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创新是中国应对危机的方式
中国在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大的危机出现,那么,中国是如何应对的呢?其应对的方式是成功还是失败?其方式是否是正确的选择?这是很有趣味的话题。那么,中国人一般是采用什么方式来应对大的危机呢?就是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当一个危机来了以后,无论这个危机是来自内部还是来自外部,都会引起中国在制度上的变化,中国就是靠着在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来应对各种危机的。也许有人不同意,那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中国的历史,看看中国人的祖先是如何用制度的创新来应对历次的危机的。
第一次的危机应该是在西周的时代,当武王文王伐纣建立周朝的时候,因为是占了商人的地盘,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立即分封诸侯,后来在周公掌权的时候,也没有分封。这个时候就有了一次很大的叛乱发生,也就是蹇叔他们的叛乱,二个叔的叛乱,他们叛乱的原因就是不满周公或周王朝的自私,将天下视为己有的方式。这次的叛乱对周公的刺激很大,对周王朝来说也是很大的危机,因为危机发生在内部,而且商的贵族们也在外部蠢蠢欲动。周公在平定了这次的叛乱后,立即开始了分封诸侯,主要是同姓的周王室与贵族。
周公分封诸侯的办法,非常有效的应对了朝廷这次大的危机,也避免了周朝廷被颠覆。裂土分封,一方面保证了周王室的利益,也保障了贵族的利益,同时,分封诸侯镇抚四方,也保障了对商人贵族的监视,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打击那些各地的蛮夷。分封制,保障了西周500年的和平与安定,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天下才开始变化。
第二次危机是在春秋时代。由于周王室失土,王室开始衰微,地方诸侯的势力开始崛起。这个时候,齐国的管仲开创了“尊王攘夷”的方式,创一代霸主的地位。因此,在周代后来这500年的时间,无论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沿着管仲的路线,即尊王攘夷的方式,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应对天下的变化。尊王,也就是仍然尊崇周天子为天下的主,攘夷,就是那个时候中国周边有很多的蛮夷,东南西北都有。对于管仲的策略,孔子给以了很高的评价,认为管仲九合诸侯,尊崇周天子,打击蛮夷,保持了中华文明的火种,贡献很大,如果没有管仲,中国人早就沦为蛮夷了。
第三次危机是在秦帝国15年灭亡之际。从春秋战国开始了诸侯争霸,越演越烈,由于战胜敌人为第一要务,因此各国都开始了改革,即加强王权的郡县制开始出现了,法家思想也流行天下,富国强兵为各国的最优先的选择,其结果,就是一个皇权独大的郡县制度在秦帝国得以实现,但是,这个制度的非常严重的自私本性,为天下贵族和士人所不容。所以,秦帝国的彻底王权独大的郡县制在实行了15年后就不行了。秦帝国灭亡后,代之以汉帝国的兴起。面对新的形势,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治国,摆在汉帝国统治者的面前。项羽要回到分封制度去,但刘邦不这样想。刘邦他们后来采用的对策,是分封与郡县并举。一方面分封可以安抚贵族和王室,也可以拱卫皇权,另一方面,郡县制可以保证皇权的超强和独大,而征召天下士人为皇权的郡县制所用,也可以安抚天下士人的心。
汉帝国的这个分封与郡县并举的调整,影响了中国后来的1000年历史。只是,从汉代一直到宋代,小王的分封与贵族的势力一直还是非常的大,因此从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贵族的势力一直很大,隋唐也是如此,因此中国在从汉到唐的1000年中,是分封与郡县并举的,但是到了宋代及宋代以后,又有了新的变化。
第四次的危机就是唐代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给唐帝国非常大的打击,也令后来的宋代开始调整政策,也就是改变分封与郡县并举的策略。只是,改变的是并举,也就是并列的方式,由并列改为纵列,就是郡县的皇权与分封不是并列的,而是皇权在上面罩着,形成一个大一统的模式,但下面是乡绅地主的天下,是自治的,也就是有分封的特点,当然,也就不叫分封了。从汉到唐,贵族与地方豪强的势力一直都非常的大,对皇权是一个威胁,两晋的时期,皇帝就成了贵族豪门的玩物。安史之乱也是地方刺史的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太祖创立了以文压武的策略,杯酒释兵权,将大一统的皇权压在上面,但给下面的乡绅地主与家族以很大的自由和自治的权力,但是,用诸子平分财产的政策,分化了可能的贵族与豪强的崛起,仅仅将下面的自治的力量限制在乡绅与地主的小规模的阶层。
