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1:诸葛孔明之谋略,而非仅一大将军耳
有很多人都将韩信与现代的林彪相比,因为两个人都是战必胜攻必取,都是百战百胜的大将,其军事才能无人可比。而且,这两个人最后的结局也很相近,韩信是死在刘邦与吕后的不信任中,最后韩信是直接死在吕后的手中,萧何与陈平是吕后的同谋,而林彪也是死在毛的不信任中,死的也很惨。但是,笔者认为,林彪并没有大的战略上的才能,与韩信相比还是差一个级别的。
韩信这个人,在中国的历史上非常的有名,京剧里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与表演,还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和典故。汉高祖刘邦对其的评价是: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还有就是那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说的是有一天韩信与刘邦讨论带兵的能力,刘邦问韩信,我要是带兵的话,可以带多少?韩信说,可以带十万,也就是将刘邦贬为一个集团军司令。刘邦又问韩信,那么你韩信可以带多少兵呢?韩信说,多多益善,也就是韩信自吹自己是统御天下兵马的总司令。刘邦有些不高兴,说,那你韩信为什么还会为我所用呢?韩信说,大王你不善带兵,但善于御将,而且御将的能力是出于天授,我们没法比,刘邦听后哈哈大笑。
刘邦对韩信的评价以及韩信的自我评价,都集中在韩信带兵打仗的能力上,也就是说,韩信在历史上的地位仅仅是一员大将,战必胜,攻必取而已。顶天了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位子。可是,如果我们看一下韩信的“隆中对”的话,那我们对韩信的评价就会更高了,那是诸葛孔明的谋略呀,是得天下的谋略那一级别上的,韩信岂止是一个大将之才?韩信应该有经天纬地之才,其战略思想与谋略远高于张良和萧何,也是林彪所不能及的。
秦汉之交,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各国的贵族大量的死亡,宗庙被毁,宗族散尽。秦统一天下的一个作用,就是打掉了中国从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那些分封的大小国家以及王室和贵族被灭,结果就是下层人士趁机崛起。
刘邦集团的一个特色,就是其主要的谋士与将领都是来自中下层,而不是贵族,项羽集团几乎都是贵族。刘邦集团中大概只有张良是贵族出身,而从刘邦以下,如萧何,是小官吏出身,曹参也是小吏出身,樊哙是一个屠夫,陈平也是一个平民,还有就是这个韩信,几乎也是最下层的人。但我们这里说的下层,也不是说他们一点文化都没有,如陈平,肯定是读过书的,这个韩信也一定是读过书的,当然韩信是很穷,穷到没有饭吃,到处蹭饭吃。估计韩信也是一个下层士人出身。
韩信早期的故事有两个,一个就是到处蹭饭,先是蹭当地一个亭长的饭,也就是相当于蹭那个刘邦家的饭,因为刘邦也做过亭长,亭长的级别仅仅是比村长大一些。蹭了几个月的饭之后,亭长夫人不干了,可是韩信有一个本事,就是脸皮非常的厚,学到了厚黑学的这个厚字。亭长夫人开始也是怜悯韩信,也就给他饭吃,可这个韩信就赖在亭长家不走了,拿人家当饭票了,也太不生分了。俗话说救急不救穷,你韩信也不能吃我一辈子呀,但亭长夫人也不能明目张胆地赶走韩信,于是心生一计,估计韩信要回来了,就提前做好饭,然后就将饭端到房间里面吃。韩信回来后,发现饭没有了,人家吃完了,就大怒,还大喝一声,我再也不受鸟气了,老子我永远都不回来了。
看看,蹭了人家几个月的饭,他还有理了,还一肚子的委屈。韩信的脸皮厚到什么程度?蹭人家亭长家的饭也就罢了,亭长的官再小,也是一个官,可是,韩信居然又开始蹭人家漂母的饭。漂母就是给人家在河中洗涤和漂洗丝布的妇人。妇人见韩信饿的厉害,就给他饭吃。韩信这次还有些感激人家,没有像以前恶言相对亭长家,说,日后我发达了,必要重谢。漂母并没有什么好气,说,看你也是相貌堂堂的一个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给你饭食也不是为了你日后报答我。韩信的长相可能是不错,虽然比不上那个美男子陈平,可也是一条大汉的样子,因为史记在后面有好几次说到,有人,见韩信也是堂堂一条大汉,壮士,韩信的身材肯定很高,不像张良,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原来以为张良也是一条大汉,因为从张良的胆识和谋略中猜想张良肯定是条好汉的样子,可及至见到张良的图像,才发现张良几乎就是一个妇人的模样。然后司马迁还发出感慨,说,人不可貌相呀。
韩信蹭饭,一个原因是韩信很穷,一个是韩信的脸皮非常的厚。因为他一条壮汉,却既不想做工,也不想经商,而且品德也不好,因此没有人推荐他去做官。看看,刘邦集团都是些什么人?陈平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就是一群地痞无赖的集团。刘邦,陈平,韩信几乎都是一样的人,都是好吃懒做的地痞无赖,而且脸皮都很厚。看来,脸皮厚是成就大事的前提条件,第二条件当然是黑,所以中国有厚黑学,很有道理。
韩信脸皮厚的第二表现就是那个有名的故事,胯下之辱。这个故事有些的夸张。韩信会麻木到那种地步,脸皮会厚到那种地步?也真是天下少见。刘邦手下都是这些又厚又黑的人物,那个贵族项羽还真的不是对手。蒋介石就不是老毛的对手,因为老毛是大流氓,老蒋只是小流氓而已。
韩信的崛起是在那个著名的拜大将军起始的。这个拜大将军有些的突兀,也非常不正常。因为,一个几乎没有怎么打过仗的人,一个没有丝毫战功的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如何会立即拜为大将军呢?有谁会服呢?太奇怪了,难道就是因为萧何的极力推荐吗?
