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4:汉武帝时真的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了吗? 笔者自从开始读《论语》以来,便开始了总总的疑问。先是觉得有些人,歪曲了孔子,然后发现,孔子不仅被歪曲,而且被利用。而事实是孔子是战国诸子的大宗师,孔子根本就不是儒家,也即不是后世的诸子之儒那个儒家(见笔者的《孔子不是儒家》一篇)。 当笔者的眼光开始往下看时,即到了汉代时,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一般人说儒家,都认为儒家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汉代的汉武帝时代。这似乎有些道理。因为在春秋晚期,孔子虽然周游列国,可是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基本没人理他,还差点饿死在陈蔡之间。战国时那个孟子也好不了多少。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时代需要的不是礼仪,不是秩序,不是仁义,而是后世曹操所说的,须要有才干的,不仁不义的人。那个时候,兵家、纵横家、法家非常的吃香,很多人都做到卿士大夫丞相一级了。这很像如今中国大陆的现状。 公平的说,说儒家那时候登上了历史舞台,是可以的,但说汉武帝时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问题就非常的大了。 秦国基本上以法家起家,统一六国后,还发生过焚书坑儒事件。焚书坑儒是统一思想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这有点像毛泽东在建国后的反右,毛不是很有气魄地说过吗,秦始皇才坑了几百个儒,我们是几十万人。当然,秦烧书留下了技术方面的书,如医书和种树方面的书。这也与毛相似,毛说过,大学的理工科还是要办的,文科嘛,就没有必要办了。 汉代开始的时候,如文景之治,采用黄老之术于政治,休养生息了60、70年。到武帝时代,六国之乱已除,国家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日强,需要一个大一统的新秩序以及这个新秩序的思想基础。这个时候,儒家开始登场了。 那么,武帝时这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如何出来的呢? 这个说法,取自一个自称汉儒的董仲舒。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8个字,是后人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即董与武帝对策的第三策中体贴出来的。 我们看看史料的记载。班固的《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二十六》所载的原文如下:“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减息,然后纪统可一,而法度明矣,民知所从矣。” 武帝当时很赞赏董仲舒的策论。同年,武帝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 这些基本就是所谓的从汉代起,中国独尊儒术的证据。但问题是,武帝当时没有罢黜百家,仅仅罢黜了法家(申,商,韩)和纵横家(苏秦,张仪)两家而已。仅罢两家,谈何百家,后人也太夸张了吧。大概是儒家一直受压,因此不惜夸大。 再来看看董仲舒其人。董仲舒号称儒家,但他真的是儒家吗? 董仲舒早年专攻《公羊春秋》,在景帝时,还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号称今文经学大师。但董的核心思想有三,一是天人感应说,一是灾异说,一是阴阳说与阴阳伦理说。其中,灾异说也可化为天人感应说。 在《举贤良对策》即“天人三策”的第一策中,董就发挥了“天说”,将“天”与“皇”结合起来,认为汉朝得天下的皇,是得“天”之道。这当然令武帝十分高兴。然后董就又开始发挥他的天人感应的灾异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及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及至”。 董的意思是在皇帝的上面,还有老天管着,皇帝如果做错了事,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警告,如果皇帝还不改正,那老天就有惩罚皇帝了。汉武帝非常不喜欢董的这个说法。后来还差一点杀了董。 董的这个学说,不知是从哪里来的,肯定不是出于孔子,也不是出于孟子或荀子,但董号称儒家,他认为自己的学说还是在六经之中的。 其实我们若看历史的话,董的这个天人感应和灾异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影响还是很大的,中国的历代皇帝和民间都很信这个。直到明清两代的时候,如果太和殿起火,或哪里地震,或哪里有水灾旱灾,皇帝都要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还要下一个罪己诏什么的。即使到了毛的时代,当年毛在唐山大地震后去世,老百姓还相信是有什么天人感应的。 董在《举贤良对策》的第二策中,还是有一点传统儒家的影子的。如要注重为君之道,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另外强调五常:仁、义、礼、智、信,改革吏治等。 那么,汉武帝真的采用了董的这个儒家的学说了吗?答案是没有,或仅仅用了一点。离“独尊”还差得远。甚至连武帝要罢的法家和纵横家这两家,汉武帝也没有实行。因为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人,他要扩张,要征战,要击败匈奴,他运用的当然还是法家的东西,因为法家的东西对于扩张,用兵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十分有效,有秦国的成功之道为鉴。所以后代儒生说汉武帝是“霸”,而不是“王”,按孟子的思想,“王”道才是儒家的理想。 汉武帝岂止运用法家的东西,还运用纵横家(苏秦、张仪)的策略。他派出张骞出使西域,就是要张骞与西域诸国合纵联横,好孤立匈奴,最后达到他击败匈奴的大志。 其实有汉一代,儒家也只是个摆设,后来汉代的一个皇帝干脆挑明了,说,我们汉家治国,是外儒内法。这其实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真实嘴脸。包括毛泽东在内,都是外儒内法的治国手段。 最后的问题是,到底谁是儒家?如果以孔子为儒家,那孟子他们就有问题了;如果董仲舒也是儒家,那么孔子和孟子也有问题了。有人说,儒家也是发展的,这话听着很耳熟,像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一样。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儒家观念,是从宋代的朱熹他们来的,即从《大学》和《中庸》的角度来重新解释孔子和孟子。这便是宋代的新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