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宰相卖国与康熙的平反
这几天在看那部电视剧《精忠岳飞》,因此不能不涉及到那个在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奸臣秦桧。如今,仍然有很多人在为秦桧和汪精卫翻案,还曾经发生过秦桧故乡的一个博物馆为秦桧树立坐像的故事。在历史上,秦桧的雕像一直都是跪着的,不论石头的还是铁的,山人自己在杭州西湖边的岳王庙里,看到过秦桧夫妇的铁制跪像。不过,后来这个秦桧的坐像还是被拆除了。在山人看来,秦桧和汪精卫还真有不同,当然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历史上第一个给秦桧平反的人,不是现在的或当代的人,而是那个满清的康熙爷。
之所以将汪精卫与秦桧扯在一处谈,不是我们愿意,而是汪精卫本人愿意。汪精卫在历史上,还真的与秦桧有惺惺相惜的时刻,这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记录,比如下面笔者引用的汪精卫与蒋介石的对话,可以看出汪精卫与秦桧的认同关系。
引自维基百科:
1932年1月29日,汪精卫和蒋介石商讨对付一二八事变的时候,汪精卫说:“南宋的秦桧遭到世人唾骂,可是我觉得秦桧也是个好人,在国家危亡关头,总要找出一个讲和的牺牲者,秦桧就是这样的角色,他自己遭到世人唾骂而使得无辜生命免遭生灵涂炭。秦桧的救国和岳飞的抗敌,只是手段不同而已。”蒋介石听说后严肃地指出:“秦桧是地道的卖国贼,这是妇孺皆知的,怎么能同岳飞相提并论?!”
可见,在那个时候,汪精卫已经有做秦桧的打算了,或可以说,秦桧的有些做法打动了汪精卫。而且,在汪精卫眼中,秦桧的错误或功绩不过是讲和罢了。可能汪精卫认为,能讲和的人更有担当。这是汪精卫要做秦桧的理由。后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审判汪精卫的卖国行为,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还在法庭上为汪精卫辩护,说,汪精卫与蒋介石都是爱国的,不过,两个人的道路不同而已。那么,汪精卫的所谓曲线救国论是否成立呢?汪精卫和蒋公是否都是同等的爱国者呢?关于这一点,争议虽有,但历史上已经有公论了,犹如蒋公对汪精卫的回答和国民政府对汪精卫的审判那样。
但是,有意思的是,秦桧是南宋的宰相,宰相卖国就有些不同了,这也是秦桧与汪精卫的不同之处。而且,后代给秦桧平反的人,还是满清的,所谓后金的康熙皇帝。
就宋金之间长达百年的战争而论,宋金之间,曾经有过无数次的议和条款的签订,秦桧所参与的议和条约,不过是那个绍兴条约,没有什么稀奇的地方,因此,如果因为秦桧参与了与金人的议和条款的制定,而认为秦桧是卖国贼,多少有些勉强。因为在那个时代,宋金对峙,宋人处于劣势和守势,而金人处于优势与攻势。议和是再普通不过了。而且,南宋的确也没有因为议和而亡,南宋的寿命比金要长,南宋是亡于蒙古人,而不是大金的女真人。
那么,秦桧的卖国或奸臣的头衔是如何来的呢?这与岳飞有关,也与秦桧的特殊经历有关。不过,与汪精卫相比,秦桧获得卖国贼和奸臣的头衔,多少有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咱秦桧秦大人,可是大宋的当朝宰相,而汪精卫是日本傀儡政府的头目。这是有本质的不同的。秦桧秦大宰相,如何会说是卖国贼和金人的奸细呢?堂堂大宋国的两届宰相,威震南宋朝廷达19年的宰相,也就是现在的总理,如何会是敌国的奸细和本国的卖国贼呢?要说汪精卫卖国和是汉奸,汪精卫的辩解无论如何都有些勉强,毕竟当过傀儡,而秦桧就不同了,那可是政府的正牌总理呀。
山人认为,秦桧卖国或为大金奸细或卧底的最大理由,有四个:一个是秦桧夫妇如何能成功千里奔袭,从现在的哈尔滨附近回到南方,说不清;另外,就是秦桧当上南宋宰相前和后,一直在努力执行金朝的战略,如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还有,金朝竟然能成功干涉南宋的内政,就是南宋朝廷不能随便或无理由撤换宰相,反证秦桧有问题;第四,当然是不平等条约的制定和诛杀主战派和抗金派人物。由于大金的压力,秦桧得已当南宋宰相19年。如此,秦桧真的很像大金在南宋朝廷的高级卧底了。
至于杀岳飞,秦桧肯定有份,但高宗赵构肯定也是罪魁之一。因为,很显然,迎取被虏的两个皇帝回南,对赵构的威胁最大。我们看后代,明代英宗被蒙古人俘,后来被放回来,英宗在秘密准备了几年后,成功进行了宫廷政变,恢复了自己的帝位,还杀了大臣于谦。高宗赵构对北伐不积极,一定有那样的担心在。
秦桧是否有罪,南宋当时的大儒朱熹曾经有过评论:“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正以其始则唱邪谋以误国,中则挟虏势以要君,而末流之弊,遗君后亲,至于如此之极也。”(《戊午谠议序》)朱熹认为,秦桧最大的罪行是提借外敌吓唬宋高宗,然后逼迫其通过并执行若干卖国条约;另外就是从礼教上说的,认为其没有真的想迎回自己的父母兄长,有违儒家礼教。