韩信跑到汉王刘邦这一边的时间比较晚,那个时候刘邦已经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了,呆在汉中。韩信的经历与陈平有些的相似,就是今天投这个,明天投那个人,可见,那个时候是天下大乱,豪杰并起的时代。韩信先是投了项梁,项梁死后,自然就归了项羽,可是,韩信给项羽出了几个建议后,人家项羽根本就没有听,也不采纳,所以韩信就很郁闷,后来干脆与陈平一样,就又投奔了刘邦。因为韩信在项羽的军中是默默无闻,连陈平都不如,陈平在项羽的军中还混到了都尉的官职,所以刘邦仅封了韩信一个接待宾客的小官。可能韩信觉得怀才不遇吧,也很郁闷,就伙同一些下级军官干了坏事,按律法当斩。当那13个下级军官都被斩了以后,轮到韩信了,韩信这个时候脸皮厚的优势又出来了,当时,刚好有个叫藤公的人在,韩信狂喊:汉王不是想成就一统天下的使命吗,为什么要斩壮士?藤公一见韩信长的相貌堂堂,是条好汉的样子,可见,人的长相是很重要,刘邦与陈平还有韩信都靠长相爬了上去,也许相面术也是有道理的,那个时候的人比较相信这个。于是藤公就放了韩信,并与韩信交谈,发现韩信是一个人才,就向汉王推荐,汉王就封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管粮草。刘邦这时也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过人之处。
当年,刘邦与陈平一交谈,就喜欢上了陈平,但刘邦一开始并没有发现韩信如何的了不得,也没有那么喜欢韩信,也许两个人从一开始就不太对路,是不是这也预示了后来两人关系的结局?也许两个人那个时候还没有深谈。韩信的地位太低,没有机会与刘邦深谈,但肯定是见过面的。但韩信与那个萧何有机会交谈,萧何与韩信一谈,大惊,认为韩信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一个大才。可能萧何也向刘邦推荐过韩信,可刘邦也没有太在意。这个时候就发生了一件事,汉王他们这时候正进军四川的腹地,可突然发生大量军官逃走的事件,司马迁也没有讲是什么原因致使大量的军官逃走,反正有很多人离开了汉王刘邦逃走了。韩信见萧何他们都举荐过自己,可自己还是没有受到刘邦的重用,于是也加入了逃跑的队伍中。可见韩信的思想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还是有些士人的心态的。萧何知道韩信逃走了,来不及告诉刘邦,骑上马就追韩信去了,这就是后来戏剧题材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戏剧性在于,有人报告刘邦,说连萧何都逃走了。刘邦一听,有如失去了左右手。可过了两天,萧何又回来了,见到了刘邦,刘邦此时的心情是五味俱全的,又怒又喜,骂道,你萧何为什么要逃走?萧何说,我没有要逃走,我是追逃走的人去了。刘邦问,你是追谁去了?萧何说,我是追韩信去了。刘邦冷笑,有那么多的将官你不去追,却去追这个韩信,你是在欺骗我。萧何说,其他人跑了也就跑了,没有什么价值,可这个韩信却不同,如果大王你只做这汉王,准备老死在四川这地方,那也无所谓,如果大王你还准备争天下的话,那就必须要有韩信的辅佐。刘邦说,这个韩信真的这么重要?萧何说,是。于是刘邦就说,那么我们可以封韩信为将军,萧何说,还不够;刘邦又说,那么封韩信为大将?刘邦本来是探寻的口气,可萧何一下子抓住了机会,说,汉王一言九鼎,就封韩信为大将军。
