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汉代青年战略家贾谊(下)
说贾谊是汉代初年的战略家,应该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贾谊说了什么,一个是他说的被实行了多少。因为一个再好的论断和判断或政论,如果没有被实行,那也不过是个空谈而已,顶多是一个有预见的思想而已。
但对于一个战略家而言,那绝不是说历史证明我对了,或我错了,而是实行了,也印证了,或防范了,或有预见了,总之,是解决了现实问题了,这才称得上是战略和战略家。
因此,我们谈贾谊,也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他会这样说;另外一方面,就是他的想法被汉文帝实行了多少,他与文帝的关系如何,因为这个关系,决定着贾谊的判断和思想能被实现了多少,成为汉代的正式的战略。同时,我们也不局限在汉文帝时代,因为贾谊的战略,对后来的汉景帝时代和汉武帝时代继续产生影响。如此,我们才可以说,贾谊是汉初第一战略家。
贾谊的前期与后期
贾谊的一生,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前期的贾谊比较风光,当然也比较惨。风光是因为贾谊在20岁的时候,就被自己的老师吴公推荐给了汉文帝,做汉文帝的博士,那个时候博士的意思就是顾问,做汉文帝的政治顾问。而贾谊之所以能被吴公推荐,是因为贾谊年少早有文名,被一个地方官吴公给纳为学生,而这个吴公,据说是秦李斯的弟子的同门,因此我们可以说,吴公这个地方官,其实也是法家系统的人,也因此,贾谊的思想里面,是有很浓厚的法家思想的。而且,法家思想在贾谊思想里面的具体体现,也是在《治安策》里面的,从那里面,我们可以说,贾谊是法家势派的传人。法家分法术势三派。法家术派是齐法家,法家法派是秦晋法家,而势派,那就是李斯与贾谊了。法家势派在春秋战国时代不甚风光,风光的是法家法派和法家术派的人物,如商鞅与管仲。
只是,贾谊的思想非常复杂,有法家思想,也有道家思想,还有浓厚的儒家思想,是法道儒的融合。这个我们后面再谈。
吴公的推荐之所以有力,是因为吴公治理地方很成功,成为天下第一,因此被汉文帝提拔到中央,为廷尉,廷尉这个官是掌握中央司法大权的最高官员,相当于现在中国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的位置。
贾谊到了中央以后,就开始了发力,一年之内,就由一个没有官衔的博士,升为太中大夫,大概是有点实权的顾问,有点像中国的体改委之类的官吧,成为汉文帝的智囊。贾谊前期的一些举措,包括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这些举措汉文帝时代没有实行,但后来在景帝和武帝时代,还是被实行了,董仲舒他们也极力要改变,于是汉就将秦的水德改为土德,将秦的尚黑改为尚黄,这个黄后来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最为尊贵的颜色,那也是从贾谊开始的。兴礼乐,这是儒家思想,后来也都实行了。
而贾谊的另外一项举措,就是要将那些赖在京城不走的受封的官员,督促他们到其封地去,其实也就是变相地将这些人赶出京城,减弱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汉文帝想实行这项措施,但遭到了激烈的反抗。那些受封的官员,大多是功臣宿将,如周勃灌婴之流,尤其是绛侯周勃,是文帝能上台的支柱。吕后死后,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发动政变,一举拿下了诸吕,铲除了吕后一脉的人物,迎接当时仅仅是代王的汉文帝入京,成为大汉皇帝。而贾谊竟然要将周勃这样的人赶出京城。那个时候陈平已死,周勃灌婴是迎立汉文帝最大的功臣,如何可以动得?贾谊也因此得罪了周勃和灌婴,被其称为:“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廉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因为这件事,一开始受到汉文帝的赏识,甚至要将贾谊升为公卿,但贾谊的举措,得罪了周勃这些权贵,后来也因此遭到汉文帝的贬黜,贾谊被贬出京,去遥远的长沙王那里任太傅。但事实是,汉文帝认为贾谊的观点是对的,只是,汉文帝不敢得罪周勃他们,但贾谊走后,汉文帝还是说服了周勃,并要周勃带头出京,去自己的封地,而周勃一带头,其他勋臣宿将也就都出京了。因此,我们看,贾谊虽然因为这件事受贬黜,但贾谊的想法后来还是被文帝实行了。
