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明万历中日之战
最近细读了一下明代万历年间的中日大战,也就是所谓的万历年朝鲜之役,颇有感触,而且,最特殊的是,明军能以少胜多。前后以不到十万的大军(第一阶段5万,第二阶段7万)当然,朝鲜军也占一部分,对抗日军16万与14万,而且还能战而胜之,这的确是一个奇迹。而如果遥想几百年以后的两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与抗战,中日的大战,中国都很吃力,甚至是失败和惨胜。
而且,那个时候,是明末了,也就是明代到了晚期,国力军力已经江河日下了,而日本的丰臣秀吉刚刚统一了日本,日本刚刚结束了一个前后达100年的战国时代,日本的军力已经达到鼎盛,数量上也远大于明军,装备上与明军互有优势。也因此,丰臣秀吉非常的狂妄,妄想打到北京,踏平中国。而明代的万历皇帝,能识破日本的图谋,果断出兵,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还能击破日军,最后将日军赶出朝鲜。日本从此300年间,不敢窥探中华。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一下朝鲜之役的具体情况。
1.日本出兵朝鲜的企图:
下面一段文字来自维基百科,主要是丰臣秀吉给朝鲜王的一封信,由此推断日本的战略企图。
丰臣秀吉于1590年统一日本后,于1591年6月命对马藩主宗义智通告朝鲜国王宣祖李昖,表示将于次年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国,请予协助。秀吉致书朝鲜国王如下:
“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秀吉鄙人也,然当其在胎,母梦日入怀,占者曰:‘日光所临,莫不透彻,壮岁必耀武八表。’是故战必胜,攻必取。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满百岁,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
这里面很明显的意思是丰臣秀吉要统治中国,并实现王政,这与后来的大东亚共荣圈有一拼,总之,都是要在中国实现王道乐土,而且,还要朝鲜帮忙,所谓借道,其实是假途灭虢之计,也就是,如果朝鲜不听话,那就顺带将朝鲜也灭了。先占朝鲜,后进兵中国。这与后来的甲午战争及以后,如出一辙。
2.明军出兵的时机:
明军出兵的时机,并不是很好,这与后来抗美援朝的时候,有点像,也就是,朝鲜的主要城市和战略据点,都已经被日军占据了,包括汉城,平壤,开城,都已经被日军攻陷。日本已经占据并开始经营朝鲜南部的四个道。朝鲜王逃到中朝边界的义州,后来经明朝准许,还渡过鸭绿江,留在中国境内。而且,朝鲜自己的军队和抵抗能力,已经被消耗殆尽。那么,明朝为什么没有在最好的时机出兵呢?原因是明朝那个时候,几乎是什么都不知道。虽然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但是朝鲜一直是很独立的,朝鲜有自己的王,而且,朝鲜人自己一方面需要明朝出兵抵抗日本,可是,朝鲜也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因此,朝鲜对明朝还有很大的隐瞒。
中国这个时候也很谨慎。刚开始,朝廷并没有参与,只是驻扎在辽东的巡抚出面援助朝鲜,派了少量的辽东军,大概5000人出战朝鲜,也是试探性的,而且也想搞清日军和日本人的意图,以及朝鲜的实际情况。在第一次平壤战役中,辽东军打得并不顺利,因为朝鲜人的情报不准,说平壤只有日军1000人,可是,仗打到最后,日军在平壤的守军,有几乎10000人的部队。仗打得艰苦,后来因天气原因,明军大多是骑兵,在平壤城市展不开,还有情报不准的原因,明军败退。
平壤一战明辽东军失利后,战争的决定权就由地方而回到了明朝中央的手中。最終,明廷認定:「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3.为什么有两个阶段?
