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7:管仲,官妓之父与齐法家
管仲之于后人,有几处的贡献,一是尊王攘夷,一是改革经济,一是改革军事,一是商战天下。当然还有一个贡献,即国营妓女业,这使得管仲成为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官妓之父。
也无怪乎三国时的诸葛亮曾自比于管仲乐毅。诸葛孔明也罢,管仲乐毅也罢,都不是空谈之人,而是经世致用之人。而孔子,孟子他们几乎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治国经验,孔子也不过是当了三个月的鲁国的大司寇,而孟子几乎一天从政的经验都没有。
法家的特点是能富国强兵,只是手段非常的奇异,但也非常的有效,因此法家人物都是特立独行之人,也是最被后人病诟的。法家人物在历史上大多没有好下场,商鞅甚至被车裂,但那个齐国的管仲却不同,做了40年的宰相不说,还被孔子所称赞。但管仲几乎被孟子往下的历代儒生所批判,连孔子的弟子都批评管仲。
在论语中,孔子很少评价人物,可论语中却有四处评价管仲,可见管仲的重要。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有批评有赞扬,不拘小节,着眼于大者,尽显大宗师之本色,其论是后世的儒生们所不懂的。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论语·八佾第三》中记载了孔子对管仲的批评:"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呀!'有人便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家里有收来的大量的市租,家里管事的人员很多,都不兼职,怎么能说节俭呢?''那么管仲懂得礼吗?'孔子说:'国君的门前设立一个照壁,管仲门前也和国君一样,设立一个照壁。国君接待他国君主宴饮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台子,管仲也这样做。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指责管仲的器量小,不知节俭而且还越制,这肯定都是实情。而周礼是孔子最关注的,管仲明显地不懂礼,或故意破坏这个周礼。在春秋时代,周礼已经被破坏了,所谓礼乐崩坏的时代。孔子的意思是管仲太托大了,将自己的级别等同于国君的级别,也就是越制了,当然是不知礼。但那个国君,雄才大略的齐桓公不在意,你孔子说也是白说。何况管仲早于孔子100多年。而管仲的器量小,笔者揣测可能是指管仲好财货,因为管仲是商人出身,年轻时与鲍叔牙一起经商,非常的小气,还贪财;不知节俭,可能是管仲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消费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有助于生产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商业理念。
《论语·宪问第十四》记载子路和子贡问孔子,管仲是否会算作仁人: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因此而自杀,但管仲却没有自杀。'接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国诸侯合盟,不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没有以身殉主,还去为相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混乱的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成为衣襟向左开的蛮族了。他难道象老百姓那样遵守小信,在山沟里自杀,也没有人知道的吗?'"(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路批评管仲不能一夫服侍二君,因此管仲不是仁人,这是从道德层面说的,而孔子仁人的定义,却不仅仅是道德层面,这是孟子及后代儒生,包括宋儒,一直搞不懂的地方,也是歪曲孔子的地方。孔子对仁的定义是“克己复礼,为仁。”即一方面是要克己,要进行道德的修养,另一方面要复礼,即实践,要达到复礼的效果。或者,”仁者,爱人”,也是讲求实践的结果的,孔子的仁人的概念是知行合一的。因此,孔子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管仲,孔子得出的结论是"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子的意思是管仲有如此大的功劳,尊王攘夷,维护周王朝,还不用霸道的方法就达到了目的,那管仲就是仁人了。
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因为孔子连自己和自己的弟子,都不认为是达到了仁人的境界,孔子很清醒自己与弟子们几乎没有实践经验,只是空谈家而已。
可是,很有意思的是,子路在问了孔子之后,子贡还没有明白,又从新问了一遍,可见他们还是没有懂孔子的意思,还是在纠缠管仲为什么没有自杀,而却去辅佐齐桓公,因此孔子就很耐心地又解释了一遍:"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个评价更高,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打击那些的山戎蛮夷,我们这些人早就变成蛮夷了,我们的文明早就毁了。可你们这些人还在纠缠什么自杀的问题。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弟子们几乎都没有太明白孔子的思想,这也就是后世很多的儒生,自称是孔子的弟子,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孔子。包括那个曾子,孟子一系的儒生,大多出于曾子,然后传到了宋儒。所以我们说,孟子及宋儒他们的思想,仅仅是孔子后面的一个支派而已。
管仲的经济改革和军事改革都非常的成功。也因此,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还有值得称赞的是管仲的商战思想。这个思想非常的杰出,可惜被后世给忘了,很可叹。
因为孔子说过,”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即管仲的齐国称霸诸侯,不是用的兵车,即用非军事手段就达到了目的,那管仲用的什么手段呢?其实就是商战。这个商战的思想非常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世界,二战后,世界上国家的征服不是靠占地盘,而是靠商战,用商战去攫取他国的利益与财富为己所用。美国就是一个最善于用商战去攫取他国利益与财富的国家,中国在这方面还是个孩子,根本不是美国的对手。
管仲那个时候就开始了商战,用商战去打败别的国家。《管子》一书中,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是讲经济与商战的。管仲对商业非常的在行,因为他在获得鲍叔牙的举荐之前,曾和鲍叔牙一起经商,本就是一个商人。
就法家各派而言,商鞅主要运用的是耕战,当然商鞅也兼用商战,但主要是耕战;而管仲也用耕战,但主要是用商战。这是秦法家与齐法家的不同之处。管仲商战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自由市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双重办法和价格的方法,去保护本国的资源而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取他国的资源。而商战的结果就是齐国强而他国弱,齐国称霸。
管仲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即经济角度来看如何达到礼和知荣辱的效果,非常的宝贵,这与儒家的路径是不同的,儒家基本是从人的天然良知来实现礼和知荣辱的,其仁义观和荣辱观实现的方法与管仲的齐法家的办法完全不同。
管仲为了达到富国的目的,还想了一些的歪主意,主要是开办官方妓院,即国家管理的妓院。 所谓“女闾”,就是妓院。有人说,管仲是中国第一个设置官方妓院的人,据说比梭伦创立雅典国家妓院(公元前594年)至少还要早50年以上。因此有人说管仲是“世界官妓之父”。 当时齐国的妓女有多少呢?如果管仲设女闾300,据《周礼》中说“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一闾是25家,总数当为7500家,若设700,就有1万7500家之多,这也太吓人了吧。不知道齐国那时候的总人口是多少,估计200-300万也就到头了吧。 “女闾”,开了国家经营娼妓业的先河。作为政治家管仲,其实行“女闾”制,目的有三:一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清代褚人在《坚瓠续集》卷一记载:“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教坊花粉钱之始也。”二是为了缓解及调和社会矛盾,这大概是性工作者的作用,英国在19世纪的时候,也有不少的学者赞同妓女业,因为妓女能缓和社会矛盾。三是招揽游士,网罗人才,这大概也是管仲独有的妙想与奇思吧。 管仲的这种做法,也被后世所效仿,但不会被空谈的儒生所仿效。如曾国藩,曾是大政治家,不是空谈的儒生。曾在攻陷南京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妓院,其目的也是为了敛财,同时也是为了繁荣市场,招来商客,招来士人。因为南京素来以秦淮河闻名于世。 中国现在有妓女大概1千万人,也有人说有2千万人,可国家仍然没有将其进行国家化管理,扫灭又扫灭不了,只是过一阵子就刮一会的扫黄风,妓女们都习惯了,称其为台风,台风一来,妓女就躲起来,歇业几天,等台风过去了,又我行我素。而不加强管理的后果,就是将财富拱手让给黑社会,既失去了税收,又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其愚笨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