贾谊的后期应该从长沙王那里回京论。贾谊在被贬黜到长沙王那里的时候,有些消沉,还写了《吊屈原赋》,里面将自己比作被贬黜的屈原,极尽感伤之能事。后来还写了《鵩鸟赋》。这个鵩鸟,就是猫头鹰,是不祥之鸟,可是,贾谊在那里却表达了强烈的道家思想。
去长沙三年后,汉文帝思念贾谊,贾谊被调回京城。然后就发生了汉文帝问鬼神的事件,这个事件,被唐代诗人李商隐讽刺个够。汉文帝是迷信之人,因此也重用了一个能装神弄鬼的佞臣,甚至还将汉朝的铸币大权授予这个人。汉文帝问贾谊关于鬼神的事情,一直持续到几乎天亮,两人长谈了一整夜。文帝还几次挪移自己的位置,从坐在贾谊的对面,移到了贾谊的旁边,听贾谊侃侃而谈。后来文帝还感慨地说:我原来以为自己的学问已经超过贾谊了,现在听贾谊长谈,发现我还是不如贾谊呀。
在这以后,贾谊被任命为梁怀王的太傅,而梁怀王是汉文帝最喜欢的儿子,是有可能日后成为皇帝继承人的。贾谊这个时候,写了最重要的《治安策》。《治安策》里面,贾谊将自己的战略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贾谊所面对的形势及应对
战略思想如何,主要看其面对的形势如何,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贾谊当年面对的汉代的形势是什么样的呢?他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文帝是汉朝第二代皇帝,历史上评价文帝和景帝的时代,是所谓的文景之治,说其是休养生息了60年,为后来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基础。但所谓的修养生息,是指文帝景帝时代的大的政策,就是不主动作为,文帝也是非常简朴的一个人,坐牛车,穿破旧的衣服,不盖宫室,亲自到地里劳作等等。但不主动作为,不等于不作为,尤其是对付内乱和外患。
其内乱主要表现在分封制上,外患主要是匈奴人的威胁。刘邦的时候,大封异姓王,最后导致了内乱,异姓王造反,包括韩信在内,虽然韩信造反没有太多的证据,但吕后出面,还是杀了韩信。到文帝的时代,改封异姓王为封同姓王。也就是将刘氏的皇族分封到各地镇守。文帝本人也是代王出身。但封同姓王也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王也要威胁中央。
而文帝因为自己就是同姓王出身,因此对于各地异姓王的举动不太好太严厉,应对也有问题,文帝还没有感受到其他王对自己的威胁,但贾谊非常敏感地感受到了。贾谊的《治安策》主要就是谈这个问题。
其实,在文景之治的时代,同姓王造反是非常频繁的,景帝的时候,还有七王造反,内战打了很多年。因此说文景之治如何平静无为,那也是胡扯。贾谊在文中,论证了两个观点,一个是,造反力量最强的就是王的封地和力量最大的那个地方,越强,越容易造反;第二个观点是,同姓王也可以造反。贾谊拿起的论证的武器,就是法家势派的观点,反对的是对同姓诸侯王讲仁义就可以治理和避免战乱的观点。
贾谊认为,看待形势如何,最重要的就是看大势,而不看这个人如何,仁义还是不仁义,是好人还是坏人,或我对他们如何的好,如何的仁义。好坏不重要,而是要看其力量和天下大势。这个人或诸侯王,将来会如何举动,不是看其个人好坏,或与我的亲疏远近,而是看其势力和强弱。天下有变,或诸侯王造反,都是势力所驱使的。贾谊举出了韩信他们那一代异姓王造反的例子,说明,势力和强弱,是大势,即便韩信当初没有造反的心,但早晚会有的。同姓王也是如此,甚至贾谊还很惊人地举例说,就是在当时,如果文帝你分封给周勃灌婴他们非常大的封地,几十个城市,那么周勃他们也会造反的。
