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信心与行为的关系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题目。但单就关系而言,却又很单纯。
很多基督徒认为信心最重要,又有很多基督徒认为行为最重要。而且往往是刚信主时认为信心第一重要,行为次之,新基督徒常以信心夸胜;而信主时间越长,越趋向行为第一重要,老基督徒常以行为夸胜。这真的很有意思。那么信心和行为到底是什么一种关系呢?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信心和行为呢?
信心与行为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有信心一定有行为,而有行为不一定有信心;反过来讲是:没有行为一定没有信心。
数学中判断两者的逻辑关系分为三种形态: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如果我们套用的话,信心与行为的关系是,信心是行为的充分条件,行为是信心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有甲必有乙,而有乙不一定有甲;没有乙一定没有甲。
但信心与行为的关系有时候被许多人搞得很复杂,因为他们将因信称义和因行为称义搅了进来,而且又将罗马书和雅各书搅了进来。进而也一并将保罗与雅各搅了进来。而在历史上又有16世纪宗教改革之父马丁路德曾高举罗马书而贬斥雅各书的先例,因此局面就愈变愈复杂了。
我们的态度是,先看到这个关系的简单性,进而再分析它的复杂性和历史性。
1.
首先的问题是,什么是信心,什么是行为?
一般人讲信心的定义时都爱引用希伯来书11章:“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其实希伯来书的信心的定义是从一般性,从世俗性来讲的,而不是我们基督徒所说的信心的定义。因为希伯来书讲的信里面,并没有提具体信的内容,没有提信什么,也没有提信心的方向,更没有提这个信心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到哪里去。
我们说,一个基督徒说自己有信心,一定要说清楚对什么有信心,当然是对主耶稣基督有信心,也信靠主耶稣,这是信心的内容和方向;同时也要说明白你的信心是从哪里来的,是从自己来的吗?好像是。因为是我自己要或自己选择信主耶稣。真是这样的吗?圣经说:“信道是从听道而来,听道是从神的话而来。”这里说得非常的清楚,归根结底,“信心”是从“神”而来。因为如果没有基督耶稣,我们信什么?信什么都谈不上了,还谈什么信心?另外,我们的信心要到哪里去?也就是信心的归宿在哪里呢?信心的归宿也在主耶稣身上。靠着信靠主耶稣,我们才能进入新天新地,才能与神同在。主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章)
什么是行为?
行为就是神要求我们做的事。因此,一般的行为可以称为行动。比如我们今天踢足球或打篮球,那只是行动,不是我们说的行为。或者我们的父母、老师、同事或上司要求我们做的事,也不是我们说的行为。我们说的行为是专指“神”让我们做的事。在旧约里,行为一般指以十戒为核心的律法的要求,大概有几百条。但因为我们基督徒不在律法之下(参见笔者《圣经中的律法》一文),我们可以守旧约的律法,也可以不守。那么在新约中,有没有对行为的要求?当然有,主耶稣的登山宝训,以及其他的教导;使徒们在书信中的诸多教导和要求,总括起来也有上百条。所有这些要求的核心是爱,爱神,爱人。爱就成全了律法,爱是主耶稣给我们的唯一的戒命。
我们一般的基督徒容易将行为缩为仅在教会中的行为,那就太狭窄了,而且也不合圣经。圣经中,主耶稣常告诫我们要爱弟兄,要爱父母,要爱小孩子,要爱邻舍。我们的行为既在教会,也在家庭,又在社会中。主耶稣又要我们顺服掌权的,凯撒的归凯撒,神的归神(马太福音)。使徒们的教训就更为广泛与细致。父母、夫妻、子女、弟兄,基督徒之间等等。又要我们在工作中活出神的见证。保罗说:不做工的,不可以吃饭;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有余,可以帮助弟兄(保罗书信)。也就是说,神让我们基督徒不仅在教会中要为神作见证,在家庭、社会生活、工作中,都要活出基督徒的样式来。因为神是无所不在的,神是个灵(约翰福音),神不会将自己局限于教会中的,我们的一切行为,无论在教会内还是在教会外,神都知道。
2.