于是就有了登坛拜将的故事。韩信从一个押运粮草的小官一下子晋升为大将军,管所有刘邦的军队,成为全军的主帅,这怎么可能呢?笔者揣想,肯定是那次军官大量逃亡的事件刺激了刘邦。也就是说,这些跟随刘邦的人,本来是想追随刘邦打天下,也希望日后可以封妻荫子,可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呆在四川不动了,刘邦的军队和将领们原来都是淮河那一带的人,现在却被迫呆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所以有很多人就逃离刘邦,估计是想回到老家。刘邦一看,如果自己再不东进与项羽争天下的话,人肯定就会跑光了。因此,这个时候的刘邦大概是下定了决心,就是要东进与项羽一争天下了。为了得到人们的信任,也就将信将疑地拜韩信为将。当然,刘邦还是很相信萧何的眼力的,而刘邦做事的风格也是当机立断的,敢于冒险的。刘邦对人才的识别和运用,是项羽所不能比的。这也是刘邦最后能战胜项羽的最重要的原因。
这有点像后来的刘备。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那时候的孔明也只是个书生,没有任何战功,也没有任何显示能力的机会,如何能立即拜为军师呢?刘备还好,是在听了孔明的隆中对之后,对孔明的谋略是大加称赞,然后拜为军师也还算顺理成章,即使那样,关羽张飞之流都还不服孔明。而在刘邦与韩信长谈之前,刘邦对这个韩信基本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能听从萧何的建议立即封韩信为大将军,真的是不容易。
封韩信为大将军之后,刘邦与韩信开始了那个著名的“隆中对”。韩信在这次与刘邦的长谈中,说出了自己东进的战略构想。
韩信说,大王你如果东进的话,你的对手就一定是项羽,那么大王你与项羽在勇力,仁义,实力方面相比,你与项羽谁更强一些呢?刘邦沉默了良久,说,我不如项羽。韩信说,我也是这样认为。但是,汉王你还是可以战胜项羽的,为什么呢?我们还是先说说项羽是什么人吧。项羽这个人,是有勇力,大吼一声,千人都不敢动,可这仅仅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这个人是仁慈,如果下面的兵士病了,项羽会掉眼泪;可是,当士兵和将领们打了胜仗以后,项羽却非常小气,不愿意封给将领们封地。对于项羽是什么人,韩信与陈平说的几乎是一样的,他们都看出了项羽的弱点,就是仅仅有妇人之仁,仅仅是匹夫之勇。
韩信又说,大王你要争天下,就要与项羽做的相反,项羽有匹夫之勇,大王你可以到处招来有勇力的人;项羽小气,大王你就大气,封赏有功的将领和士兵,不惜给他们封地;项羽残暴,曾经杀死了秦国投降的士卒20万人,现在秦国故地的老百姓都非常的恨项羽,而大王你就仁慈,你对三秦故地的老百姓曾经约法三章,很得秦国故地老百姓的拥戴;项羽分封了许多自己的人当王,很不公平,大王你就要公平;项羽将自己的义王贬斥到了南方,很多封国的人也学项羽的做法,不要原来的王,而自立为王,这就失去了道义;项羽又将你贬斥到汉中,没有按当年诸侯们的约定,即谁先进关中,谁就称王,而是将关中的土地分给了秦国几个不得人心的大将,三秦的老百姓都很恨他们。如果大王你领一只军队出汉中的话,只要发一个檄文,三秦故地的关中老百姓就会来迎接大王你,关中就可以唾手可得。大王你有了四川和关中,就有了根据地,而那个项羽却没有要关中这块战略要地,却定都在彭城,那是多么的目光短浅呀。我们大军东进后,可以一举平定魏国,赵国,齐国之地,可以与项羽角逐。大王将来必定可得天下。
韩信的一席话,说的刘邦是心花怒放,刘邦觉得与韩信相识太晚了,有相见恨晚之感。 然后,刘邦就采用韩信的谋略,很快兵出汉中,占据关中,然后又出函谷关,与诸侯及项羽争霸天下。
韩信的谋略,是争天下的谋略,没有韩信的“隆中对”,刘邦还在犹豫是不是出汉中与东进呢。所以,韩信的才干,岂止仅仅是大将之才?韩信的“隆中对”,将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如何从劣势转为优势,都阐述的非常的清晰。这是战略层次的谋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