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落後日本的原因:中國沒有蘭學
儘管梁啓超他們將中國近代落後於日本的原因歸結為中國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的落後,也就是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而中國維新改革失敗了,但是,我們看,在中國後來當政治改革成功,也就是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繼續落後日本,並在1937年遭到日本的全面入侵。因此,我們反推梁啓超他們的那個結論是不對的。而且筆者以前也曾經說過,近代國家包括民主國家,美國,日本,俄國等,政治改革走的都是集權的道路,而非分權的道路,而中華民國的政治改革走的是分權的道路,因此中國政治改革在方向上,也是違背了世界潮流的,也就是在政治改革上,也還是不成功的。只是這個不成功,與梁啓超說的不成功,還不是一回事。
政治改革的不成功,只是中國近代落後於日本的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本文要論述的,就是中國沒有蘭學。很多人會很迷惑,為什麼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其實日本近代的開放比中國還要晚,中國在1840年以後,最晚在1860年以後,就算對外開放了,而日本全面的開放,要到1850年代或1870年以後了,可是,日本前進得卻比中國快,根本原因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就是日本在1640年到1850年代的2百年間,他們有一個蘭學的存在。蘭學,也就是荷蘭之學,或西洋之學之統稱。而中國在這兩百年間,沒有系統的西洋之學,也就是中國對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在了解方面,是處於斷層階段,不了解的階段,而日本因為有一個蘭學存在,因此日本對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是基本跟上的,了解的,也是在一直學習中的。如此,日本在1850年代開國以後,可以迅速跟上世界潮流,而將中國拉了很遠。這也就是中國近代落後日本的真正原因。否則我們無法接受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結果,也無法解釋1930年代,日本有能力全面入侵中國,甚至也無法解釋,日本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可以建造包括航母在內的各種戰艦飛機火炮等等重型武器系統,而中國在那個時候,只能製作中正式步槍等輕武器了。將落後,僅僅歸結為政治,是一個誤區。
中日之間的差距,就是從蘭學開始。
筆者以前也沒有注意到日本有蘭學。還是在看了日本的一部電視劇《八重櫻》之後,才發現,日本在近代開放以前,國內有兩種學問,一個是漢學,一個是蘭學。也就是日本人那個時候,在道德倫理方面,也在學中國的學問,包括四書等等,但在科學技術方面,他們還有一個蘭學。而中國,並沒有蘭學這個學問存在。這個蘭學,不能僅僅看做是荷蘭之學問,而可以看做西洋之學問的統稱。因為在1640年代,荷蘭是海洋之馬車夫,世界的科技學問的傳播,就靠這個海上馬車夫來四處播撒的。
我們可以注意到萬曆年間中日的那場戰爭,那是明末,中日在朝鮮的軍事較量,雙方的武器系統,日本是葡萄牙的火槍,還有大炮,中國裝備的也是中國的火槍和一部分葡萄牙的火槍,還有中國自己的火炮。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中日之間,對西洋之軍事技術,都很了解,中國的火炮技術還好過葡萄牙的火炮,而葡萄牙的火槍,好於中國自己的火槍。可是,2百年後,中國就不是日本對手了,儘管北洋艦隊和淮軍的武器也還行,但都是買的,而在科學技術本身,對西方知識系統的真正了解方面,也就是在根子方面,中國已經落後於日本了。而甲午戰爭過後30多年,到1930年代,中國落後日本就更多了。
