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有二千年的封建社会吗? 笔者很想知道号称中国有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这一名称到底从何而来?大概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那里来的。如郭沫若他们。他们按照马克思对西方历史的分法,即将人类历史分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分法,套用在中国的历史中,于是就有了这个中国有二千年封建社会的提法。
马克思关于封建社会的提法是以欧洲中世纪历史(5世纪到15世纪)为参照的,马克思把欧洲中世纪称为封建社会的提法与西方大多数的历史学家的提法是一致的,即他们都称欧洲的中世纪为封建制(feudalism),这是从分封和采邑制的本质来划分的。
问题是,如果我们套用马的这一关于封建社会的定义,到中国历史中,我们会发现,它很适合中国历史中的周代,包括西周,也可含一部分的春秋和战国时代(东周),但根本不适用在秦帝国及秦以后的中国社会。因为秦国统一中国后,使用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而不是以前的分封制,即封建制。
封建(feudalism),这个词当然是翻译的用法,但在中国古代,封建这个词的含义与马克思及西方历史学家的原意是一致的,都是指分封(采邑),因此说,翻译并没有错,那问题出在哪呢?
中国古人,也谈论过封建制,指的都是西周,东周那个时候的分封制,如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论》和宋代苏东坡的《论封建》,但是为什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就把这个封建的意思给改了呢?既不是马克思的原意,更不是西方历史学家的原意,也不是中国古人的原意。这些人可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呀,他们就能够这样大肆篡改,而且他们的观点居然能统治人们的思想达数十年之久。
而马克思在谈论欧洲的封建社会时,并不以中国历史为对象。马克思也曾谈论过中国,但马克思觉得中国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不同,因此只是说,那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只有几句话,没有深谈。也从未说,中国从秦代开始是什么封建社会。
因此,现在封建社会这个词的含义笔者不知道是什么?是指郡县制吗?是指分封制吗?好像都不是。因此这个词基本就是一个含义混乱的歧义词。笔者准备弃之不用。而将中国历史从秦帝国开始到现在,都称为中国专制制度。因为,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中央集权的,以郡县制为主体的专制制度。这个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制度,西方国家现在没有,在历史上也没有。而东方国家,日本在历史上也没有。印度也不是。也许,只有越南和朝鲜有点像。
也许有人说,那中国以前有二千年皇帝,现在没有了,其实有没有皇帝并不重要,我们说,现在的英国还有女王,日本还有天皇,但无论英国还是日本都是民主制度的国家,而不是专制制度的国家,中国虽然现在没有了皇帝,但中国仍然如二千年以来一样是一个中央集权的,以郡县制为主体的专制制度国家,与古代的中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不同的只是,最高领导人不再如皇帝一样可以世袭罢了。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分封制,再来看什么是郡县制,然后可以比较一下,就会明白什么是中国专制制度了。
中国的分封制是开始于那个著名的周公的时代(前1079年)。周武王伐商纣王之后,并没有立即分封。周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周公是成王的叔叔,因成王年幼,周公辅佐,权力很大,后来成王的另外三个叔叔反叛,周公用了三年才平定了这次的反叛。然后,周公才觉得必须分封了,因为打了天下,就都是自己的,不分封田地子民给贵族,那这些贵族就要反叛,另外商纣之子等旧商的臣与贵族仍有势力,因此也必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没有宗亲在地方上守着,地方很容易反叛。而且还可以对付很多的蛮夷。
西周时,分封了许多的国家,多达上百个。主要为同姓王族,功臣,古代的先国的后人,其中,主要是分封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72国,姬姓独居53人。”而各国由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按爵位分封,卿这一级,只有卿和士,最小分封到士,士还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所以中国古代的士便是最小的贵族,而西方欧洲中世纪的分封,最小的是骑士,有6,7户的采邑。所谓采邑就是你被分封的东西,如田地和人口等。
分封制的特点是,这地和人口就是你的了,不必上交税收给大的贵族或王。而且封地的财政,治安,诉讼,军事,都各自独立,小贵族与大的贵族和王,也没有明显的依附关系。各级贵族对于领主或王,有带兵护卫的义务,而所有的军费开支及武器装备都是自理。如欧洲的骑士,马匹,干粮,刀剑,护具和随从都是自己开销。西周时的中国也是如此,比如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烽火戏诸侯,就是说的周幽王宠幸褒姒,为了博褒姒的一笑,不惜举烽火,诸侯见了烽火,就带兵来护卫周天子,只是那是假的,为了博褒姒一笑而已。
唐代的柳宗元在著名的《封建论》中有精彩的论说:“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步履星罗,四周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进会同,离为守城汗城。”这说的是分封有利于拱卫天子。
那么郡县制是什么呢?
