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船队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一般人都很孤立地看待明朝初年那个郑和下西洋的举动,而且很多人对郑和船队下西洋的评价不高,认为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徒耗钱粮与国力,仅仅是中国人历来所具有的显示帝国威严的意义,顶多放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体系中去考量。这种考量与明帝国后来中断了郑和船队的航海活动的考量大体一致。只是,这种观点的视野还是太狭小了一些。笔者的思路是将郑和下西洋的举动与西方大航海时代放在一起来看,并且进行比较,同时对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与动机进行重新解读。 郑和船队下西洋在时间上几乎与西方航海大发现的时间在同一个时期,略早一点。郑和船队7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1407,1408,1412,,1421,1424,1431;而葡萄牙人开始的航海大发现是在,1419,1434,1436,我们看有些年代已经与郑和船队下西洋的时间重合了,而在1488年,葡萄牙人发现了好望角,1498年,达加玛到达印度;而哥伦布发现美洲几乎与达加玛到达印度是在同时,在1492年,略早一点。 郑和船队是从东向西,而西方人是从西向东。在15世纪,可以说是世界航海的大时代,可最后的结果却非常的不同。明朝,最后中断了航海活动,而西方却一波一波前赴后继,最后终于发现了由西向东的海路,也证实了地球是圆的的学说。中国的明朝从大航海到后来开始了海禁,采取了相反的政策,也开始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年代,而中国的文明由此就开始向下走了。而西方从航海大发现开始,其近代的那个西方文明就开始了向上走,并最终在近代统治了全世界。 因此,我们来比较一下郑和船队的航海与西方的航海大发现是很有趣的。 其实,西方世界一直对郑和船队的大航海活动给以很高的评价,这是一般的中国人所不太知道的,而且,在西方的历史书里面,也将郑和船队下西洋放入了15世纪世界航海大发现的那一章里面进行叙述,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航海活动放在同一个级别来讲述,即郑和的大航海是世界大航海的一部分,因为郑和毕竟到过东非海岸,还带回黑人和非洲的动物,如狮子,长颈鹿等回到中国,只是没有继续向前走发现好望角。 笔者在图书馆中,还看到一本给小孩子看的图文并茂的航海的书,即各个时代的人所造的船的比较图,很直观,也包括那个泰坦尼克号。那里面自然有郑和的船。笔者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即排在郑和船前面的在年代上比他更久的船,自然要比郑和的船小,但是,奇怪的是,在年代上排在郑和船后面的,那些的船也比郑和的船要小,几乎要小一半。郑和的船比西方航海大发现时用的船都要大很多,几乎要大一倍,如葡萄牙达加玛的船和西班牙哥伦布的船。而且比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的船还大。也就是说,直到20世纪初,一次大战前,西方的船在大小上才赶上了郑和的船。这个时候,500年已经过去了。当然,这里只比大小,20世纪西方的船已经铁甲化了,郑和的船当然是木制。 中国在15世纪的时候就造出了世界最大和最先进的船,并且将记录保持了500年,可是,在19世纪西方凭借船坚炮利来欺负中国的时候,中国却连郑和的船一半大小的船也造不出来了。造船技术失传了吗?当然。可后面自然有国力以及政府的政策问题。 有趣的是,郑和船队的首领郑和是个太监,还是回民。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如此强悍和威风的太监吗?没有,只有明朝有。明朝的一个特点就是从立国初年的时候起,太监就执掌大权,包括军权。郑和是明成祖朱棣非常信任的一个太监。