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1)
孔子是詩人,是沒有被認為是偉大的詩人的偉大詩人。 孔子是哲理詩人,也就是用哲理組合成詩的人。哲理詩的本質不是哲理,而是詩。哲理可以是陳腐的,也可以變得過時,詩的魅力卻是萬古長青。 但千百年來,孔子主要的被認為是哲人。 或許可以說,人們心目中的孔子,是《論語》所載孔子那些名言的總和。這些名言似乎都是通俗易懂的。“通俗”是確實的,而“易懂”則是遠遠說不上。“通俗不易懂”是什麼?是傑出的詩的根本特徵。“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樣的名言就不易懂,而是容易讓我們困惑:古時候的學者怎麼能一刀切似的都是“為己”,而今天的學者又何以一刀切似的都是“為人”的?孔子這兩句話,幾乎可以肯定都是不符合事實的,作為哲理都是錯誤的,兩句錯誤的話組合在一起,豈不是錯上加錯?它們又為什麼被認為是響噹噹的千古名言? 孔子是最偉大的詩人,因為孔子貢獻了最大量的有言外之意的文字,或許只有李白可以與之相比。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第一) (白話文:學後經常去練習,不是也喜悅嗎?有朋友遠道而來,不是也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你卻不憤怒,你不是也成為君子了嗎?) 一個人發現了進入“說”的狀態的新方法,那是因為這個人有相當的意志力,能夠抑制“學而時習之”所引起的厭煩,這個人最終因為“學而時習之”而意外地產生了“說”。 一個人發現了獲得“樂”的新方法,那是因為這個人有某種稟賦,能夠對朋友產生相當的吸引力,以至於“有朋自遠方來”,這個人最終因此而意外地感覺到了“樂”。 一個人發現了成為“君子”的新方法,那是因為這個人掌握了一定的技巧,能夠化解自己因為“人不知”而產生的“慍”,這個人最終因此而發現自己意外地變成了“君子”。 一旦發現了這樣的一些新方法,這個人就能夠意識到自己終結了那些老方法的壟斷,就能夠意識到自己再也用不着完全依賴那些老方法了,就能夠產生相當的自信心,以至於說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發現新方法”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2、“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第一) (白話文:巧妙的言語、可愛的表情,其中的仁是稀少的。) “巧言令色,鮮矣仁”——要想作出這樣的一個判斷,我們必須有某種神奇的本領,能夠看見“仁”,能夠提取出每一個事物中所蘊涵的所有的“仁”。 要想作出這樣的一個判斷,我們還必須有相關的知識,知道“仁”在事物中的濃度低於多少才算是“鮮”的。 “作出判斷”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