郡县制的特点是皇帝独大,皇帝可以世袭,或皇族可以世袭,而其他人不可以。皇帝要委派官员,其实就是雇佣,因为皇帝要给这些官员发薪水,去帮助皇帝来治理地方。官员只对皇帝负责,官员负责收税,而税收要交中央,交给皇帝。这些官员不能世袭,自己干完了就完了,不能将自己的官位传给后代。
因此在郡县制下,权力归皇帝,皇帝有官员的任免权,皇帝的权力基本不能制衡,主要靠皇帝本人的觉悟,看皇帝读了多少圣贤书,也不能分权。中国在明代以前还有宰相,官员还有一定的权力,但明代的朱元璋废了宰相这一职位,集权于自身。清代也没有宰相这一说法。郡县制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制,也是专制制度。
但在现实中,也有点奇怪的是,一般来说,一个朝代开始,即开国,都不是哪个皇帝一个或一家人的功劳,皇帝周围应该有很多的人辅佐,或是贵族,或是文士,或是骄兵悍将,开国元勋。这些人一般不会满足于在朝中当一个官就完了,因为皇帝或皇族会世袭,这些人当然也要世袭,因为他们几乎就是皇帝的哥们儿,打天下时几乎是不分你我的。如汉代的刘邦就有许多沛县的老哥们儿,唐李世民也有许多战场上的哥们儿,朱元璋更有许多打天下的凤阳穷哥们儿,因此,一开始,皇帝也会封一些的王、公、卿的世袭的爵位给这些哥们儿。有的甚至有封地。但皇帝毕竟要一家独大,独大的方法很普通,几成惯例,就是要杀功臣,然后削藩,派自己的官员去地方任职。杀功臣与削藩,几乎是每个朝代必经的过程。汉唐明清,一直到毛,都如此。大概只有宋代例外,杯酒释兵权,用了和平的手段。
有很多人就迷惑也在这里,以为中国从秦帝国开始,其实秦帝国还真是彻底的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但是从汉代开始,又有了分封,或同姓王,或异姓王。汉代有很多的封地给汉室宗亲,唐代也如此,明代更如此,那个朱棣就是从燕王的封地中起家,最后夺得皇位的。因此有人说中国有二千年的封建制度,如同西周或欧洲中世纪一样。
其实,非常的不一样。汉代初年因为汲取秦帝国二世而亡的教训,秦帝国只有16年就亡了,因此汉初,采用了分封与郡县的双轨制。然后,当然先是杀掉异姓王,如韩信他们,同姓王还保留。皇帝的封地是最大的,其他同姓王也有一定的封地,但任何一个单独的王根本不能与皇帝抗衡。关键是,这种双轨制很快就开始改变了,皇帝就开始削藩。汉景帝时削藩便削出了八王反叛。皇帝胜利后,将那些王的封地都变成自己的,用郡县制来管理。汉武帝时,用推恩令的手段,将剩下的那些王再均分封地,封地更小了。后来几乎就没有了,都变为皇帝独大的郡县制了。
明代朱元璋杀功臣杀得性起,在他那一代中,功臣几乎就被杀光了,功臣的世袭爵位都被剥夺了。然后在朱棣篡位后,又杀了一批,还削了一批藩王。几乎就没什么了,都成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了。
清代,康熙当然要先平三藩,将异姓王一网打尽。然后,虽然封了同姓王,但根本没有封地,只有名号。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专制制度进行到底了。
所以我们说,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各朝代开国时的分封都是权宜之计,很快帝国就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来管理天下了。这便是中国二千年中国专制制度的真实面目。
很有意思的是,秦国在吞并六国后,曾经有过一个讨论,即以什么方式来统治这万里之大国。丞相王绾等向秦始皇建议分封诸子,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填之。”秦始皇让群臣讨论,大多数人都赞同王绾的意见。可见开国时,文臣武将都希望分封。廷尉李斯反对,说周分封子弟同姓,后来疏远了,互相攻伐引起天下纷争。因此建议实行在秦国内已实行多年的郡县制来治理万里之帝国。秦始皇同意了,于是分天下为36郡,由中央派员管理。中国专制制度从此开始统治万里之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