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1)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篇第一) (語體文:學之後經常去練習,不喜悅嗎?有朋友遠道而來,不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你卻不憤怒,你不是成為君子了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一個問題,要想解答這樣的問題,我們必須有相當的意志力,能夠做到“學而時習之”,即使內心厭煩,也要硬着頭皮做到,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回答自己是喜悅還是不喜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也是一個問題,要想解答這樣的問題,我們必須有某種稟賦,能夠對朋友產生相當的吸引力,以至於“有朋自遠方來”,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回答自己是快樂還是不快樂。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也是一個問題,要想解答這樣的問題,我們必須掌握某些技巧,能夠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確定自己是不是已經成了“君子”。 “解答問題”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此名言中的三個句子都是疑問句,但在過去的二千多年裡,似乎沒有人把它們當作疑問句。 2、“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篇第一) (語體文:巧妙的話語和可愛的表情,其中的仁是少量的。) 張三對李四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如果說張三最終讓李四來向自己請教了,那首先是因為張三有某種全面的知識——“巧言令色,鮮矣仁”有知識的外觀,揭示的是“仁”的一個特點:只有少量存在於“巧言令色”之中;其次,是因為張三有相當的意志力,能夠抑制自己一吐為快的衝動,不是一股腦兒說出有關“仁”的全部的知識,而是只說出“巧言令色,鮮矣仁”,最終誘導李四提出這樣的問題:“仁”的含量比較多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讓他人來請教”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