毛泽东谈《治安策》的时候,说,里面的气氛很好,值得一读,这个气氛笔者认为指的就是贾谊可以在文帝面前举周勃的例子,意思是,周勃的功劳极大,也忠心耿耿,但即便是周勃,一旦他的势力非常强的时候,形势一到,也会造反。而那个时候,周勃还没有任何造反的迹象。我们可以同样地说,这种举例,就是类似在毛的时代,或50年代的时候,就有人上书说,彭德怀和林彪日后在形势有利或其势力大的时候,都会造反。这种举例的确非常惊人。
而贾谊的应对策略,就是如何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和势力。贾谊的办法是比较和平和温和的,他不是要立即削藩,而是说,最好的办法是将诸侯王的封地,在第二代儿子成长起来以后,将封地同时分封给这几个儿子,第三代起来以后,也继续分,其结果就是封地会四分五裂,越分越小,这样每个诸侯王的力量就被和平地削弱了。
贾谊的这个办法是非常实用有效的,而且还是和平温和,不伤皇家自己的和气的,最后也能达到削弱诸侯王力量的效果。文帝当时也采纳了贾谊的办法,开始细分诸侯王的领地,但仅仅进行了一部分,因为要等待,等到老的死了以后才可以。后来在景帝的时候,大臣晁错就急了一些,要立即削藩,结果遭到诸侯王的反抗,造成七王造反的局面。而在汉武帝的时候,武帝采取了推恩令,其办法就是贾谊的办法。
贾谊的另外一个举措或战略敏感,在日后景帝时代七王造反的时候,被证明是非常英明和有预见性的,那就是贾谊建议,将文帝自己的儿子,也是景帝的兄弟,从淮南地区调到后来的梁地,成为梁王,拱卫京师,后来,当七王造反的时候,梁王起到了非常大的战略作用,那正是贾谊的惊人的预见性起到了作用。毛泽东赞誉贾谊“胸有文章兵百万”,大概就是指的这个。
贾谊的另外一个战略构想就是要对匈奴采取攻势,而不是守势。贾谊的大意是,一个匈奴,其人口不过就是大汉朝的一个大一点的县,可是却能对大汉朝形成战略压力,这简直是大汉朝的耻辱。贾谊最后说,如果其他人都不敢与匈奴作战,那他贾谊可以披挂上阵,亲自领兵去攻击匈奴。很多人可能以为贾谊是书生之见,或书生意气,其实不然。在有汉一代,无论文臣武将,都能带兵打仗,我们从日后汉武帝的将帅录里面就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文官都可以领兵。可见那个时候,大汉朝是尚武的,文人也是可以打仗的。贾谊的这个设想,在文景时代,部分得到了实现,也就是说,在文景时代,大汉朝也不是绝对的消极防守,在局部,也是可以攻击匈奴的,只是在总体上,是防御的。贾谊的积极进攻的思想,在汉武帝的时代得到了全面的实现。
贾谊思想体系的丰富性
贾谊的思想体系,一句话来说,是法家道家儒家的融合。就法家而言,我们前面已经说了,贾谊是法家势派的,在对待诸侯王的态度上,贾谊也是从势出发,而不是从好坏出发,亲疏出发。这个就不谈了,前面已经说的非常充分了。
就儒家思想而言,就仁义来说,贾谊在其名篇《过秦论》里面说的很充分了,贾谊的意思是,秦帝国之所以灭亡,就是仁义不施,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攻守之势异也。而贾谊在前期,向文帝建议改正朔,定官位,行礼仪,这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而且贾谊在有人诬告周勃谋反的时候,非常的大气,抛开自己曾经被周勃诬告而受贬黜的仇,还给周勃讲情,上书为周勃鸣不平,认为周勃不可能造反,而且还坚持,刑不上大夫。后来文帝采纳了贾谊的观点,以后,不给大夫以上的人动刑。
就道家思想而言,贾谊少年的时候,就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还写过《道德论》,后来在去长沙王那里任太傅的时候,还写了《鵩鸟赋》,里面充满了道家的进退、起伏、祸福相依的思想。
总之,年轻的,33岁就死了的贾谊,成为汉代初年的第一战略家,对文景时代,对后来汉武帝时代,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汉武帝非常钦佩贾谊,将贾谊的两个孙子都提拔为郡守。
《汉书》对贾谊的总的评价是:
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