那么信心和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前面我们已经用一句话概括了。我们先来看第一节:有信心一定有行为。
有人会说,太绝对了吧。有很多的基督徒根本没有好的行为的表现。我们说,有信心就是相信主耶稣,认罪悔改,信靠神,有圣灵的内住。因此,这个信心是从里面出来的,是神的道在我们里面做工(希伯来书),是圣灵在我们里面教导我们(约翰福音),因此我们成为一个新造的人(保罗书信)。这个新造的人,不是说一下子就全变了,变成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了。当然,有的人可能变得大一些,比如一个吸毒的人,不吸毒了,一个流氓不流氓了,一个抢劫杀人的人不抢劫杀人了。但,更多的人是慢慢变化的。因此,圣经说的新造的人的核心意思,不是我们变成一个别人不认识的人,而是因为我们在没信主以前,没有主耶稣也没有圣灵在我们心中,而现在我们有了。这是根本性的变化。
有了主耶稣在我们心中作王,我们一定会慢慢活出基督的样式来。因此,行为的关键不是你现在变得有多好,而是你在变,你一天一天地变好,中国古话叫,苟日新,日日新。你每天都不一样,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要好。也可能因为你的起点很低,你变了10年,你都可能没有那些不是基督徒的人好,这可能的吗?可能。因为那些非基督徒也有神的普遍恩典在。但关键的是,你不要他们看你现在变成了多么好,而是你正在变好。你比以前的你要好,这就足够了。因此,那些以你现在有多好来判断你是不是基督徒,你可以不必管他。你变了吗?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有信心一定有行为的意思,就是我们在变,我们在向着那个标杆直跑(腓力比书),向神给我们立的标准直跑,向主耶稣和使徒们的教导和要求直跑。可能我们永远达不到神的标准,我们永远是蒙恩的罪人,我们永远不能成为圣洁,那没关系,因为主已应许我们,在新天新地中,我们会成为圣洁。
有没有一个人大有信心,但行为上不变的?若是那样,我想,那不叫有信心,因为神的灵一定不在这个人的心中。没有信心,也就谈不上我们说的神要求我们的行为。
3.
那么,反过来,有行为一定有信心吗?不一定。
有很多人说,所有的宗教都是叫人向善的。这话还真有一定的道理。犹太教是叫人有善行的,佛教也是叫人有善行的,伊斯兰教也是叫人有善行的。甚至摩门教也是叫人有善行的。可能还有一种现象会出现,佛教或伊斯兰教的教徒比我们基督教徒的行为要好,这有没有可能?当然有可能。个别的当然有可能。
但是,有行为一定有信心吗?一个佛教徒做了善事,所以我们说他是基督徒,这肯定不成立。一个伊斯兰教徒做了善事,我们说他是基督徒,这肯定也不行。因此,行为的关键不是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看他背后的东西。
这仍然回到我们对于行为的定义:是我们的神叫我们做的事。关键还是在“神”让我们做。我们的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神让我们做什么。我们无论做什么不是要积什么功德(佛教),也不是为了靠善行超过恶行而免于下地狱(伊斯兰教),而是要讨神的喜悦,为了神的荣耀。
我们不是因行为称义,不是因行为得救。“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而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你们自夸。”(以弗所书2:8-9)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得救无关,与我们的称义也无关,而只与我们的信心有关。行为是信心自然流出来的。我们的行为不是出于律法,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从我们的心,我们的信心中流溢出来的。这是我们行为的核心所在。
也有这样的所谓基督徒,因为看到很多基督徒的行为不好,因此就对神失去信心,转而看很多别的宗教的教徒行为很好,最后甚至加入其中。这很可惜。这样的所谓基督徒就是以行为称义,以行为来决定信心,走了完全相反的路。这不是真基督徒。
神不只看我们的行为,还看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的行为在外表上看,很好,但我们的动机有问题,比如我们做一件好事,是出于为自己的名声,为自己的私利,或者是出于更不好的动机,神看我们的内心,我们是逃不过神的道的审判的(约翰福音12章)。
4.
我们再来看,“没有行为便一定没有信心”这一节。雅各书说:“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雅各书2:20)又说:“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雅各书2:18)2:22节又说:“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是因着行为才得以成全。”
我们说,有行为不一定有信心,但没有行为一定没有信心。行为是信心的必要条件。这就是“信心是因着行为才得以成全”的意思。一个完全没有行为的基督徒,一定是一个假基督徒。一个基督徒说自己的信心有多大,但他没有一点点的改变,他一定没有得救。
5.