朝鲜之役的特点,是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92到1593年;第二阶段,从1597到1598年,中间是议和期。因此日本人是将其命名为两次战役,中国是将其称为一个合一的朝鲜之役。
前期因为明朝的参战,加上日军的海军失利,于是日本在保有朝鲜南部四个道和釜山的前提下,与中国议和。由于有明朝议和大臣暗中捣鬼,中日的议和双方都有面子,于是便停战,但中日双方高层,万历和丰臣秀吉都受到了欺骗,所以,在知道议和真相后,会有第二阶段的战争。
4.中日军力与战力对比
第一阶段的日本方面,1592年(明神宗萬曆20年;日本後陽成天皇天正20年/文祿元年;朝鮮宣祖25年)3月,秀吉自全國動員了三十餘萬兵力,以其中西國部隊為主的15萬8700人編成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宇喜多秀家為總大將,石田三成、增田長盛、大谷吉繼等為總奉行。
第一阶段的中国方面,前期只是地方的辽东军5000人参战,然后在第一次平壤战役失利后,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了4万精锐將士。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如下:辽东精骑1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及名將沈有容;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总兵劉鋌率川军5千,做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在1592年12月25日, 總兵官李如松從寧夏勝利歸遼後,尚不及休息即率軍43,000餘人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
第一阶段的主要战役是:第一次平壤战役,第二次平壤战役,碧蹄馆之战。前面已经说了,第一次平壤战役辽东军失利。但在李如松4万人的大部队进入朝鲜之后,形势立变。第二次平壤战役,李如松对抗日军的第一军团的15000人的日军。日军大败,退出平壤。李如松攻占平壤和开城,进军汉城。之后是碧蹄馆之战,应该是双方互有胜负,战斗之惨烈达到极点。李如松因情报失误,仅率领5000人部队,遭遇了日军20000人的攻击,战役后期,日军还有另外的20000万人参战。明军以5000人力敌日军四万,最后战至平手。大战之后,中日军队都在后撤。
第二阶段的1597年初,日本出動陸軍141,490人,水軍22,100人,水陸並進再度入侵朝鮮。
开赴至朝鲜的第一批明军共约3万余人。
总兵麻贵率1万7千人驻守汉城
杨元率辽东骑兵3千人,驻守南原
陈愚忠率骑兵3千人,屯兵全州
吴惟忠率4千人进至忠州,与南原军互相呼应
茅国器率兵3千人屯星州,控制岛岭、秋风岭
总督邢玠率领的4万大军随后将到,因此明军第二阶段的总兵力是7万人。
第二阶段各战役的详细情况就不罗列了。
就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日的军力来说,日本占优,明军在数量上是劣势。但明军之所以能最后战胜日军,主要是战力占优。就装备上来说,中国军与日军是各有所长。日军那个时候的基本装备是从荷兰引进的火绳枪,比明军的火铳要好一些,但明军的大炮,明显优于日军的大炮。所以就装备来说,基本持平,而在战力方面,明军要好一些。
两个阶段的战争,最后中国方面死伤达3万人,日本方面死伤达14万人,朝鲜方面死伤达30万人。
5.明代中国为什么可以打败鼎盛期的日本?
首先是能判明日本方面的战略企图,并及时予以回击和立即行动,并能做适当的战争动员。第二方面是前后一致的坚决态度,尤其是万历皇帝的坚决态度。其间,万历还斩杀了明朝廷的两个大员,一个是兵部尚书,一个是议和大臣,可见万历皇帝态度之坚决。
当然,前后期朝鲜水军的胜利,也是最后中朝打败日本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也可以说,万历朝鲜之役,是中国陆军和朝鲜水军联军击败日本的陆军和水军。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日本的丰臣秀吉在1598年8月死了。
6.欣赏一下万历的平倭诏书:
万历27年,明军班师回国,万历皇帝颁平倭诏诏告天下。这封诏书写得很有意思,可以欣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缵承洪绪,统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恶,普欲包荒。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隶,敢发难端,窃据商封,役属诸岛。遂兴荐食之志,窥我内附之邦,伊歧对马之间,鲸鲵四起,乐浪玄菟之境,锋镝交加,君臣逋亡,人民离散,驰章告急,请兵往援。朕念朝鲜,世称恭顺,适遭困厄,岂宜坐视,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况东方为肩臂之藩,则此贼亦门庭之寇,遏沮定乱,在予一人。于是少命偏师,第加薄伐。平壤一战,已褫骄魂,而贼负固,多端阳顺阴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怜。册使未还,凶威复扇。朕洞知狡状,独断于心。乃发郡国羽林之材,无吝金钱勇爵之赏,必尽弁服,用澄海波。仰赖天地鸿庥,宗社阴骘,神降之罚,贼殒其魁,而王师水陆并驱,正奇互用,爰分四路,并协一心,焚其刍粮,薄其巢穴。外援悉断,内计无之。于是同恶就歼,群酋宵遁,舳舻付于烈火,海水沸腾,戈甲积于高山,氛浸净扫,虽百年侨居之寇,举一旦荡涤靡遗。鸿雁来归,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戳。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凡我文武内外大小臣工,尚宜洁自爱民,奉公体国,以消萌衅,以导祯祥。更念彤力殚财,为日已久,嘉与休息,正惟此时,诸因东征加派钱粮,一切尽令所司除豁,务为存抚,勿事烦苛,咨尔多方,宜悉朕意。”
(资料数字部分,大多引自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