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二战走向的三次局部战争
历史上,决定后来战争和历史进程的往往是一些小的战役,甚至是局部战役,但这些小战,从后来看,却可以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甚至足以影响如二次世界大战这样大的世界级别战争的战争走向。
笔者这里要提的是三次局部战争,一次是苏芬战争,一次是诺门坎战役,另外一次是中国东北的9.18事变。
苏芬战争也叫冬季战役,是一场苏联和芬兰之间的局部战争。苏军在这次战役的失败,当然表面上是苏联胜利了,却奠定了后来苏德战争的大规模的爆发。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这次局部战役苏军表现好一些的话,有可能就会避免后来的大规模和极其惨烈的苏德全面战争。
而苏日的诺门坎战役正好相反,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在满蒙交界处,完胜日本关东军,最后导致日本的北进方略彻底被抛弃,苏联因此非常幸运的避免了两线作战,为将来战胜德国奠定了基础。
而中国东北的9.18事变,因为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不仅致使日本用区区一万人就占领了东北三省,还导致了后来更大规模的中日全面战争。
由此可见,局部战役也非常的重要,战争双方局部的表现,从表面上看好像不是很重要,但往往会决定日后战争的走向。局部往往也会决定整体。
从时间上来看,苏芬战争是在最后,是发生在1939年11月底到1940年3月份。这个时候,德国已经在欧洲开打,二次大战已经拉开序幕三个月了。只是,在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刚刚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已经共同瓜分了波兰。而苏联这个时候,还是非常警惕德国的,因此发起了这次战役,其目的是扩大列宁格勒的战略缓冲地带,因为芬兰的边界离列宁格勒仅仅30多公里,如果德国先占领了芬兰,然后由芬兰进攻苏联的话,列宁格勒就会完全暴露在德军的炮火之下。
苏联那个时候非常狂妄,觉得半个月就可以拿下芬兰,因此很多军队只是准备了两个星期的弹药和食物。苏联军队出动了23个师,50万人,2500辆坦克,500架飞机,兵力和装备都占绝对优势。而芬兰,只有正规军3万人,预备役10万人,也就是13万人马,装备也无法与苏军比,当然,芬兰有一些的国际志愿人员支持,但总数也就1万多人。但是,这场局部战争,不是打了两个星期,而是打了四个月,最后苏联惨胜,但也只是签订条约,芬兰割让了10%的领土给苏联而已。这次苏芬战争,苏军自己报道死亡了4.8万人,伤13万人,后来的资料显示,苏联死亡了17万人,伤病近50万,而芬兰军队仅仅死亡了2.8万人。这种结果,你都无法想象。芬兰军队还创造了以死800人的代价,将苏军第44师全歼,苏军死2万3千人。这仗是如何打的,难以想象,真是非常神奇。苏联人后来自己说,自己仅仅是得到了埋葬自己人的土地而已,而芬兰人说,每个芬兰人可以对付10个苏联人。
苏芬战争这样的结果,大出世界各国的预料,希特勒德国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苏联是表面上的庞然大物,其实是不堪一击。后来希特勒下定入侵苏联的决心,便是来自这次的苏芬战争的结果。而希特勒在一开始对苏联的进攻战役上,的确是完胜苏联,很快俘虏了苏军140万的军队。
我们再看看发生在苏芬战争前面的苏日的诺门坎战役,结果却完全不同,原因大概是指挥官不同。苏芬战争,前期指挥是弗洛西洛夫元帅,后期指挥是铁木辛哥元帅;而苏日战争指挥官是朱可夫大将。那两位老帅,都是苏联军队早期的将领,已经落伍了。而朱可夫大将,是新崛起的苏联新一代战将,是指挥苏联装甲部队的最优秀者,与德军的坦克专家古德里安有一拼。古德里安的坦克战术,有些都是学的朱可夫。
诺门坎战役是发生在1939年的5月到9月,也是打了近四个月,是在苏芬战争之前。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越打越大。开始只是小分队战斗,然后是团级战斗,然后是师团也就是军级战役,再之后是集团军级战役。双方最后都各自动员了近6万人的部队,进行血拼。
而直到诺门坎战役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军级战役的时候,朱可夫大将才出场,担任苏军特别57军的军长,后来再担任新组建的第一集团军军长。而日方,一直都是以23师团为主,后来再加入了第7师团,组建了第6军。但战役的结果是日本大败。苏军号称伤亡1.8万人,后来1991年解密后,苏军伤亡为2.4万人,其中死7000人;日本也号称伤亡1.8万,死7000人,但日本的靖国神社的牌位显示是死1.8万,但据说死1.8万还不准,日本伤亡在5万人左右,23师团几乎全军覆没。
日军在诺门坎的失败,彻底改变了日本的北进战略,日本后来放弃了北进,而改向南进。可见,一场小仗是如何的重要哇。
中国东北的9.18事变就不用细说了,总之日本当时只有1万人的部队,而东北军当时在东北有14万人的部队,只是张学良在得知日本进攻后,下令不可抵抗,任由日本人为所欲为。当时张学良是在京津,蒋介石在9月19日才得知事变,还是从上海方面得知的。而张学良在事变的5天以后,在北平的协和医院与东北军将领协商以后,下的命令还是继续不抵抗。后来蒋介石下野,国民政府由汪精卫和孙科主持,在锦州是守还是丢上面,张学良仍然是选择逃跑。后来在热河方面,张还是选择不抵抗。这就是张学良这个不抵抗将军的由来,一点都没有冤枉他。张是中国抗战中的千古罪人。
由于张的不抵抗,最后日本人轻易占领了东北,而且也开始藐视中国军队。因为东北军在当时中国的各路军阀当中,是装备最好的,战斗力也是最强的。张有40万的东北军,虽然事变发生的时候,东北军主力不在东北,但东北仍有14万人的东北军,可张面对一万日军,就下破了胆。而锦州本来可以守,张面对的也只是4万日军,但张有几十万人马而不敢一战。可以说,张学良没放一枪就丢了全东北,这没有什么疑问。张有很多放枪的机会,但张都把责任推给别人,推给蒋介石,推给汪精卫,当然,在90年代,张学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是将责任揽在自己头上,说与蒋介石无关。可是问题很简单,东北是你张学良的地盘,是你的老家,你不守,谁守?
由于一开始中国军队不能压住日本人,日本人后来的胃口就大开,中日的全面战争由此爆发也是必然。
我们对比建国后的几次战争,如朝鲜战争,如果毛不是果断出兵朝鲜,压住美军的势头,那么日后会如何,不得而知,总之,不会是好结果。而在后来中苏珍宝岛战役中,中国军队也是表现良好,压住了苏军,结果是苏联就没有敢轻举妄动。对印度作战也是如此。
但现在中国在钓鱼岛方向,和南海方向的表现,中国人可以说是胆小如鼠,不敢有任何的举动,结果是必然被他人轻看,其后果也许非常严重,只是现在中国人自己不知道而已。一场小仗,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决定日后的大战。而如果处理的好,可能会避免日后的大战。当然,不打无准备之战,打则必胜,这是毛的用兵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