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1949, 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一個嘗試
從二千年前中國古代到今天,中國似乎都是在中國專制制度的統治下。共產黨曾經給孫中山的一個評語是,推翻了中國二千年的皇帝。不過,從今天來看,這個推翻皇帝的意義就不大了,因為中國的專制制度並沒有改變,其統治方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過是從皇帝的世襲到共產黨一黨獨大的世襲。
而對共產黨而言,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是經過了一個從嚴厲的專制制度到比較寬鬆的專制制度的變化,有點類似於從明清以來的嚴厲的專制統治回歸到漢唐宋時代的寬鬆的專制統治。鄧小平的歷史意義就在這裡。
但在中國近代,從1911--1949,中國曾經有過一個統治制度的民主化嘗試的過程,只有30幾年的時間,非常的寶貴。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無論是評價孫中山,還是評價袁世凱,評價北洋政府,評價國民黨的蔣介石政府,一直到評價共產黨毛澤東的政府,都只能在這個框架中進行。
大陸上世紀90年代的學界,對中國百年的文化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就是救亡壓倒了啟蒙。意思是說,從清末到五四,很多中國人提倡科學與民主,進行中國式的啟蒙運動,可後來,因為外敵入侵,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中國就被迫從啟蒙轉向了救亡,也從科學與民主轉向了反科學與反民主。他們基本是從文化的意義上說的。筆者借用他們的文化意義到政治制度的方面,其結論就是,從北洋政府到國民黨,再到共產黨,直到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從民主制度的嘗試及建立,又慢慢轉向了中國專制制度,專制制度又復辟了,唯一的變化是沒有了世襲的皇帝。
那麼這個從專制到民主,再從民主到專制的變化是如何開始及進行的呢?
從戊戌變法開始,就開始了中國從專制到民主制度的變革。中國的民主制度的變革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君主立憲制,一個是共和制。康有為、梁啓超是君主立憲制的倡導者,而孫中山是共和制的倡導者,他們的矛盾和對立其實並不大,因為無論是君主立憲還是共和制,都是民主體制,可後來對他們的評價卻立足於要不要皇帝上,這本來是一個枝節的問題,並不重要,可被誇大了。這反而掩蓋了一個更大的東西,就是復辟了專制制度而沒有感覺。
對袁世凱的評價也是集中在這上面,原因是袁世凱要稱帝。其實袁世凱要稱帝,當皇帝,當然現在也有人說,袁世凱也不是自己要當皇帝的,也不是要回到清朝那個皇帝上,而是君主立憲制的皇帝,其實質還是民主制度下的皇帝,如同英國與日本的君主立憲,只不過袁世凱修改了臨時約法為約法,增加了總統的一部分權力而已,那與後來共產黨對專制制度的真正復辟是有天壤之別的,可被國民黨和共產黨給誇大了,因此就大大地貶低了袁世凱的歷史地位。
袁世凱在稱帝前,是請回了那個大人物梁啓超的,因為梁啓超是君主立憲制的倡導者,但康有為沒有回來,因為康有為是要保清朝的皇帝為中國君主立憲的皇帝的,康與梁的區分就在這裡。梁啓超是無所謂的,誰當皇帝都可以,但必須是君主立憲體制,我們看,梁啓超是抓到了君主立憲制度精髓的,但有點缺乏現實感。我們看日本,如果當時的日本不是迎回那個700年不在位的天皇,而是另立一個貴族當君主,那肯定不行,因為當君主是要資歷和傳統的認同的。袁世凱很快倒台就是這個原因,他沒有被大家認同,因為他的資歷太淺。
