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儿子回国9:跨海大桥,宁波老外滩,三江汇流处 说宁波是笔者的老家真的是很勉强,这个老家只存留在笔者从一年级就开始填写的籍贯一栏中。而直到1997年,笔者才回到这个老家,那时笔者已经30多岁了。 那个时候也不是为了回老家看看,因为这个老家已经没有什么人在了,而仅仅是路过。97年那次行程,玩了浙东这一块儿,先去的雁荡山,然后又去了天台山,从天台山下来去宁波便经过蒋氏故里的溪口,看过了溪口,去宁波,去宁波也是为了从那里乘船去中国四大佛山之一的普陀山。从普陀山回来,还要经过宁波,于是又去了宁波很有名的天一阁。然后就离开了。 这次从上海去宁波的目的有三个,一个就是为了看看杭州湾上的这个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第二个是为了祭奠一下笔者的爷爷,爷爷前年去世,我也没有回国,爷爷的骨灰撒在了从宁波到上海的海中了。爷爷是沿着宁波帮的传统路线,从宁波到的上海,那时是在解放前了。第三个是去年,父亲说在宁波发现了我们家的老屋,有100年历史的老屋,被父亲以考古的方式给挖出来了,还给我寄了一些老屋的照片,因此也想去看看,尤其是我们祖孙三代在一起来宁波很不容易,也想让儿子了解一下他的家族的历史。 上海与宁波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上海原来就是一个小渔村,有很少的本地土著人,大部分是后来的移民,而移民中有三个来源,一个就是宁波人,一个是苏州人,一个是苏北人。其实上海话也同北京话一样,是中国的方言中非常奇特的现象,是一个独创。北京周围是河北,笔者在北京许多年,也跑过北京周边的河北还有天津,可北京话,四周都不着边,13不靠,跟谁都没有太大的关系,是一个独创,就北京这一块儿说这种话,到了北京的郊区味儿就变了,奇了怪了。上海也类似,上海话也是独创,与宁波话,苏州话,苏北话都不同,当然还算有点关系。笔者不知道在深圳,是否也已经独创出来了一种自己的深圳方言? 因为宁波人到上海是经商的,有钱,因此宁波人在上海人中地位最高,其次是苏州人,因为苏州人到上海也是带着一些的钱来的。地位最低的是苏北人,因为他们到上海是来逃难的,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所以上海的棚户区,住的都是苏北人,苏北人后来在上海多从事服务业,如扬州的修脚师傅非常的有名。上海的大发展是多亏了太平天国,因为这些的长毛在江浙一闹,江浙一带的有钱人,士人便都逃到了上海,上海有租界,他们组成了洋枪队,保护上海。 中国的商帮中,以宁波帮,潮州帮实力最强,历史也最长,其他的商帮,如徽商,湖州帮,晋商等都只能勃兴于一时,但后来在清末以后便都衰落了,而宁波帮,潮州帮在民国的时候还能大显身手,成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主力。北京有名的同仁堂药店,也是宁波帮开的。宁波帮经商以信义与质量著称。 言归正传。我们去上海南边的一个长途汽车站,还在汽车站旁边吃了一顿快餐般的重庆火锅。那天还下着小雨。 中国的长途汽车现在都很漂亮,高大,宽敞,也很舒适。我们有幸坐在了前排。以前,从上海去宁波有两条路,一条是海路,就是坐船从上海到宁波,大概要一夜;另一条路就是经过杭州,然后转去宁波,要经过绍兴等地的陆路。记得《围城》中方鸿渐他们从上海出来要去大后方的湖南,走的就是海路,从上海到宁波坐船,然后再乘汽车。现在有了跨海大桥,从上海到宁波只要两个半小时就到了,非常的快。父亲常去宁波,但也是第一次经过这跨海大桥,他都非常的惊奇,因为从上海到宁波,原先要走差不多一天的路。 汽车出上海费了一些的时间,出了城以后,就非常的快了,都是高速路。路两边开始出现江南的农村,都是二层,三层,有的是四层的小楼,很漂亮的小楼。江南的农村富裕如此! 车开到一个服务区,停了,让大家上厕所。过了这个服务区,车就要上跨海大桥了。我看到有一个标志说,大桥全长36公里。哇,36公里是什么概念? 车上了跨海大桥。路与一般的高速路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周围有护栏罢了。从窗子望出去,碧波荡漾,车好像在水中滑行。也不知是江还是海。水的颜色不太深,可能也是这里的水也不太深的缘故,也是,否则如何能建跨海大桥呢?桥有的地方有拉索,大概是那个地方跨度比较大吧。在桥的中段,有一个正在建的旋转式的服务区,以后车也可以中途停在那里了,现在是不能停的。据说当时建成这跨海大桥后有一个新闻是说,有人停车撒尿,还被媒体曝了光。美国的那个跨海大桥,好像叫长桥的,拍过很多的影片,有名的是那个施瓦兄的《真实的谎言》,杭州湾跨海大桥好像还没有拍过什么影片。 儿子向车窗外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单调,就又掏出他的小游戏机玩起来。 真的是2个半小时就到了宁波。在宁波,父亲认识一些人,于是有人接我们去到宁波的老外滩那里的一个酒店,我们住在那里。 有人告诉我们说,宁波这个外滩比上海的外滩还要老一些。后来我们出去转,发现这外滩是所谓的三江汇流处,即甬江,奉化江和姚江的汇合处。奉化江和姚江汇合,流到甬江中,所以宁波也称为甬。那一年我去普陀山就是坐船从甬江出去,去东海的。 三江汇流处很漂亮,也有气势,江上有好几座跨江大桥,还有一个很高大的天主教的教堂立在旁边。小雨一直在淅淅沥沥的下,空气也很潮湿,很有江南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