会,四十岁的时候做到不胡涂,五十岁的时候认识了天命,六十岁的时候听到什么话都能保持镇静,七十岁的时候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吾”“立”了起来,如果说“吾”这是获得了某种独立性,则要想获得这样的独立性,“吾”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在自己“十有五”岁的时候,能够确立某种“志”向。 要想获得这样的独立性,“吾”还必须作出相当的努力——用十五年的时间,去“学”。 一旦获得了这样的独立性,“吾”就能够实现有规律性的稳打稳扎——十年一过,在“四十”岁的时候,“吾”变得“不惑”了;又一个十年一过,“吾”“知天命”了;又一个十年一过,“吾”变得“耳顺”了;又一个十年一过,在“七十”岁的时候,“吾”到达了“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境界。 “获得独立性”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1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二) (白话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不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答:“父母活着,就按照礼去侍奉,死了,按照礼去安葬,按照礼去祭祀。”) 要想物色到某种理想的人选——喜爱刨根究底的人,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对于“孟懿子”的“问孝”,孔子答之以半截子话“无违”,来激发孟懿子刨根究底的冲动,只不过孟懿子最终也没有产生这样的冲动。 一旦物色到说出“何谓也”而显示了自己的刨根究底的冲动的“樊迟”,孔子就能够产生行动起来的冲动,最终把自己的某种知识,完完整整地传授给了这个理想的人选——“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物色理想的人选”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