有信心一定有行为,而有行为不一定有信心;反过来讲是:没有行为一定没有信心。这就是我们关于行为与信心关系的基本观点。
那么历史上有关信心与行为关系的问题为什么吵得这么厉害。现在也有人重新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人将罗马书与雅各书对比,甚至马丁路德要将雅各书逐出圣经?原因是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假的命题,或者说只看到了圣经中表面字句的冲突。
罗马书是讲因信称义,雅各书确实讲过因行为称义的话。雅各书2:24:“这样看来,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但是我们不能只看一句话,而要看一个段落,要看整部书信,并从全本圣经去看。圣经中有许多字句上表面冲突的地方,如果不从整部圣经去看,是无法理解的。
雅各书关于信心与行为关系的核心意思是:“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以及“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是因着行为才得以成全。”这就是我们说的,没有行为一定没有信心的意思。雅各书在讲“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之前,特意举出亚伯拉罕的例子:“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作他的义”(2:23)可见,雅各书并没有否定因信称义的命题,只是比较强调行为在信心与行为关系中的重要性而已。
因信称义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指有信心一定有行为,信心是行为的充分条件,因为行为的高峰是成为圣洁,就是义的意思,只是这个义是神给的。这是罗马书的主题,也是马丁路德所坚持的;而雅各书所强调的是没有行为一定没有信心,行为是信心的必要条件。因此,两者根本不冲突,一个是充分条件,一个是必要条件。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从根本上不可能有冲突,冲突的只是字句和我们人的有限的理解力而已。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benznj |
|
留言时间:2010-03-08 16:05:22 |
|
|
好文,好文。 需常常呼喊耶酥基督之名,让他的灵驻在我们的灵里,好让我们以我们的信心和行为来彰显他的荣耀。 阿门! |
|
|
|
作者:多思 |
|
留言时间:2010-03-07 18:37:13 |
|
|
山人,非常非常赞同你的观点--“无论我们是不是基督徒,都应该了解基督教文化,否则我们就会看不清西方文化的精髓,甚至在这西方社会中都会生活不好,也不好与人沟通”。
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真的感觉到基督教文化无处不在。比如,无论是在电影电视或文学作品里,还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生活中,都涉及到宽恕、忏悔、宽容、感恩等等。作为我们生活在西方社会里的华裔,真的应该好好了解基督教文化啊! |
|
|
|
作者:山哥 |
|
留言时间:2010-03-07 18:15:05 |
|
|
|
作者:落基山人 |
|
留言时间:2010-03-07 14:29:49 |
|
|
多思,也不是什么变化,读圣经有感是我的一个系列,我觉得,因为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我的一个观点是,无论我们是不是基督徒,都应该了解基督教文化,否则我们就会看不清西方文化的精髓,甚至在这西方社会中都会生活不好,也不好与人沟通,比如教育孩子,夫妻相处,孝敬父母,如果按照圣经的教导去做,就会好许多。中国的大片,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假大空,最近也去看《三枪》,难以卒“看”,刚看了一个开头就看不下去了,还看了《十月围城》,沦落为一个武打片,没有意思。中国电影的假大空从张艺谋就开始了,从《红高粱》之后就开始了。而西方的片子,就算是大片,也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在里面。 |
|
|
|
作者:多思 |
|
留言时间:2010-03-07 12:53:35 |
|
|
山人,真是钦佩你的勤于思辨,不仅每天一文,而且博文的主题千变万化。与你相比,感觉给自己取名“多思”实在是徒有虚名啊!
言归正传,我对宗教一窍不通,但是我觉得你对很有“信心”与“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的很有意思--“有信心一定有行为,而有行为不一定有信心;反过来讲是:没有行为一定没有信心”。
记得好像佛书上说过“心中有佛,则观看万物皆是佛”。不知与你的文章是否有关?
另外,我上传了《大片的份量--写于奥斯卡颁奖之际》一文,署名白凡的网友留言写道“真诚深厚的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的理念”。中国影片缺少真诚“实际上与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界这些年浮躁的之风相关联。”我在回复他的留言时也写道,“真诚深厚的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确实并不是什么新的理念。但是真要将这种普通情怀注入自己的作品却不是很普通的事情。原因在于创作者心里是否已经具备这种人文主义的思考与人道主义的关怀?”你觉得这些探讨是否也与“信心”“行为”有关呢?期盼得到你的指教!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