宋代开创的这个模式,一直沿用到明清,统治中国达1000年。其实质,仍然是郡县与分封兼容,但不是并举,而是纵列。上面是皇权,下面是势力分散的自治的乡绅地主与家族。然后用科举制来保证一部分下面的乡绅地主阶级的人可以参与治国。皇权的专制仅仅到达县级,下面的乡镇与村都是乡绅地主家族自治的。这种模式,保证了帝国的统一与安全。明清两代虽然也有部分的分封,但势力都不是太大。明代前期,因为朱棣夺权以后,开始了削藩,其他的王对中央的威胁很小。清代康熙削藩之后,干脆就是有王而无封地。上层是大一统的专制,下层仍然是乡绅地主家族自治的。
第五次的危机就是近代,西方列强的到来。西方列强的表面特点是船坚炮利,但内里有很完备的西方文明。因此李鸿章惊呼是中国两千年未有之变局,胡林翼在看到西方列强的铁甲汽船行驶江面如平地,而大惊吐血。甲午战败以后,中国开始了政治体制的变革,想引进西方的宪法政治,先是清朝的君主立宪,主要是梁启超康有为他们,后来是孙文他们的革命,建立共和制,也就是总统----内阁总理制度,即北洋政府时代,后来到了蒋介石又变成了总统制。中间还有袁世凯的回归君主立宪制的努力,也是梁启超在后面支持。
但是,这些倾向西方宪法政治的改革与努力,都失败了,从戊戌变法到1949年,50年后,中国进入了毛时代。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的所谓的宪政改革和革命,都是在上面搞,也就是在上面宋代开始的那个专制的大一统的皇权方面的变革,而对下面的乡绅地主家族自治的模式没有改变。上面在不停的变,城头变换大王旗,可下面是以不变应万变。
毛的势力是起于民间,是从占领乡村开始的,即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毛的办法是将盘踞乡村的乡绅地主家族自治的势力给连根拔掉,也就是将存在了1000年之久的,从宋代开始的那个模式给搞掉了,也就是打掉乡绅地主阶层,将土地收归国有。
毛的方式,对组织民众方面非常的有效。因为近代100年以来,由于所有的改革和变革都是在搞那个上层,对下层的组织没有任何的改变,而中国的下层与上层,在宋代的制度变迁之后,基本是脱节的,上面是专制,下面是自治,因此中国近代100年来在与列强,包括与日本的对抗中,是屡战屡败,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力量和政治可以组织下层的百姓。而一个国家,没有下层百姓的支持,那肯定是战败。所以,甲午战争,有人说是李鸿章的战争,是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而中国的对手是日本,日本是以举国之力,中国是以李鸿章一个人,那无论中国如何的庞大,当然会失败,因为一个人是打不过一个举国的小国的。但是,在1900年,当中国发生义和团运动的时候,尽管义和团是很愚昧的组织,而且也没有多少朝廷的支持,但义和团还是让列强发抖了。从义和团以后,西方列强基本就断了实际占领中国的念头,也就是断了英国实际占领印度的想法,只是划定势力范围,遥控,有所谓的百姓怕官府,官府怕洋人,而洋人怕百姓,这种奇异的怪圈存在。
只是,日本目光短浅,没有看到这一层,没有西方列强的眼光,还将中国放在明末的地位来考量,以为自己还是可以如满清一样,虽然小,可还有机会入主中原,占据中国。日本当然是想错了。
所以,笔者曾经说过,在抗战的时候,即使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帮助,中国最后还是可以战胜日本,其原因就在这里。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蒋的政权无论如何的民主,可那个民主只是在上层,他们没有能力变化和组织下层的百姓,因此必然失败,而毛肯定会胜利,并可以战胜日本。因为毛找到了一个法宝,就是知道如何组织下层的百姓。
所以最后中国走到了一个极端专制的制度,即那个专制社会主义的制度,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毛的政权深入到了乡下的村一级。毛后来连美国和苏联都没有放在眼里,就是因为毛知道自己把握住了中国的民众,而民众是不可战胜的。
第六次的危机就是在文革时期。是文革最后变化了中国。从文革开始到文革后期,中国的各方势力开始了较量,最后以邓小平胜出为结局。邓的势力上台,标志着毛的失败。
邓的改革开放,将中国引向了另外一条路,也就是从毛的极端专制,重新回到宋代的统治方式,即上面有一个宽松的大一统的专制在罩着,但下面给你自由和权力,宋代的下面是小农资本和商业资本,明清的下面基本是小农资本,邓的专制下面,是引进现代资本主义的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专制资本主义的方式。
从这样的中国历史看过去,我们会发现,中国在历史上,一直都在以制度的创新来应对世界的变化,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变化,都是如此。当然,中国人最后能不能完全接受西方政治那一套,还很难说,因为中国有中国自己的传统与文化。
落基山人写于7月1日,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