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162)
说“鱼目混珠”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这是杜甫的名句,“减却”的意思是减少。 这两句诗是一个“有机整体”吗?换言之,这两句诗中有杂质吗?有的部分被删除之后,剩下的部分更加光彩夺目,有这样的部分吗? 何者可以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是前者。后者在含义完整性方面是依赖于前者的:后者中的“万点”的意思是“万点花”,而这个“花”存在于前者之中。 “一片花飞减却春”是一颗珍珠,“风飘万点正愁人”是一颗鱼眼睛。把珍珠和鱼眼睛混杂在一起,对珍珠没有好处。在“一片花飞减却春”那里,“花”是在“飞”,在“风飘万点正愁人”这里,“万点”花却是在“风”中“飘”荡着,“飞”是主动行为,“飘”是被动行为,花到底是在飞还是在飘荡?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杰作的特征是自身独立完整,是已经完满到了极点,对于杰作的任何补充和发挥都只能是画蛇添足,只能干扰读者对杰作的凝视。 “一片花飞减却春”隐含的言外之意是:这句诗呈现出知识的外观,因为它揭示了某种因果关系——“一片花飞”是原因,其结果是“减却春”。知识可能是荒谬的——花没有翅膀,自然不可能去飞,“一片花飞”从根本上是子虚乌有,又怎能“减却春”?其次,知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果一个人不希望“春”被“减却”,根据这样的知识,他就有可能在花自然掉落之前摘掉所有的花,一朵都不剩,这样,才不会出现“一片花飞”的现象,这意味着人自身的瞎折腾,意味着植物不能传宗接代了。总之,“知识”受到了隐秘的否定。 “一片花飞减却春”的真正作者是灵感,而不是杜甫,应该归功于杜甫的,是“风飘万点正愁人”。艺术上的珍珠和艺术上的鱼眼睛,区分起来是困难的,所以,历代有人把杜甫这两句诗当作一个“有机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