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2) 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第一) (白话文:君子不严肃就没有威严,学习就不会坚固。以忠诚守信为主。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误不怕改正。)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找出一个人的各种缺点。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必须做出一定的努力,因此而了解到了某个人有这样的一些缺点——“不重”、没有做到“主忠信”、“友不如己者”、“惮”“改”“过”。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够让人们产生全面改造他人的冲动,孔子因此而做出了这样的一种半是提醒半是警告——“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因此而提出了这样的一些要求——“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就能够意识到此一成就感还能够激活人们的效率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必须有某种老经验,知道许愿有助于人们控制他人,自己才能意识到有必要向对方许下这样的一个愿——只要做到这几点,你就成了“君子”。 “产生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白话文:君子不追求吃饱饭,不追求居处的安逸,做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之人以纠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找出一个人的各种缺点。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必须有某种神奇的本领,能够看出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是不是有所追“求”,因此而断定某个人是“食”“求饱”,是“居”“求安”;必须有相关的各种知识,知道怎么样才算是做到了“敏于事”,知道怎么样才算是做到了“慎于言”,因此而断定某个人没有做到“敏于事”,没有做到“慎于言”;必须做出一定的努力,了解到一个人与自己周围那些“有道”者有什么样的一些交往,因此而断定这个人没有做到“就有道而正焉”。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够让人们产生全面改造他人的冲动,孔子因此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这样的一些要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就能够意识到此一成就感还能够激活人们的效率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种老经验,知道许愿有助于控制他人,自己才能意识到有必要许下这样的一个愿——只要你做到了这样的三条,你就会被承认为“好学”的“君子”。 “产生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第一) (白话文:子贡说:“贫穷但不谄媚,富裕但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挺好,但不如贫穷却快乐,富贵却爱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个吗?”孔子说:“子贡啊,这样才可以与你谈说《诗经》了,告诉你过往的,你就能推知未来的。”)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喜悦之情,则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喜悦之情,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联想力强大的人。 要想产生这样的一种喜悦之情,孔子还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遇到了这样的一个“子贡”——在自己用“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回答了其问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之后,这个“子贡”联想到了“诗”,因此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喜悦之情,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喜悦之情能够让人们变得心情动荡,孔子因此而说出了对方的名字——“赐”;就能够意识到此一喜悦之情还能够激活人们的评价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喜悦之情,孔子还能够意识到某些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知道“告诸往而知来者”的人应该获得什么样的资格;必须足够聪明,能够从“子贡”的话看出子贡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重新评价子贡,才能给子贡颁发这样的一种资格证书——“可与言诗”。 “产生喜悦之情”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