我們看維基百科對蘭學的定義和解釋:
蘭學指的是在江戶時代時,經荷蘭人傳入日本的學術、文化、技術的總稱,字面意思為荷蘭學術,引申可解釋為西洋學術(簡稱洋學)。蘭學是一種透過與出島的荷人交流而由日本人發展而成的學問。蘭學讓日本人在江戶幕府鎖國政策時期(1641-1853年)得以了解西方的科技與醫學等等。
借着蘭學,日本得以學習歐洲在當時在科學革命所達致的成果,奠下日本早期的科學根基。這也有助於解釋日本自1854年開國後,能夠迅速且成功地推行近代化的原因。
中國因為在這關鍵的2百年間,與世界科學技術潮流在交流上,出現了斷層,於是,中國的落後也就是必然,尤其是落後於日本。很多人將中國的這種自大和隔絕,歸於滿清人的保守和野蠻,這有些道理,但還有複雜的原因。
我們再看日本蘭學的具體內容,尤其在醫學,物理學,電學方面的內容,還有日本的一些蘭學的學校:
醫學[編輯]
日本第一本西醫專著《解體新書》,1774年。
自1720年起,醫學典籍紛紛從荷蘭傳入,並翻譯成日文。在當時的醫學界,傳統漢醫學者與蘭學生之間發生激烈爭議,引發一連串實驗和解剖。西洋醫術的精確性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並有許多新醫書出版。譬如,1759年的《藏志》(藏,即髒,內臟)及1774年的《解體新書》,成為當中的參考典籍,後者更是由一些日本學者出版,包括杉田玄白。該書大概根據1734年荷文版的Ontleedkundige Tafelen寫成,而荷文版亦由1732年德人Johann Adam Kulmus的Anatomische Tabellen翻譯而來。
1804年,華岡青洲實行在世界上首次應用在乳癌手術(割除乳房)的全身麻醉。這項手術結合了中藥和西洋手術的技術,比西洋學者Crawford Long,Horace Wells和William T.G. Morton發現並應用乙醚(1846年)和哥羅芳(1847年)作為全身麻醉早了四十年。
1838年,緒方洪庵醫生成立了一所蘭學學校,名為“適塾”。有名的畢業生有福澤諭吉和大鳥圭介,他們後來成為推動日本現代化的關鍵人物。緒方在1849年著有《病學通論》,這是在日本首次出版探討病理學的典籍。
物理學[編輯]
一些早期蘭學家已開始涉獵西方在17世紀發展的物理學理論,譬如志築家第八代的長崎荷語翻譯家志築忠雄,在完成首次系統性地分析荷語文法後,在1798年翻譯了拉丁文版的物理學典籍Introductio ad Veram Physicam而成為《曆象新書》。該書由英人John Keil寫成,內容關於牛頓力學。志築更創造了一些新的科學詞彙,有些更沿用至現代日本,例如“重力”、“引力”、“遠心力”(中文即離心力)及“集點”(即質心)等。另一位蘭學家帆足萬里,從一本日荷字典學成荷語後,在1810年出版了一本物理學手冊,名為《窮理通》,主要集合十三本荷文書籍寫成。
電學[編輯]
日本第一本電學著作《阿蘭陀始制エレキテル究理原》,1811年
約自1770年起,電學實驗在日本普及起來。1745年,萊頓瓶在歐洲發明了以後,平賀源內在1770年從荷蘭人首次得到類似的靜電產生裝置。1776年,他更將它改良。該裝置中靜電的產生是由於當中的玻璃管與鍍金棒摩擦而來的,並製造出許多電力的效果。這些發電裝置被複製並獲日本人採用,並稱之為“エレキテル”(即摩擦起電器,荷文原為elektriciteit)。就像歐洲,該裝置是用作好奇玩意,如在某物體上方產生閃光,或認為該裝置在醫療上有幫助。在《紅毛雜話》中,“エレキテル”被描寫成能從人體中抽走閃光,用作治病的裝置。在一些售賣西方珍奇玩意的商店,這款裝置獲大眾青睞。這一類型裝置後來被其他學者改良,如佐久間象山。
日本首部電力學著作《阿蘭陀始制エレキテル究理原》由橋本宗吉寫成,並於1811年出版。書中記載了許多電力學的知識,如發電裝置、人體的導電性,及1750年富蘭克林有關閃電的實驗。
蘭學學校[編輯]
· 江戶:大槻玄澤的芝蘭堂
· 大坂:緒方洪庵的適塾
· 長崎:菲利普·弗朗茲·凡·西博爾德的鳴滝塾
· 佐倉:佐藤泰然的順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