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小学生活素描2
一般人谈文革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文革是中国文化的灾难,文革摧毁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于这样的结论,笔者不敢苟同,一个原因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砸烂孔家店在先,文革在后。五四那一代人都是文化上的急先锋,他们要全盘西化,他们甚至要废除中国汉字,改用拼音文字。这个就不提了,笔者以前就谈过,如《鲁迅胡适陈独秀是否要对文革负责》,摧毁中国文化的是五四还是文革,这个不是本文的目的。其实,中国文化不是那么好摧毁的,其生命力超强。
本文的中心是要谈,从小学生的个人感受,尤其是文化感受上,来谈文革中的中国文化问题。
对于继承文化来看,小学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童子功就是这个时期,无论是语言、文化还是思维,都非常重要。那么,文革时代的小学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
笔者觉得在文革小学教育时期,其本身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学校教育,一个是家庭教育,一个是自我教育。而从文化本身的层面上看,也可以分成三个层面,一个是革命文化,一个是古典文化,一个是西方文化。如果我们仅仅将文革时期的文化生活定义为学校教育和革命文化两个层面,那就非常狭隘了。因为,即使从比我们大的学生来看,包括知青他们,红卫兵他们,他们的文化生活也不是单一的,也不全是革命文化,他们很多人也读各种书籍,包括中国古典的,外国文学,西方和苏俄文学;音乐方面也很杂,中西方都有;其他艺术方面,如绘画,也是中西方都有,那个时候,有很多优秀的绘画,都是用西方油画的方式创作的。就文革时期而言,尤其是1971年以后的时期,我们的小学生活是怎样的呢?是如何在这些层面上展开的呢?
我们小学生读什么书呢?革命文化方面,比如刘胡兰的故事,记得笔者自己还在朗诵比赛中念过刘胡兰的故事,好像是在课本中。还有老三篇,就是白求恩,张思德,愚公移山。还有雷锋的故事,邱少云董存瑞等等的故事,很多都进入了学校课本。我们读的书里面很多是小人书,并不都是课本。记得笔者那个时候有一个小箱子,有一箱子的小人书,都是自己花自己的零花钱买的,非常珍惜的。里面革命文化占了很多,如《海岛女民兵》,《小英雄雨来》,当然也有《林海雪原》,还有高尔基的故事,如《我的大学》,《在人间》,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小人书都非常的好,插图都非常精美,可以说是经典。革命文化也没有什么不好,可以树立英雄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
但这不是全部,革命文化仅仅是一个部分而已。就我们小人书而言,我们小朋友们互相交换的,还有中国古典文化的小人书,如《岳飞》,《岳云》,《水浒传》系列,《西游记》,这些书当时都已经不出版了,但很多人都留下了,有的翻得都很烂了,可是我们非常喜欢,因为古代的人物样子特殊,穿着也奇特,使用的兵器也奇特,如岳云的大锤,呼延灼的双鞭,水浒英雄各个都是我们心中的偶像,从李逵武松到浪子燕青,只是不太喜欢宋江,觉得这个人窝窝囊囊。
西方文化方面,苏联文化是一部分,如革命文化那部分,但我们也读过如《白雪公主》《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等。那个时候,他们大孩子可能都在读《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红与黑》了,我们小孩子的水平还没有那么高。但在上初中以后,就可以读这些书了。
因此,很多人说文革时期是文化沙漠,这个笔者很难赞同。你不能将学校教育和官方教育当作一切,或将革命文化当做一切,因为任何时代,都有地下阅读和地下文化,或边缘文化,非主流文化。这些都存在,不可能都消失了的。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官方文化只是一部分,地下或边缘文化都很兴盛地存在着。包括八十年代初期,那样兴盛的文化博兴,包括诗歌的兴盛,都是文革时期酝酿出来的,是地下文化和边缘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而已。
而且还有反阅读和非官方阅读。比如,那个时候有批林批孔运动,儒法斗争等等,为了斗争,因此印发了很多孔子的故事,孔子的言论,孟子的言论,还有法家思想等等,而且都是原文,也就是文言文。虽然主体是为了批判孔子,可是我们也可以反阅读,就是突然发现,孔子的很多言论是非常正确的,可以边批边学。而且法家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肯定法家思想,也是变相肯定中国古典思想。从商鞅韩非到李斯,都是我们头一次听说的法家人物,还有法家思想也多少了解了一些。还有评水浒批宋江,为此,印发了《水浒传》,我们那个时候都拼命读,几乎都要背诵了,非常喜欢,他们批他们的,我们学我们的。
包括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还有许多的电影,如《南征北战》,《青松岭》,《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是现代京剧,其根子是京剧。因为官方让看这些现代京剧,而且还有电影,因此,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京剧,最熟悉的了,远比现在的小孩要熟悉得多。不仅要看,还要演。现代京剧,其在中国当代文化中,贡献非常的大,怎样说都不过分,而且有非常多的创新。运用中国古典模式演绎中国当代内容,甚至是革命内容,都是非常伟大的创举。所谓古为今用是也。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一直到现在,都还是中国芭蕾舞的代表作,是洋为中用,这都是大的创作和成就,任何人也否定不了。
如此,我们会发现,在文革时代,我们所接受和继承的文化,是多样的,也是丰富的。文化,在任何时代,官方只是一部分,现在也是如此。还有其他的表演形式,如评书,记得有《激战无名川》,快板如《奇袭白虎团》,也都很好。
小学文化生活的另外一部分,就是表演。文艺汇演,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活的官方部分,大多是集体项目。文艺汇演也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那个时候虽然没有电视,但大家都是真人表演,而且几乎人人上台,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体验。杨子荣打虎上山的唱腔人人会唱,《沙家浜》智斗的三人唱,也是几乎人人会唱。另外,那个时候,几乎家家都有小孩学一种乐器,如手风琴,小提琴,笛子,二胡,琵琶等等,就是没有钢琴,太贵了,一般人家没有。笔者刚上初一,就参加了学校乐队,学的是黑管。
文化活动另外一部分,就是看电影,有电影院中的,也有露天电影。露天电影正反两面都可以看,看电影就是非常快乐的全民运动,一般是在周末,大家天没黑就搬凳子占地方,呼朋引伴,非常热闹。我们那个地方放露天电影是在两个地点,一个是俱乐部外面广场,一个是在一个中学的校园里面的运动场。这个露天电影一直看到大学,记得八十年代,刚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在周末还是放露天电影。而体育运动,也是文化生活的另外一部分。那个时候,几乎学校每个人都会打乒乓球,小学中学的校园里面,都有乒乓球台子,我们的是在室外,是水泥台子,中间放几个砖头,就可以打了。还有篮球,也非常普及。足球不太普及。运动会也是盛事,每年小学的运动会,都是好几天,一般是三天,非常热闹,那几天是我们小孩的快乐节日,因为可以让家长给买汽水和面包吃喝,还可以给运动会广播站写稿子。好像还有比赛,看哪个班写的稿子多。
这样丰富的文化活动和生活,如何可以说是文化沙漠?没有电视和游戏机,但可以玩真的,而不是对着屏幕玩虚的。笔者现在还是觉得,玩真的表演和活动,远好于对着屏幕看和玩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