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法战争看自强运动的成果
清末的洋务运动,也称自强运动,就是指从1860年代开始的军事经济的变革。也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他们这些人搞起来的,也被称为同治中兴。这个运动,到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时,由于中国的失利,被认为是失败了。之后,中国就走上了政治革命的道路。但是,这个运动有非常伟大的成果,其中一个就是中法战争中国的胜利。中法战争中国的胜利是清末以来,中国对列强的战争中,唯一的一次胜利。非常的难得。
从1840年到1900年,清末中国对列强的战争几乎都是惨败,而唯有在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中国在数个战场却能获胜,顶住了法国在海战和陆战的进攻,获得了胜利。当然这个胜利也是非常有限的胜利.陆战中国胜,海战还是法国胜,因此最后谈判后签订的那个条约,当然还是李鸿章签订的,就是中国从越南撤出,越南归属法国,而法国从澎湖撤出,也放弃封锁台湾。
虽然是有限的胜利,但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胜利了,一是,中国第一次在对列强的战争中没有割地赔款,也没有损失太大,仅仅是失去了属国越南,而越南那个时候已经被法国基本占领,各大主要城市和90%的地盘都已经在法国手中,中国陆战的胜利,其实也仅仅是在中越边境上的胜利,即镇南关大捷,是一个自保性的,反击性的胜利。但是,法国由于战争失利,其当时的内阁政府倒台,法国也颜面大失。但法国也有所得,得到了越南。
很奇怪吧,在1885年以前,中国在与列强的战争中是不堪一击。在1856-1860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还火烧了圆明园,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让九龙,赔款英法各800万两。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刺激更大,原因是清帝国的首都北京失陷,皇帝的园子被抢劫和焚烧。而且在天津到北京途中的八里庄战役中,清军还在被英法联军屠杀,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英法联军与清军的作战,联军有近2万人,清军有10万人,1:5,还是打不过。那么何以在1860年之后20几年的时间,中国的陆军就可以与列强之一法国一战了呢?中国在这20年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当然,变化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崛起,而且中国已经开始了洋务运动。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但在中法战争以后,由于有了台湾和马尾的教训,中国就开始搞北洋舰队了。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法大战,是对崛起的湘军和淮军的的一个检验。这个实战的检验已经证明,中国那个时候的军事变革还是非常的成功的,而且那个洋务运动也是对头的。
应该说,法国的战力比英国人要稍弱一些,而且,法国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刚刚败于德国,士气受到一定的打击。但,法国毕竟是老牌的帝国,其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
中法大战分为几个阶段,而且还分陆战和海战两块。先是陆战,战场在越南的北部。法军一路从南到北打过来,占领了西贡,顺化,河内,与越南的皇帝签署了一系列的条约,意思就是,法国要做越南的保护国,中国要退出。因为在清代,越南还是中国的属国,有宗主国与属国的关系,与中国与朝鲜的关系一样。在越南北部,中国军队一开始是失利,山西北宁一线失利,退守凉山,老街一带。然后中法在天津就签订了一个《中法简明条约》,还是李鸿章签订的,看来李是签约专业户了。条约的意思就是中国军队要退到边界,开放边界的几个地方通商,承认法国是越南的保护国。但有意思的是,李鸿章耍了一个滑头,搞了一个条约的法文本和中文本,两者的词语的意思略有不同,至少是有些歧义,时间表也没有定。