其实,如前所说,在历史上,为秦桧平反的第一人,不是现在的人,而是大清朝的康熙。康熙平反秦桧,是将宋代与明代相对比的。康熙认为,秦桧的选择是对的,做法也对,而岳飞们却是错误的。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康熙爷的奇文,欣赏之前要先明白一点,满清是所谓后金,也是女真人,与宋代的大金是一个种族:
维基百科
清圣祖康熙帝对宋高宗和秦桧“偏安社稷”的政策给予了肯定,而否认了“良将”岳飞、韩世忠、吴玠等抗金名将的做法。[6] 他的《御制文集》第三集卷十九有《宋高宗父母之仇终身不雪论》中说[6]:
金兵破辽之后,兵已满万,人强将猛,非宋之所敌,明矣。备责不能卧薪尝胆,以雪父兄母后之仇,则高宗何辞?若论李纲之忠言不听,岳飞之丹诚不用,设使谏行言听,则必胜金兵于朱仙,生还二帝于汴京,朕实不信也。何也? 根本已久不固,人心已久不一,上无惯战之良将,下无用命之士卒,天下虽有勤王之名,真伪莫测,虚实难分。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仇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孟子曰:“寡众弱强不敌也。”
若论讲和之非,我太祖高皇帝因祖之仇,戊午起兵,战必胜,克必取,所向无敌,有往必成。神威圣武,深仁厚泽,犹念中国涂炭,数次议和。明朝引南宋讲和之非,始终不悟, 归罪兵部尚书陈新甲为秦桧,弃市示众。发天下兵迎战,如袁崇焕、毛文龙、洪承畴、祖大寿、唐通、吴三桂,前后千余员,凡出关者,非死即降,靡有孑遗。财赋因之已竭,人心随而思乱。百万雄兵,尽没东海,亿兆穷民,罹于边戍。元气尽伤于关东,闯贼蜂起于陇西。贼至京师,文武逃散,无一死于难者,岂非当日不主议和者乎?
偏安社稷,犹存一线之脉络,若为雪耻复仇,同死于国难者,尤不知于明末同乎?异乎?文天祥云:“社稷为重,君为轻,立君以存社稷,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实千载忠君之语,君与社稷并而为一也。使高宗匹夫之勇,死而无悔,不顾社稷,以死雪仇,又不知当时议论如何耶?
康熙的观点与秦桧的观点,甚至汪精卫的观点,或所有试图给其平反的人,有一个相同的出发点或前提,就是,明代不行了,或宋代不行了,或民国不行了,他们都打不过满清,或打不过大金,或打不过日本。因此,在这个前提之下,抵抗是没有用的,于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投降或至少是议和,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抵抗,是不对的,不明智的,是增大伤亡的,是不爱护百姓的,议和,至少也可以苟延残喘或偏安一隅。他们之间唯一不同的是,康熙是胜利者的一方,而秦桧和汪精卫是失败者的一方。估计康熙赞赏投降,与日本人赞赏汪精卫是一样的心情吧。
也因此,主战和主和或主降的唯一区别是,到底谁看清了形势。如果是必败,那主和和主降似乎就是对的。如明末洪承畴吴三桂他们,还有汪精卫他们。如果不是必败,还可以有所作为,或个人的宁死不屈,保持人格尊严和民族气节,那么岳飞就是对的,文天祥就是对的,蒋公也是对的。
不过,就历史来说,胜败,还真很难立即判断,常常有翻盘的可能。也因此,宁死不屈,保持人格尊严和民族气节就非常重要了。当然,如果以和为谋略和手段,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最后引述宋史对秦桧的评价:
百度百科:
《宋史》评价
桧两据相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斁伦。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其顽钝无耻者,率为桧用,争以诬陷善类为功。其矫诬也,无罪可状,不过曰谤讪,曰指斥,曰怨望,曰立党沽名,甚则曰有无君心。凡论人章疏,皆桧自操以授言者,识之者曰:“此老秦笔也。”察事之卒,布满京城,小涉讥议,即捕治,中以深文。又阴结内侍及医师王继先,伺上动静。郡国事惟申省,无一至上前者。桧死,帝方与人言之。
桧立久任之说,士淹滞失职,有十年不解者。附己者立与擢用。自其独相,至死之日,易执政二十八人,皆世无一誉。柔佞易制者,如孙近、韩肖胄、楼照、王次翁、范同、万俟禼、程克俊、李文会、杨愿、李若谷、何若、段拂、汪勃、詹大方、余尧弼、巫汲、章夏、宋朴、史才、魏师逊、施钜、郑仲熊之徒,率拔之冗散,遽跻政地。既共政,则拱默而已。又多自言官听桧弹击,辄以政府报之,由中丞、谏议而升者凡十有二人,然甫入即出,或一阅月,或半年即罢去。惟王次翁阅四年,以金人败盟之初持不易相之论,桧德之深也。开门受赂,富敌于国,外国珍宝,死犹及门。人谓熺自桧秉政无日不锻酒具,治书画,特其细尔。
桧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同列论事上前,未尝力辨,但以一二语倾挤之。李光尝与桧争论,言颇侵桧,桧不答。及光言毕,桧徐曰:“李光无人臣礼。”帝始怒之。凡陷忠良,率用此术。晚年残忍尤甚,数兴大狱,而又喜谀佞,不避形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