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兼容并包的气魄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我们总说什么汉唐气魄,那么汉代的气魄又是指的什么呢?就是兼容并包,融天下之水为己用,没有什么成见,没有什么束缚,没有什么禁忌,也没有什么非要坚持的自己的价值或中国价值。 汉代人很理解,包容一切,就是中国价值。因为,天下,就是中国。 但有趣的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汉朝,其创建者汉高祖刘邦,却是一个典型的大流氓。出身低微,只是一个什么亭长,不爱农业,却飞鹰走犬,与乡里的一帮混混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出身低贱的伟大人物有三个,一个就是刘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一个就是近代的毛泽东。 朱元璋和尚出身,几乎就是赤贫,刘邦和毛泽东比朱还强一些。只是毛与刘邦一样,都不爱农业。毛从学校放假回家,其父亲让毛干农活,毛干一会儿就不爱干了,这与刘邦相仿。刘的一个兄弟爱干农活,受父亲的喜爱,刘邦对父亲说,我日后的产业会远远大于我这个兄弟。后来果然应验,刘邦还喜滋滋地衣锦还乡,炫耀自己所得天下的产业。 这三个出身低贱的大人物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能很快地被一个地位高出一大截的女子看中。刘邦是个混混,可被吕家看中,后来出了一个有名了吕后;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很快被老马家看中,后来也出了一个有名的马皇后;毛也是被留过洋的大教授的女儿杨开慧看中,可惜,杨开慧命不好,死的早。 这三个女子很有眼光,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三个低贱的人很不一般。刘邦不喜欢读书,朱元璋也没有读过什么书,老毛喜欢读书,但是只读自己喜欢的书,而数学图画可以得零分而无所谓。那么为什么出身低贱又没读过书的人反而能成就大的事业呢?原因是,他们有天赋,不受教育的束缚,因此他们的气魄眼光都很大,是一般的读书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刘邦还有戏弄儒生的记录,将尿撒在什么里面,搞得儒生灰头土脸。刘邦的流氓气在有关父亲的生死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敌人捉了刘邦的父亲,迫其投降,否则煮了,而刘邦说,我可以分一杯羹吗?刘邦的流氓加智慧反而救了父亲。 汉代的气魄首先表现在其开国皇帝刘邦的气魄上。刘邦虽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有天赋,天然能知道要兼容并包。 刘邦的兼容并包气魄首先表现在能吸收各方的人才上。刘邦的军队,打仗比项羽差多了,秦军的主力几乎都是被项羽消灭的。只是,当刘项争霸的时候,项羽的人才慢慢就跑到刘邦这一边了,他们对项羽的评价是项羽有妇人之仁,很爱惜士卒,可以痛哭流涕,可一到封赏的时候,就非常的小气,而刘邦的封赏非常的大气。刘邦拜韩信为将,也可以看出刘邦识人的过人本领以及对萧何的信任。 另外就是刘邦能审时度势,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制度来建立汉帝国,刘邦的帝国是分封与郡县的双轨制,刘邦吸收了周代分封制度,又吸收了秦帝国的郡县制来治理万里之大国。 在著名的鸿门宴中,项羽为什么要放走刘邦,一直有争议。笔者认为,项羽放走刘邦是出于制度上的考虑。秦帝国,在扫灭六国后,采用了郡县制的中央集权的方式来管理天下,但很快,16年就亡了,因此,当时大部分的人都觉得,郡县制不适合中国这么大的万里之国,项羽就倾向于回到周代的分封制,而且项羽还真的搞了一个分封,项羽分封了许多人,刘邦也被封为汉王,在汉中那一块地方。后来,刘邦势力渐大,项羽还是要与刘邦分天下,所谓的楚河汉界,而不是要吞掉刘邦。而刘邦当时的想法是要效法秦始皇,搞中央集权,因此当然要吞掉项羽。这是两人对未来国家制度方面的理解和选择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之间的胜负。 刘邦在开国后,在中央采用了秦帝国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同时,又分封了许多的同姓王来帮助自己镇守天下。刘邦和吕后还杀掉了许多的异姓王,包括韩信。后来的景帝开始削藩,击败8国之乱,成功地削弱了同姓王的势力。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就凭这一点,刘邦就比秦始皇要高明得多的。秦,二世而亡,汉帝国,西汉东汉加起来差不多有4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自秦以来最长寿的朝代。 我们再来看在文化上的兼容并包。 刘邦他们的乡土文化是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很厉害的是,能守弱,能吸收,慢慢变强。我们看刘邦与项羽的争霸正是体现了道家的厉害之处。项羽强而刘邦弱,但刘邦能吸收项羽的力量,自己慢慢变强,有人说,刘邦一生打仗是屡战屡败,从来没有打过胜仗,只是该下一战,项羽就完了。