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民国以后,乡绅治国就行不通了? 最近,很多人在提中国新的乡绅治国。就中国历史来说,这话没有什么不对,因为中国从秦代以后,都是皇权不下县,县城以下,就是靠乡绅治理,所谓乡绅治国,就是体现在乡绅治理县城以下的地方。 其实,乡绅治国的另外一个说法或前提,就是乡村自治,因为皇权不下县,因此,广大的乡和村,都是靠地方的乡绅来自治的。 那么,为什么在近代民国以后,乡绅治国就行不通了呢? 其实,包括孙中山他们在内,在民国建立以后,也曾经试图恢复乡绅治理乡下,也曾经试图恢复到乡村自治的道路,可惜,民国建立以后,乡村的面目,就越发的黑暗,所谓土豪劣绅遍地,也因此,乡绅治国就行不通了。也包括后来山西的阎锡山,阎锡山曾经也试图在山西全省,恢复乡绅治理,恢复乡村自治,并且还真正开始试行,将省权从乡村撤离,放权于地方。可是,也行不通,阎锡山很快发现,乡下和地方很快就黑社会化了,地方土豪劣绅霸占乡下,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后来,阎锡山被迫收回实验,也就是收回乡村的自治权。 毛泽东的共产党人,还提出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以此作为革命的基础。当然,也有很多人说,中国后来实行不了乡绅治国,原因是毛将地主都杀光了。但问题是,在毛以前,中国也已经不能实行乡绅治国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改开以后,中共也曾经想村民自治,开始了村政府自由选举。可是,基本也是行不通。也就是乡村也很快黑社会化,黑恶势力横行。村干部选举贿选,花样百出,乡村土豪恶霸靠选举将乡村霸占了。 按笔者的观点,民国以后,乡绅治国行不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清代晚期,废除了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 按说,科举制仅仅是读书做官,统一考试,公平竞争,保持一个从下往上输送人才的渠道。其实不然,科举制度不这样简单。 几年一次的乡试,会试,殿试,能考中进士的,只有那么几百个人,为何能影响全局?原因很简单,就是,科举制是一个体系,进士及第,只是皇冠上的花朵,而下面,有几百万读书人作为根基。而那些大量的没能考中秀才的贡生,没有考中举人的秀才,没有考中进士的举人,这些人,有几百万之多,他们最后,大多成为地方乡绅。而他们作为读书人,从小读的是圣贤书,而不是厚黑学。这些学者乡绅,成为地方自治的根基。这个根基非常的正,如此,乡绅治国才有可能不黑社会化。同时,中国乡村还有很好的宗族势力,宗族势力与读书的乡绅合并,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同一个人,既是族长,也是读书人。因此,乡绅不仅治理县城以下的地方,而以乡绅地主子弟为读书人主体的人群,还有很多人有机会靠科举考试进入中国各级官僚人群,成为管理县城及以上地方的官员,从七品县令到一品总督大员,甚至内阁和宰相。而这些官员,与乡绅地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到了晚晴和民国以后,科举制被废除了,向上做官的渠道被堵塞。而从西方引进的选举制,又非常的混乱,也很快被黑社会化了。于是,中国就一直乱着。做官,成为了党争。不加入某党,是做不了官的。而党,不过是利益集团的代表,或变相的黑社会漂白罢了。 而原来的地方乡绅,纷纷到了城里,脱离了真正的乡村。于是,乡村的黑社会化不可避免。 后来,毛时代,残留的地方乡绅地主,也包括土豪恶霸,被杀掉或驱赶,地方乡村的党治开始。党治,当然就没有地方自治,但也能保证地方的平安。而改开以后,中国的乡村大学生,一旦考上大学,都是以脱离乡村为人生理想,没有几个人会返回乡村的。于是,乡村治理荒漠化,文化荒漠化就开始,而且是恶性循环。 而党治一旦要离开乡村,黑社会必然会重新填补空缺。所以,现在是两难:离开,不行,不离开,摊子又太大,吃闲饭的人太多,人难养。 那么,问题是,新乡绅从何而来?荒漠化的乡村,谁愿意长住在那里?谁愿意成为新乡绅,而且是有理想,有道义,有公平的新乡绅?而不是黑社会化的乡绅? 现在宣传资本下乡,土地经营权与承包权和所有权分离,大概是希望新资本能在乡下成为新乡绅。这只是一个愿望,因为资本的本质是赚钱第一,而不是道德,公平正义第一。赚钱第一的人,是成不了新乡绅的。何况,新资本是外来的,不是本土的。 唯有本土的,能将乡村作为自己故乡的,有文化,有道义,有担当的人,才能成为新乡绅。这样的人,能否真的出现呢?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