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才李贽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贬斥中国的明朝,而赞颂满清,尤其是从皇帝的角度,认为明代的皇帝有太多的荒唐,如玩军事游戏的皇帝,炼丹的皇帝,爱财的皇帝,木匠皇帝等等,而满清的皇帝,康雍乾,是如何地勤政啊。雍正皇帝,每天批阅奏折的批文高达5000多字,13年执政,仅文字就有1600万字,这是多末高产勤快的皇帝呀。
但是,如果我们回到真正的历史,包括满清极力否定的明代万历朝,我们就会发现,也许历史事实并不如此。
别的不论,就说人才,明代万历朝有几大人才,而且能纵横在各个领域,如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廉官海瑞,军事家戚继光,思想家李贽。这四个人物放在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流人物。而一个人才辈出的朝代,能是差的朝代吗?尤其是廉官海瑞,还有思想家李贽,这样奇异的人物,能出现在明代中后期,横贯嘉靖万历朝,这绝非偶然。这两个人,即使在现代中国,也是没有的。
而怪才思想家李贽,也就是李卓吾,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的人物。李贽是那种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人物,对皇权官僚以及程朱思想都有质疑和批判的人物,那么,李贽之怪在几个方面呢?
1.自杀身亡
70多岁的李贽最后是死在狱中,而且是自杀,自己用剃刀割喉,两天后才死,死后葬在北京的通州,现在还有墓地在。而且,有意思的是,李贽一直在等待被抓捕,从中年等到老年,可是,一直就没有人来抓他,因此李贽很郁闷。李贽很有先见之明地将自己的书,命名为《焚书》和《藏书》两种,意思是,我的书,早晚是要被焚烧的,我也等着这一天。而另外,我的书还是可以收藏的,不是给现代人看的,是给将来的人看的,因此命名为《藏书》。李贽对自己的《藏书》自期很高:“藏书收整已讫。……一任付梓矣。纵不梓,千万世亦自有梓之者。盖我此书,乃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也。”(续焚书卷一与耿子健书)。李贽的意思是,以后科举考试和给皇帝讲课,其课本,就是我的这个《藏书》了。
其实,逮捕李贽,是上了李贽的当了,因为李贽一直等这一天,已经等的太久了,李贽已经活了76岁了,功成名就,赫赫有名,抓捕李贽,只能使他的名声更大。只是,大明朝,从皇帝到各地官员,一直纵容李贽折腾,最后,才不得不抓捕。由此我们看,有李贽这种怪才存在的大明朝,那还不是言论自由,思想解放的朝代吗?
更绝的是,李贽生前,就已经将遗言写好了,连自己的墓碑写什么字,墓穴有什么样的尺寸,自己都想好了,这也太有趣了:
“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向南开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复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即安了体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阁其上……使可望而知其为卓吾子之魄也。周围栽以树木,墓前立一石碑,题曰:“李卓吾先生之墓。”
李贽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被逮捕。
2.弃官不做与削发为僧
李贽是举人出身,费了20多年,才好不容易坐到知府的位置,云南姚安知府,但又很快弃官不做,这在科举年代是非常罕见的。科举时代,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是天经地义的。而一个人居然能弃官不做,那还不是傻子?而一个官员竟然还削发为僧,就更为惊世骇俗了。李贽弃官以后,当起了寓公和门客与教师,然后很快又剃发为僧,做起了和尚,不过,他这个和尚多少也有些花,也是花和尚。比如,剃发为僧,但是不参加寺庙里的任何和尚的讲经与敬拜仪式。而且还经常会见朋友,甚至也到处给女人讲学。不过,按黄仁宇的说法,李贽削发为僧也是为了不回福建老家,不想受到家乡人的束缚,包括不受自己家里人的束缚。李贽后来将自己的夫人都送回了福建老家。自己一个人在河南和湖北逍遥自在,那是李贽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李贽当知府的时候,有对联,在府衙的楹柱上写了两副对联。其一是: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其二是:“听政有余闲,不妨甓运陶斋,花栽潘县;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水,两袖清风。”
李贽自己也谈到为什么要削发为僧,与黄仁宇的说法一致:
“其所以落发者,则因家中闲杂人等时时望我归去,又时时不远千里来迫我,以俗事强我,故我剃发以示不归,俗事亦决然不肯与理也。又此间无见识人多以异端目我,故我遂为异端以成彼竖子之名。兼此数者,陡然去发,非其心也。”(选自《与曾继泉》)
老家来人逼迫李贽回乡,其原因是李贽当时已经比较有名气了,还曾经是知府,有大批官僚好友,因此族人非常盼望李贽能回乡,为家乡和族人出力。但这在李贽看来,就是俗世的束缚了。李贽所要挣脱的,正是这些束缚。
3.痛扁宋儒道学与官僚的伪善
明代心学发达,李贽基本上还是属于泰州学派的人,因此痛扁宋儒道学,也没有什么奇怪。李贽还见过王守仁的弟子王畿以及泰州学派的罗汝芳。还师从泰州学派的学者王襞,而王襞是王艮的儿子。
李贽曾经痛击宋儒道学和官僚:“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焚书·答耿司寇》)。“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资料来源网上)
反过来,我们看看攻击李贽的人如何说,也可以反向看出李贽的特色来了:
《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虽以妖言逮治,惧而自到,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颇荣众听,遂使乡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为人心风俗之害。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诬民之邪说。”
满清的四库全书,当然不会说李贽的好话,并认为李贽的狂悖,人是可以诛杀的,书是应该被烧的。
不过,李贽攻击官僚,多少有些言行不一,原因是,李贽虽然弃官不做,对官僚生活痛恨已久,可是,他后半生的生活,基本还是靠各地的官僚,也是他的粉丝的富贵人家,豪门大吏的接济,而且其后半生的生活非常富裕,没有后顾之忧。他同时也受到那些官僚朋友们的保护。李贽的特色在于,他对于自己的言行不一,有深刻的认识、体查与反省:
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词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见亲热。其与人也,好求其过,前不悦其所长;其恶人也,既绝其人,又终身欲害其人。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饫德。分明一介不与,而以有莘借口;分明豪毛不拔,而谓杨朱贼仁。动与物迕,口与心违。其人如此,乡人皆恶之矣。昔子贡问夫子曰:“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若居士,其可乎哉!(选自《自赞》)
李贽这里面描述的,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自我:一方面痛恨官僚,一方面与官僚交友,而且还靠官僚的接济生活;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温饱,另外一方面,却又把自己比作是伯夷叔齐;一方面自己是毫毛不拔,另一方面,却认为别人都是奸人吝啬鬼。
从李贽的明晰他人和对自我的反省,就更能看出一个深刻的李贽。
4.宣扬男女平等,在男女关系上备受争议
在中国古代,李贽应该是宣扬男女平等思想的第一人。而且,李贽的粉丝有很多就是妇女,有很多甚至是大户人家的。也有传说李贽嫖妓的,甚至半夜去人家闺房探望。这都有可能,因为李贽就是这个脾气。也因此,李贽备受一些人的猛烈抨击。而且,最后李贽被抓,可能也与这个有关,所谓有伤风化。其佛堂,龙湖芝佛院,还曾经被当地的士绅联系地痞流氓将其焚毁,可见,那些人有多么恨李贽。
5.李贽的历史观
李贽的反叛特点,也可以从他的历史观里面看出来,如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李贽谈读历史犹如打仗与人搏斗:“山中寂寞无侣,时时取史册批阅,得与其人会觌,亦自快乐。非谓有志于博学宏词科也。尝谓载籍所称,不但赫然可纪述于后者是大圣人,纵遗臭万年,绝无足录,其精神巧思,亦能令人心羡。况真正圣贤,不免被人细摘。或以浮名传颂,而其实索然。自古至今,多少冤屈,谁与辨雪?故读史时真如与百千万人作对敌,一经对垒,自然献俘授首,殊有绝致,未易告语。”(续焚书卷一与焦弱侯书)
李贽思想开阔,还曾经两次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见面,讨论天主教义。
最后我们看同时期稍后的公安派的袁中道对李贽的评价:
袁中道《李温陵传》:“……骨坚金石,气薄云天;言有触而必吐,意无往而不伸。排拓胜己,跌宕王公,孔文举调魏武若稚子,嵇叔夜视锺会如奴隶。鸟巢可复,不改其凤咮,鸾翮可铩,不驯其龙性,斯所由焚芝锄蕙,衔刀若卢者也。嗟乎!才太高,气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