其實中國是有可能實行君主立憲制的,而且也是康有為梁啓超他們那麼堅持的一個原因。因為中國有二千年的帝制傳統,一旦沒有了皇帝,連老百姓都不適應。老百姓還是要找出一個皇帝來領導他們。後來我們看,在陝北的時候,陝北的老百姓就唱出了東方紅,也就是他們希望毛澤東作他們的皇帝。現在的中國人還是一樣,希望出來一個鄧小平,希望出來一個胡錦濤,再希望出來一個什麼。這是沒有辦法的,是一個慣性的問題。
筆者一直在想,中國為什麼沒有實現君主立憲制?到今天為止,筆者都為此遺憾。因為君主立憲制度,畢竟還是民主制度,比現在的專制制度要強很多,也比較適合中國人的傳統與國情。筆者看起來似乎很像康梁一黨。
要談罪魁禍首,當然是那個孫中山。還有一個原因,是很不幸運,我們中國最後的一個皇帝是滿族人,如果是漢族人,是漢族人的帝王,那君主立憲就很可能成了。
孫中山提出的國民革命的三大目標的第一個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要趕走滿族人。這個提法很有煽動性。因為漢人畢竟是大多數人。但是,驅除了滿族的皇帝,誰來做皇帝?就沒有人選了,因為當皇帝一是要資歷與傳統,二是要有信譽與威望的。袁世凱沒有資歷與傳統,因此他必然倒台;而滿族人由於近60年來喪權辱國,一敗再敗,簽了一大堆的不平等條約,因此沒有了信譽和威望,所以在中國就找不出一個人來當皇帝了。何況,滿族人還是異族。
這可能就是中國的不幸吧。後來還有個張勳復辟讓溥儀當皇帝的小插曲,可見當時君主立憲的勢力還是很大的。但在後來共產黨的歷史中都沒有指出無論是袁世凱還是張勳,他們想復辟的是君主立憲制的皇帝,而不是專制制度下的皇帝。兩者的差別太大了。
其實在清朝的末年,慈禧太后還在世的時候,清廷已經開始了君主立憲的準備,包括預備立憲,包括派10大貴族去歐洲和美國考察各國的民主制度,還定下了預備立憲的時間表,大概在1912年。在這之前,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廢除科舉制度,如改革政府的各機構的名稱。可是孫中山他們鬧得太兇了。
1911年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孫中山什麼功勞,當時孫中山還在海外,可孫中山立即回國搶功勞。公平的講,孫對辛亥革命的成功,沒有現實的功勞,只有觀念影響的功勞。後來便有了袁世凱的北洋軍與黃興的革命軍的對立,北洋軍占優。後來袁世凱代表清廷與孫中山他們談判,討價還價,結果是清廷遜位,獲優待,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大總統是袁世凱。孫中山當時僅僅是臨時大總統。
這樣,君主立憲就轉向了共和,即總統制的共和。這個共和制,不是美國式的總統制,而是類似法國式的總統制,即總統沒有太大的權力,而是組閣,權力在內閣總理。當然,袁世凱還想當美國式的總統,於是就改臨時約法為約法,加大了總統的權力。但袁世凱一死,黎元洪立即恢復了臨時約法。
儘管那個時候的國會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下院,因為基本是各省推薦的議員,不是民選來的,嚴格講,應該是上院,但國會的權力還是很大的。當然也有袁世凱派兵在外面看着,威脅議員,還有什麼曹錕的賄選,但可見國會還是很重要的,也是有其權力的。總統還是國會選出來的。議員也代表各省及地方的利益。而那個時候的司法也是基本獨立的。
所以說,那個時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自由的時代,也是最民主的時代,筆者曾寫過一篇《如何評價北洋政府時代》的小文,可參閱。
由於國民黨的議員在國會中並不占優,被排擠,而大總統的位子也丟了,孫中山便以各種理由開始在南方鬧,還獨立,在廣州,自立為陸海軍大元帥。護國,護法,二次革命,不亦樂乎。其實質,就是要奪權。為了奪權,孫中山不惜給日本更多的利益,比21條還多的利益,袁世凱後來也沒有簽什麼21條,以此來換取日本人的支持。其實孫中山歷次的革命,背後都有日本人的影子,槍炮武器都是從日本搞來的,孫與日本的黑社會和官方都有一定的聯繫。
