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早在流传,其来源是孟子,孟子的原话,书,指的是《书》,或《尚书》,不过,孟子时代的《书》还不完全是今日所说的《尚书》。尚书的本意是上古之书的意思,而在孟子的时代,《书》的篇目很多,有大概80到100多篇,后来很多散佚了。到汉代,无论是《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其篇目只有20几篇到50几篇,比《书》少的多了。而如今流传的《尚书》,既不是汉代文帝时代伏生的《今文尚书》,也不是汉武帝时代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而是东晋一个叫梅赜的人的献书,据后人的考证,为伪书,很多的篇目不可信。 我们看,在孟子时代,孟子所看到的《书》应该是不错的,还不应该都是伪书,而孟子那个时候就已经提出来,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很发人深思,也很振聋发聩。 当然,我们今天说的“书”的范围就更大了,指所有的书和文章。 笔者在写那篇小文《外族入侵与中国文明》后,有很多的朋友批评指正,笔者很高兴,因为笔者喜欢万维网的一个原因,就是万维是兼容并包的,是自由的论坛,什么人都可以亮出自己的观点。笔者也欢迎板砖。 笔者在那里没有提及夏朝的原因,一是提不提夏朝与那文章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二是夏朝的确是很难说的。很难说的原因是因为,的确是没有考古学的证据来支持这个夏朝。而考古学的证据也不仅仅是地里挖出来的东西,文字的,古人的著作当然可以为证。 有人说了,那太史公的东西,《尚书》的东西,不能作为证据吗?当然可以,但是,问题是,太史公的东西,《尚书》的东西是可信的吗? 中国政府其实也很急,因此也在搞一个夏商周的断代工程,投资上千万。把历史研究当成工程来做,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也是当今技术官僚掌权的一大爱好。可他们断出什么来了吗?他们是断出了夏商周的具体年代,但确实被很多人质疑,尤其是夏朝。《史记》所提供的资料,最多能断到周代的前841年。 笔者看历史书是业余爱好,也没有什么训诂与考据的训练,但笔者在读《尚书》的时候,还是一眼就看出了破绽。尤其是那个《禹贡》,简直就是漏洞百出。 如果我们以《禹贡》来确定夏朝的话,那肯定是笑话。《禹贡》讲的是夏朝的尧舜禹中的禹。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13年过家门而不入也很感人,用疏不用堵的办法也很警醒后人。可是,在《禹贡》的描述中,禹治了多少的水呢?不是一条两条,禹不仅治了黄河,长江,还治了淮河,汉水,渭河,洛河等等,这么说吧,凡是那个时候中国知道的河流,禹都治过。禹不仅治水,还治山,中国大部分的山,禹都凿过,连什么桐柏山都凿过。这谁能信呢?大概只有傻子会相信。 以老毛那样的大手笔,在面对黄河的时候也只能是默然无语,只是说将来有空闲了,要骑马沿着黄河考察。老毛面对长江的时候,还是说了一句话,叫高峡出平湖,指的是日后的三峡工程,但老毛有生之年也没有实现。老毛面对淮河的时候,很牛,说,一定要根治淮河。因此我们可以说,以现代中国的实力,以老毛的动员能力,尚且只能治一个淮河,那么在三四千年前的禹,怎么可能治那么多的河呢?有这种可能吗? 还有一个问题是,禹的夏代的地盘有多大呢?按《禹贡》里的说法,夏的地盘几乎与秦帝国的地盘差不多大。禹是今天跑到泰山,明天就跑到了西岳华山,后天又到了北岳恒山,大后天又到了南岳衡山。也许就是因为禹的地盘太大了,不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所以直到现在,拼命挖,也挖不出什么东西来支撑夏朝的存在。禹这么能跑,跑了这么多的地方的,如果是真的话,那禹最大的可能就是游牧民族。而被孟子津津乐道的尧舜禹的禅让制度,我们也知道,在游牧民族中,这种制度非常的普遍,没有什么稀奇。 笔者这么一怀疑,就开始查资料,发现《禹贡》果然是伪作,其作者,可能是战国时代的人写的。战国人的活动范围是可以达到禹在《禹贡》中的活动范围的。现在的《禹贡》只是被当作一个战国人文地理的资料来看待。 其实,关于这个《尚书》,古人也早在怀疑了,宋代的朱熹,就怀疑过,他的办法是觉得文体有问题。因此觉得《尧典》,《舜典》、《禹贡》都不可信。清代人考据工夫天下第一,因为清代大兴文字狱,文人无事可干,只好去钻故纸堆。按清人的考据结论,这三篇都是伪作,大概都是战国时代的人写的,〈夏书〉中,只有《甘誓》还可信。而《商书》中,可能也不是商人写的,而是后来的周人补写的。《尚书》中,大概只有《周书》是可信的。 因此,现在一说夏朝,也只能说是传说。笔者也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有更多的证据来支撑夏朝,也能有更多的证据来支持炎黄的传说。其实传说,有时候往往是真的,比如西方的《荷马史诗》,原来都当神化来读,可后来很多都有考古学的证据来证实。只是,无论如何证实,夏朝的版图也不可能有秦帝国那么大,禹治水,也不可能治那么多。 再来说太史公。太史公是笔者最崇敬的人之一。可太史公的东西就都可信吗?太史公的《史记》也会受到当时资料的限制,也会受到太史公本人好恶和情感的影响。 太史公写大禹的时候,开头还很现实,可后来的叙述就几乎跟《禹贡》差不多了。笔者读《史记》,最不满意的是关于汉武帝的,你从《史记》中几乎看不出汉武帝在干什么,有什么作为,通篇都是汉武帝在信鬼神。汉武帝信鬼神也是真的,但武帝一生中有很多的作为,那太史公为什么不说,是不是真的还有个人的恩怨在里面?我们要想了解汉武帝的话,只能去看班固的《汉书》,那里面有非常客观的叙述。 因此,我们读书的话,还是回到孟子的教训,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尤其是古书,很多都是伪作。比如《中庸》,说是曾子的门徒子思所作,其实也是伪作,是秦汉之间的作品,作者不可考。 现在说是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那个《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收藏的2300年前的书简。说是里面有《尚书》,还有一部分是周乐,六经之中,乐经丧失了,只剩了五经,说是可能会补回乐经。那这是一个大好的消息,希望真能发现点新东西。 像笔者这样的,都是客串历史,没有专业训练,在有些史实方面可能出错是在所难免。只是,我们看解放前的清华大学,有一批的人,他们治文学,治历史,治哲学,可他们都不是科班出身。外文系毕业的后来搞了中国文学,甚至有学物理出身的,搞了文学,哲学系毕业的后来搞了历史,可他们的成就都在那些科班出身的人之上,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头脑没有被限制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