郑和的原名姓马名和,原本是明军在云南捕到的一个俘虏,送到燕王朱棣的宫中作太监,后因随同朱棣“靖难”,即篡夺帝位有功,赐姓郑,是官居正四品的内宫太监。 郑和船队之所以能下西洋,并在世界航海史上有如此大的影响,都与那个明成祖朱棣有关。有人说明成祖朱棣的性格不像汉人,而像蒙古人。这也可能,蒙古铁蹄横扫天下,因此蒙古人的性格自然是豪迈大气,雄心万丈的。朱棣的性格也是如此,好大喜功,雄心万丈。朱棣在夺取皇权后,采取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一个就是迁都北京,一个就是派郑和下西洋。也就是说,这是一南一北,两个方向的战略,那么这两者当中有什么联系吗? 一般人都很孤立地看待这两个事件,可笔者认为,这两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也是解读朱棣战略及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与真正的动机。而能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就是那个蒙古帝国。 就当时的世界形势而言,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具有国际意义的,朱元璋是世界上最早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并获得重大胜利的一个中国本土的首领。朱元璋将蒙古人驱逐出中国的本土,恢复了北宋以来被异族占领的中国领土,而且还吞并了原来不是中国国土的云贵高原,即原大理国,还有吐蕃国的一部分,即川西北和青海,并进军长城以外,占领了东北的一部分,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这是自唐代以来,中国人的重大胜利。 但是,当时的蒙古帝国还没有失败,元顺帝不过是跑回草原老家去了而已,还成立了北元的政权,继续对明帝国构成威胁。其他几个蒙古的汗国还在,还在统治世界上很大的一片领土。就当时的世界格局看,明帝国几乎是在蒙古帝国的包围之中。 那么,这个雄才大略的朱棣,他看到了这种战略格局吗?他当然看到了。因此,朱棣采取了两大举措,首先一个大的举措就是迁都北京,另一个就是派郑和下西洋。其实这个战略也很简单,是中国人传统的战略,即远交近攻。朱棣近攻的是北方的蒙古人,要远交的是南部的诸国,即那些曾经被蒙古人占领过或向蒙古人朝贡的国家。朱棣所要宣示的是,那个曾经统治过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蒙古人,在中国的版图或周边已经完蛋了,而明帝国是新的统治者。 很多人都不太重视朱棣迁都北京,以为不过是因为朱棣原来作燕王的时候,就在北京,所以篡国后,不敢呆在南京,而回到自己的老巢而已。其实朱棣的迁都北京是非常英明的决定,朱棣一举超越了宋代的统治者。我们看,北宋时候,首都在开封,那个时候,北宋的北部边疆也在长城一线,可是,北方的领土慢慢就都丢了,被辽金占领,然后北宋就迁都,跑到临安,即杭州,北方的边境也南移到了长江流域。然后,南宋又被进一步压缩,最后亡了国。 朱棣看得很清楚,他不想走宋代人的老路,因此他将帝国的首都就放在北部的边境线上。这样的结果就是,明代的帝王不会像宋代的帝王那样悠闲了,因为他们会时时刻刻感受到北方蒙古人的压力,后来是突厥人的压力。朱棣的意思是,只要守住了北京,也就守住了明帝国,而明朝的皇帝要身先士卒,要住在边境线上。这是朱棣积极进取的战略,非常的让人佩服。 我们看,有明一代,北京是首都,同时就是前线,有几次,瓦剌的军队包围了北京几个月,可就是打不下来。因为,明代诸帝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决不后退,绝不迁都。一直到明代末期,崇祯帝的时候,很多人劝崇祯迁都,可是,崇祯就是不迁都。笔者猜想,这可能是朱棣的一个死命令,是历代明朝的皇帝,都遵循的一个国策,即守住了北京,就守住了帝国,皇帝要与北京共存亡。崇祯后来还真的做到了。直到崇祯死的时候,满族人也没有攻破山海关。明朝是亡于国内的李自成,而不是亡于异族的满人。明代靠朱棣的这个战略生存了270多年,并且没有亡于异族。这是朱棣迁都北京战略的成功。明代的皇帝好像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情绪,或尊王攘夷的思想。