由於孫中山屢戰屢敗,又沒有自己的部隊,他慢慢就開始改變了,他又重組國民黨,要所有的黨員在入黨時都要效忠於他本人,也開始與革命元老如黃興他們鬧翻了。孫慢慢就開始了獨裁。這是國民黨的轉向。
到蔣介石出來,蔣是軍人出身,蔣的政權就是軍人的政權,其獨裁性當然比孫中山時還要厲害,但比後來的共產黨是強多了。郭沫若還可以指名道姓地罵蔣介石,如《試看今日之蔣介石》,但郭沫若敢罵毛澤東嗎?不敢。郭沫若在建國後,幾乎就是毛的一個御用文人,天天吹捧毛。
在蔣介石的時代,還可以自由發表作品,可以自由開創刊物,可以辦報,還可以自由創立黨派,雖然蔣有時候也管一下,但大都很隱蔽,也不敢太過分。蔣後來也要召開全國代表大會,還要選舉總統,而選舉的結果他還不能完全的控制。如副總統李宗仁的當選,就是他失去控制的一個結果。有國會,有議院,立法院,行政院。民主制度的形式還在。共產黨還可以在抗戰中與其建立統一戰線,也就是說,還允許其他黨派的存在,甚至武裝的存在。蔣的剿共,如果你站在現政府的立場,共產黨會允許一個什麼黨在井岡山武裝割據嗎?肯定要剿的。即使是美國政府,也要剿的。
到了抗戰勝利的時候,歷史賦予了中國一個契機,即建立聯合政府。那時候,毛是真想與國民黨妥協,共產党進入政府。因為共產黨還是很弱的,當然沒有任何把握打敗國民黨,國民黨那時候也是太強大了,軍隊都是經過抗戰洗禮的,戰鬥力很強。又是二戰的戰勝國,還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提高了一大截。毛去重慶談判,也很真誠,還打算將共產黨的首府搬到淮陰,那裡離南京比較近。當然,毛也是兩手準備,只是,那時候的蔣介石,太驕橫了,因為他也太強大了。因此中國那次成立兩黨制的聯合政府的願望落空了。
毛想進入國民政府,不是說毛的個人品質有如何的好,毛不獨裁,而是現實力量角逐的結果,他那個時候太弱。當毛在1949年的時候,打完了三大戰役,那個時候國民黨想同共產黨談判,毛立即判若兩人,毛當然要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即便有美國和蘇聯要求毛劃江而治,可毛會答應嗎?所以,毛和蔣介石是一樣的, 如何行動,是實力使然。
那為什麼共產黨要採用專制制度來統治天下呢?那要看共產黨的歷史。共產黨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一直採用的制度就是獨裁,因為共產黨以軍隊起家,軍隊肯定是要獨裁的,軍隊各級指揮員也一定是上級任命的,也只對上級負責。而地方工作,都是由軍隊派出的人員去地方,因此領導地方也必然是軍隊那一套。這是共產黨專制制度的核心和歷史成因之所在。與歷史上打天下的朝代一樣。如與劉邦,與唐太宗,與朱元璋,與皇太極沒有什麼不同。所以世界上的軍政府都是獨裁的,無一例外,除非最後能成功地轉成為文官制度。
而這種制度一旦形成了習慣和慣例,就很難改變。後來建國時又有一個契機,本來可以由軍人的政府變成文官政府,共產黨也搞了一個政治協商會議,把各黨派弄來,開了一個會,但結果還是共產黨獨大。也是,人家有軍隊,軍隊是黨的軍隊,又不是國家的軍隊,其他黨派沒有軍隊,因此也無可奈何。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還給各黨派點面子,占了幾個副主席的位子,那時,軍隊中已經有人不服了,毛和周還要做工作,說服軍隊中的人。後來,乾脆就不給面子了。
筆者一直遺憾中國的君主立憲制沒有搞成。但也沒有辦法,中國有點不走運。現在共產黨的這個制度,是向寬鬆的專制制度轉,也是好事。只是,現在的時代與1,2千年以前不太一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