所以说,道家,尤其是黄老之说,是能打仗的,老子的《道德经》,是兵书,而不仅仅是为修炼用的。曾国藩后来就研读老子的《道德经》,行军打仗,处事,其风格为之一变。毛泽东用兵基本就是道家的用兵风格,与刘邦的用兵方式是相似的。采用的是以弱胜强的战术。 所以,在汉代开国之后,在文化上仍然是黄老之说占据国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而秦帝国,是法家文化占统治地位。而且还不是齐法家,齐国的法家是刑不上大夫,是王用法来治天下,治别人的,王本身是不在法之下的,靠的是铲除贪官污吏,铲除腐败,其核心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这与现在中国的所谓的法制是基本一致的,核心是人治。而秦国的法家,是真正的法家,法是最大的,是在王以上的,所有人,都在法之下。这与现在的西方国家很相类似。 刘邦他们认为,秦帝国很快覆灭就是因为其法制的观念与其他六国相去甚远,不适用于中原六国。但刘邦的汉帝国也慢慢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主要是齐法家的思想。所以我们看,在刘邦去咸阳的路上,废了秦法,仅仅约法三章,这是道家的思想,与民以时,与民以利,与民以休养生息。但是,后来,汉帝国的法律当然不再是仅仅三章了,有很多了。而到了汉武帝的时代,法家的富国强兵的思想,称霸的思想又复辟了。 我们再来看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战国时代是没有用的,因为那个时候是要称霸,要富国强兵,因此,法家,兵家,纵横家都很吃香,没有儒家什么事,儒家那个时候很悲惨,无人问津。到秦帝国建立,儒家以为时机到了,出来说服秦用儒家思想,可秦始皇是法家思想浸透了骨头,不仅不理儒家,还有什么焚书坑儒出来,据说焚书是有的,坑儒,好像是后代儒生的夸张。夸大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秦始皇毕竟对儒士不好,而儒士们都是手握笔杆子的,能写,也能作假。 后代许多的文人们都作过假。比如对于清雍正帝的评价,在文士的手中,非常的低,原因是雍正是抄家皇帝,一般不杀头,因为雍正信佛,但抄家得罪了许多的文人,而抄家的特点是人不死,可以写,可以骂。而乾隆帝的特点是杀头,杀了头就不能写也不能骂了。看来还是要狠一些,仁慈了会有后患。现代许多人对毛泽东评价过低,也有这个原因,因为毛得罪了许多的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都是手握笔杆子的,在毛死后,可以写,可以骂;而工人和农民虽然是大多数,得了毛许多的好处,可他们不能写。 刘邦这个流氓本来是很看不上儒士的,因此才有侮辱儒生的行为,也是,人家刘邦是道家起家,没有儒家什么事。但到了文帝景帝的时候,儒家就好过多了,也有什么五经博士了。到了汉武帝时代,儒士有董仲舒出来,以其天人三策,颇得武帝的青睐。可后来的儒士们又开始夸张了,说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又是儒生们在作假,根本不可信。笔者考证过,当时武帝仅下令罢黜了两家,即申韩的法家与纵横家。可事实是,汉代后来的皇帝也声称,汉家治国是内法外儒,儒家只是个面子工程而已。儒家也没有获得什么独尊的地位,汉代是道法儒并用的,儒是排在后面的。 但汉武帝毕竟吸收了一些董仲舒的建议,盖了明堂,也选拔了一些的儒生进中央,分管礼仪方面的事,后来汉代的皇帝还参与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辩论,很有意思。 汉武帝不仅能吸收法家儒家的东西为己所用,还能吸收匈奴的东西,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匈奴当时应该说是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民族了,在秦始皇的时候,秦军的战斗力极强,因此与匈奴还有一拼,有30万人驻扎在边境的长城一线布防,还没有吃匈奴的亏。到了汉初,刘邦的军队本来在纯战斗力上是打不过秦军的,秦军主力是靠项羽消灭的,因此汉军在刘邦的带领下攻击匈奴失败,刘邦自己差一点被俘。后来汉军采用守势,并用女人来换和平,非常屈辱。汉武帝发现,汉军的失败是骑兵不行,不能长途奔袭,不敢深入草原深处与匈奴决战。因此改用匈奴人的办法训练汉军的骑兵,汉人开始了胡人化。并在全国动员养马。老百姓本来应该养猪,可现在变成了养马。到了卫青,霍去病出来,汉军的骑兵已经可以长途奔袭,可以如同匈奴人一样深入草原大漠寻敌决战。最后打得匈奴人举族西迁,匈奴人西迁时,击败了东欧诸国的抵抗,并迫使东欧与中欧的蛮族南迁,进而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覆灭。汉帝国的军队可以直达西域,帝国的版图也被扩大了。 我们的结论是,汉代诸帝,在用人方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在文化方面都采用了兼容并包的策略,使得有汉一代,无论是在军事,在经济,在国家治理,在文化方面,都尽显其举世无双的泱泱气魄与瑰丽的成就,为后代所敬仰。中国文明在汉代的时候,在春秋战国时产生的各种学派,才第一次融合起来,并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中国人,也因此被称为汉人和汉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