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海龟)概念的兴起和衰亡 海归的意思好像很清楚,就是学成什么然后从海外归来。但海归的概念中还有一个隐含着的意思,就是,这个海归,或海龟,要比所归之地的人高一级。 笔者想,如果你去北朝鲜,去越南,去非洲学了什么,回国,你大概不太好意思说自己是海归吧。都是学成什么归来,但必须要高一级,或至少是别人认为高一些,这好像是国人普遍的一个认同。 好像美国人现在不会有什么海归的概念吧,即便你是从法国,英国,或德国的大学得一个什么学位,你回到了美国,然后美国人会称你为海龟吗,或觉得你比他们高一等吗?肯定不会。但美国曾经是有海龟的,那是什么时候?就是在美国刚建国,以及建国后的几乎100年的时间里。 那个时候的美国人是被欧洲人瞧不起的,因为欧洲人认为,美国虽然独立了,但美国所有的一切,文化,教育,经济都比欧洲要落后。欧洲人认为,美国根本没有什么自己独特的文化,美国人写的东西,都是仿照欧洲人的风格,比如,在文学上,在艺术上,美国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大概一直到马克吐温这一代的美国文学家出来后,在哲学上,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出来后,美国的文化才被欧洲人认可。在大学的教育方面也是如此。那个时候,美国人也如同我们中国人现在一样,以去欧洲留学为荣,你若是能拿到一个英国大学,法国大学,德国大学的学位,那你回到美国后,就是海龟,比较受人尊重。 但,在一百年之后,到了1880年代,美国在经济总量超过英国后,美国也在文化,教育各方面开始超越欧洲之后,美国慢慢地就没有什么海龟了。 可见,在海龟的背后,还是有一个隐含的量差的问题。日本现在大概也不会有什么海龟了,但日本曾经是有海龟的。日本的海归史大概从1860年代后开始,日本对西方开放的时间比中国要晚一些。那个时候,日本主要是去欧洲留学,英国,法国,德国,去美国的还比较少。到了1900年以后,去美国的就多起来了。当然,日本人现在还会去欧洲,去美国留学,但留学回来的人,也没有什么高人一头的感觉,那海龟的意思就很淡了。 而韩国和台湾,发展比日本要差一些,现在应该还有一点点海归的意思,但也已经很淡了。马英九这批人是海龟,在掌权,但台湾有太多的海龟了,连美国海归的硕士文凭持有者,都在抢扫垃圾的活,可见,海归的意思已经非常的淡了。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有海归这个特殊的称谓或意义,那就表明这个国家比另一些国家要差。而一旦海归的意义消亡了,那说明这个国家已经赶上来了。 再来看中国。中国古代,在绝大多数的时间是领先世界的,因此中国人那个时候,没有海归的概念。如果说有的话,大概那个唐朝的和尚唐僧,唐玄奘,是一个真正的海龟。后来,也就到了近代,还是从曾国藩,李鸿章说起,我们在很多的方面都无法绕过这两个人。在1860,70年代,曾李二人上书朝廷,说,中国应该学习西方,要自强,要办洋务,要派小留学生去欧美。因此,开始了中国的公派留学生。 他们选留学生,是有标准的,很有意思,年纪太大了,不要,太大了,学语言很困难,脑筋也僵化了;但太小也不要,太小,就没有中国文化的根基了,就会跑到别人家去了。我们现在身处西方的人对此是非常有感触的,笔者的儿子就是太小来西方的,3岁,太小,现在几乎就跑到人家去了。因此,李鸿章选14--15岁的少年,年纪不太大,可以学习,又不太小,已经有了一些中国的根基在。这批小留学生里面,后来出了一个人物,就是学铁路的詹天佑。詹天佑回国后修了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己修建的铁路,现在在北京八达岭那里,还有詹天佑的铜像。 后来,梁启超他们回国后,大力宣传,说,与其去欧美,不如去日本,因为日本离中国近,省钱,而适应环境也比较容易,因为日本与中国的文化相近。于是,鲁迅他们一大批人便搭上了去日本的船。鲁迅他们还是清朝的公派留学生,只是这些人后来回国后都反清。大清朝真是太亏了,自己花钱,给自己培养掘墓人。 后来不仅是科学家,技术人才,商人,民族资本家,就连政治家都是海龟。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邓小平等等,统统都是海龟。前几天逝世的钱学森,那是大海龟。 但是我们如果从长远来看,海龟的历史越长,说明这个国家进步越慢。中国在近代几乎有150年的海龟史,太长了。日本,也就有大概80年的海龟史。还好,现在的中国终于开始跳跃式发展了,现在的海龟在中国已经有点不值钱了,这对留学的个人来说,肯定不是好事,但对一个国家来说,肯定是好事。这说明这个国家已经开始赶上去了。 笔者估计,中国还会有20-30年的海归史,当然,到那时,美国的硕士,也只能如台湾一样,去抢扫大街的活吗?希望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