而当法军继续进军的时候,发现中国军队还在凉山和老街一带,而且还前出凉山100里。但李鸿章解释说,凉山一线已经接近中越的边界线了,中国不能再退了。而法军还是进军,结果就开始打。这个时候,是李鸿章的淮军大将潘鼎新为广西巡抚。而朝廷内部刚刚发生了一个大地震,清流派的内阁大员都被慈禧太后给轰出去了,也就是恭亲王一系的人马。左宗棠进了军机处,而左宗棠一直是非常强硬的。淮军的另一员大将刘铭传被派到台湾任巡抚。台湾那个时候刚刚觉得有些重要,因为在1876年,日本进攻台湾,因此台湾的地位就重要起来,朝廷就准备在台湾建省。台湾里面派系林立,有湘军,有楚军,楚军是左宗棠派系的,是湘军的变种,还有淮军。
中法的第二次陆战是在一个叫观音桥的地方,中国取胜。法国大怒,认为中国人没有遵守条约,因此在上海开始了一个谈判,中国是派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去的,法国要中国赔款3500万两,被曾国荃拒绝。于是,战场就转到了海上。先后有马尾海战,台湾基隆和淡水之战,还有浙江宁波镇海之战。马尾海战,法军大胜,南洋水师全军覆灭,只是法军是胜在偷袭;基隆和淡水之战,互有胜负,刘铭传打的非常艰苦,但一直坚守淡水,没有后退,法军也没有办法。刘铭传的军队总人数只有不到35000人,法军有近20000人,其比例不到2:1,刘铭传能与法军对抗而战至平局,非常不易。基隆淡水之战,中国方面伤亡10000人,法军伤亡2100人。后来法军占领澎湖,封锁台湾海峡;镇海之战,法军败退,其统帅海军中将孤拔的旗舰被击伤,孤拔受伤,后来死掉了,有说是受伤而死,有说是生病而死。
在1885年,战场又转回到陆上。这个时候,两广总督张之洞到任,调湘楚系的老提督冯子材为主将。冯子材以13000人,对抗法军2000人,6:1的比例,在镇南关用诱敌深入的计策,打了法军一个埋伏,大胜,法军死亡1600人,一路败退,清军一路追击,收复凉山老街,并准备进军河内。此役,中方阵亡4000人。
后来李鸿章出来,见好就收,与法国签订一个条约,《中法新约》,承认法国为越南保护国,中国退出越南,而法国也放弃澎湖,解除对台湾的封锁。左宗棠听说李鸿章签订了这样一个条约,大骂李鸿章是千古罪人。其实,李也没有大错,因为陆上中国略占优势,也就是一个自卫反击战而已,越南的大部领土已经被法国占领。而海上还是劣势,各退一步,也就是那个结果。
中法大战后,中国陆军的军事改革已经见了一定的成效,海军还是比较弱。在此之前,李鸿章就上过一道折子,意思是筹建海防,建立三大海军,当时朝廷还在犹豫,何况李鸿章和左宗棠还进行了一场很大的争论,就是海防和塞防谁为重要和优先的问题。在中法大战后,由于台湾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国在马尾还大败,因此朝廷就同意了李鸿章的建议,开始筹措建立北洋舰队。
有一个问题是,在1885年的时候,中国陆军,无论是淮军湘军楚军,都可以与列强之一的法国陆军一战,可是到了10年后的甲午战争,在陆战上,淮军如何就不敌日军了呢?淮军的战斗力会下降的那么快吗?笔者认为,对日军的失利,主要还是战略上的失误。
在中法大战中,中国没有坚持保有属国越南,而是将军队摆在中越边界,前期作战,只是利用刘永福的黑旗军与法军周旋。刘铭传在台湾也是以防御为主,在兵力部署上,也是尽可能的多一些,台湾之战,不到2:1.,镇南关之战,几乎是6:1,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在中法战争中,中国一直是谨慎对待,兢兢业业,而且中方虽然是宣布与法国开战,可惜宣战的时候,没有其他国家的领事到场。而法国方面,一直没有对中国宣战,打的几次海战,其目的是为了得到中国的赔款。
甲午战争,中国方面在战略上犹豫不定,前后不一,是保朝鲜还是放弃,一直犹豫。在是否出兵朝鲜也犹豫不定。因为中国与日本此前有一个条约,就是,朝鲜如果有事,如果中国不出兵,日本也不能出兵。因此,中国战争前期的准备问题很大。因为,或者就不出兵,这样日本也没有借口出兵;或者就出兵,并且要迅速。牙山一战,中国在军队人数方面还有劣势。另外一个就是中国一直轻视日本,因此对日作战的准备,就远没有对法作战那样的兢兢业业和准备充分。而日本方面的准备非常的充分。那个在黄海大战中实际指挥日本舰队的东乡平八郎,在中法大战的时候,一直是以观察员的身份呆是法国的战舰上,从马尾海战到台湾战役,东乡都一直在观察中国军队的表现和战法。
在甲午战争中的对日作战,如果淮军和北洋舰队,能按照毛的军事思想去打,如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打无把握之战,慎重初战,首战必胜等,不打则已,打则必胜,还有集中优势兵力等原则,那一定不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