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3) 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一) (白话文:父亲活着的时候,观察这个人的志向;父亲死了,观察这个人的行为;三年之内没有改变父亲的做法,这个人可以说是孝子了。)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喜悦之情,则要想产生这样一种喜悦之情,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爱喜欢评价他人的人。 要想产生这样一种喜悦之情,孔子还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遇到了这样的一个人——这个人总想评价一个人是不是“孝”子。 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喜悦之情,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种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喜悦之情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表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喜悦之情,孔子还能够意识到某种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种信念,坚信只有伟大的人才能既能强有力地展示自己的伟大又能暗示自己有丰富的知识——知道只有伟大的人才能有力地赞美一个人,知道只有优秀的人才能让人们即使自己对其有好感也要找出其不知道一个人“父在”时的“志”和“父没”后的“行”的重要性以及对一个人急于“改于父之道”的做法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之类的各种缺点,知道只有优秀的人才能让人们为自己找出其各种缺点找来充足的理由(譬如这样做有助于人们最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导向),只有这样,自己才能间接实现这样一种自我表扬:对“喜欢评价他人的人”做出展示自己伟大的这样一种赞美——“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喜悦之情”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白话文:君子不追求吃饱饭,不追求居处的安逸,做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之人以纠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如果说孔子在这里表现出了某种成就感,则要想产生这样一种成就感,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欢制定守则体系。 要想产生这样一种成就感,孔子还必须做出一定的努力,因此为想要成为“好学”的“君子”的人制定出这样一个守则体系——“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成就感,孔子就能够意识到某种事物的力量,就能够意识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够激活人们的自我表扬意识。 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成就感,孔子还能够意识到某种事物的价值,就能够意识到必须有某种信念,坚信只有伟大的人才能既能强有力地展示自己的伟大又能暗示自己有丰富的知识——知道只有伟大的人才能有全面性意识,知道只有伟大的人才能知道一个有全面性的守则体系首先应该列出各种禁止性的条目,知道只有伟大的人才能知道“食求饱”和“居求安”都妨碍一个人成为“好学”的“君子”,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实现这样一种间接的自我表扬:展示自己伟大地把自己的守则体系全面化为这样的一种形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矣”。 “成就感”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