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呢?是朱棣太有钱了,没地方花吗?当然不是,政治家的行为只能从政治的意义上来看。朱棣的主要敌人,是北方的蒙古人,因此,朱棣在征战北方的时候,必须要保持住南方的安全,所谓远交近攻战略。明朝于1388年拿下蒙元的大理地区,将云贵高原首次并入中国的版图,而大理的并入以及明朝赶走蒙元的统治使得南方的形势非常的复杂,因为大理国还包括一部分的缅甸和老挝,而在此之前,蒙古人在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力非常的大,元军还曾渡海远征爪哇,并占领越南。明朝起义成功后,迫切需要与东南亚诸国建立新的关系,包括新的朝贡体系。这个时候的越南发生了政变,明朝于1406年出兵干涉,恢复了越南方向的平安。朱棣于1405-1433年派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通商,而是显示明帝国的武力,在这期间,朱棣还三次,从1410-1424年间,亲自带兵深入草原大漠,攻打蒙古人。南下西洋,北征大漠,是朱棣远交近攻的手段,也是朱棣的帝国安全战略。在东南亚战线,是安抚为主,打击为辅;在北方,是打击为主,安抚为辅。政治家从来都是现实主义的。朱棣再大方,也不会为了友好而友好,为了送钱而送钱。 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剿灭张士诚、方国珍的余部。因为据传,朱元璋当年的敌人有很多纷纷逃到了外洋,即今天的东南亚一带。这也可能,但这肯定不是主要的原因与动机。 朱棣派郑和统领三万大军进行海上远征,一个目的是为了镇抚东南亚诸国,但郑和的船队并没有停留在东南亚,还继续西行,到达波斯湾一带,为什么?有人说是郑和有私心,因为他是回民,要去麦加朝圣,这只是一个小原因,更大的是,明朝面对的敌人是整个的蒙古帝国,海上远征波斯湾就是要告诉那些其他的蒙古势力范围内的国家说,我大明已经脱离了蒙古人的体系,而且无论国力与军力我大明都是非常强大的。 郑和的船队有200多艘船,近三万甲士,一艘船平均要载150多人。试想,200多艘船,近三万人的军队,是为了经商吗?是为了送人家钱吗?当然不是,当然有军事目的,不全是自我保护。宣扬国威军威当然是主要的目的,即威慑作用。 当然,郑和后来居然跑到了东非海岸,还带回了斑马,长颈鹿,鸵鸟等中国人从未见过的动物,还是有一定的探险成分的,因为这一带的航线,是中国人历代所没有到过的。东南亚的航线,中国人在宋代的时候,是已经走熟了的,没什么了不起。有人还说,郑和还到过澳大利亚,甚至郑和还进行了环球旅行,这个还有很大的争议。但无论如何,郑和船队的主要目的是政治目的,商业和探险都在其次。 现在很多人夸大了西方航海大发现中探险和科学的成分。其实,西方航海大发现的真正目的或主要目和动机是为了寻找财富。无论是从西非到好望角再到东南亚的航线,还是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航线,其目的都是为了发财。哥伦布向西走,不是为了到美洲,那是一个歪打正着的发现,而是为了到印度和中国,当哥伦布到了美洲的时候,还认为再向西走2400公里就可以到日本,再走3500公里就可以到中国,其实差得太远了,隔着一个太平洋。西方人一直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欧洲人有非常强烈的向东方前进的欲望,因为他们从马可波罗游记中看到的东方的富裕和超乎他们想象的繁荣。他们寻求海路通向东方也是因为奥士曼帝国占领陆地的通道,他们通向东方的陆地通道被堵死了,因此不得不开发海上通道。 而郑和船队没有非常强烈的向西方前进的动力,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一部书说过遥远的西方和欧洲的世界是多么的富裕与繁荣,是多么的文明。这就是两者的差别所在。 后来明帝国因为朱棣去世,郑和也死了,大航海也确实费钱,耗费国力,因为下西洋主要是政治意义,没有商业利益,后来的皇帝就废除了航海活动。只是,明帝国为什么后来开始了海禁,开始了闭关锁国,笔者实在是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