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2:他们对秦始皇的不同态度 刘邦在当上那个沛县的小小的亭长后,这个亭长在秦朝的时候是一个比村长略大一些的小官,就有机会出公差了,而且是出远差。刘邦有几次机会,去转运一些本地的民工去秦国首都咸阳附近做工。可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常要全国各地的人到首都来做工,大概秦帝国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工地开工,道路,宫殿,可能也有十大建筑之类的工程,犹如我们今天的北京经常处于工地的状态一样。 刘邦这个小地方的人,从今天江苏徐州附近的沛县沿着陇海线步行到陕西的咸阳,非常的遥远,几乎是从陇海线的起点走到了终点,上千里的距离。刘邦既然到了帝国的首都,也就有机会见识一下首都的风采,如同我们今天到了北京一样,而且也可能有机会见识一下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当然,我们小民是没有机会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面的,大概运气好的能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车队,那也是警车开道,几十辆的车,一路绿灯,周围都是警察,呼啸而过,非常的威风。估计刘邦在帝国的首都咸阳也看到了秦始皇的车队,那也是非常威风的,周围都是军队,前面肯定也有开道的军队或旌旗之类的东西。 刘邦躲在人群中,就看的到了秦始皇出巡的车队,他肯定没有机会看到秦始皇本人,他的地位太低了。当年我们小民能见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面吗?肯定不可以,只能在新闻电影资料片中看到。刘邦看到了秦始皇威风八面的车队,就发出了一个感慨,刘邦心中说,大丈夫当如此。刘邦的这句话在历史上非常的有名,只是笔者不太明白的是,刘邦当时肯定是在心中说的,他肯定不敢大声说出来,或者在后来跟一些他亲近的人说过,比如,刘邦回到了沛县,他在沛县有许多的小流氓的哥们,哥们会问他去了首都有何感想呀,看到了什么稀奇的东西没有,刘邦可能就绘声绘色地将他见到了秦始皇出巡的车队的场面,给哥们儿们叙述一下,然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唉,大丈夫当如此呀。这不是表心志,而是充满了羡慕之意,口水都流下来了。这也同时表明刘邦地位的低下。 可能这句话就这样流传下来了,尤其是刘邦后来真的当了皇帝,拍马屁的人会追本溯源,发现刘邦他老人家早就胸有大志,很早就有志向当皇帝了,与一般人不同,他们将刘邦的羡慕与流口水当成了刘邦心志的表白。我们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也就笔录下来了。 我们再来看项羽。项羽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人,项燕应该是项羽叔祖辈的人,因为项燕的儿子项梁是项羽的叔叔。因此他们的出身都是贵族。项羽在这些的贵族中应该算作最不像贵族的人了,可是我们在后来还是可以看出项羽的贵族血统,他的行为证明了他还是贵族,因此后代的才女李清照才写了对项羽贵族气质的思念之情,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后代的霸王别姬的京剧,也是按照李清照的意思来表演的。 项梁一开始并没有看好项羽,因为项羽学什么什么不行,第一,不爱读书,不读书也就罢了,学文不成,咱们就学武,因此项羽就开始学武,可是,学武又不成,史记中说,项羽学剑不成,因此气坏了叔叔项梁。这个描述有点奇怪,因为我们看,后来项羽在军中的形象是一个战神的形象,非常能打仗,武艺惊人,可是史记中居然说项羽学剑不成,即武艺也不行,很奇怪,也许剑客的要求非常的高。然后叔叔项梁就问,那么你能学什么呢?学文不成,学武又不成。项羽说,我不愿学一人敌,我要学万人敌,即学兵法。项梁听到项羽要学兵法,非常的高兴,然后就让项羽学习兵法,可是,史记中又说,项羽学了一段兵法后,又厌倦了,也就是说,项羽的兵法也没有学成,顶多是个半吊子。 我们看,项羽的形象是一个半吊子的形象,文,学一点,武,也学一点,兵法,也学一点,样样都学了一点,但样样都不精通。项羽的这个形象预示了他后来失败的命运吗?也许。可是,如果项羽是个半吊子,那刘邦就是一个全吊子,刘邦什么都没有学过。可刘邦还是成功了,可见学会了什么也许并不那么重要。 于是,项梁就一直看不上这个侄子项羽。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项梁对项羽的看法。不知什么原因,项羽与项梁也到了帝国的首都咸阳,而且也如同刘邦一样,也看到了秦始皇出巡时的壮观场面与豪华车队,可见,那个时候的秦始皇是很忙的,经常出巡全国各地。事实上也真是这样,秦始皇登基以后,几乎年年出巡,后来还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可见,那个时候的帝国也不太平,帝国的平安完全靠秦始皇一个人撑着。 项羽见了秦始皇的出巡场面后,说了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之。这句话也很有名,肯定也不会是当场说的,项羽也不敢。也许如同刘邦一样,是在心中说的,后来又跟项梁说了。也许是项梁问项羽见了秦始皇豪华车队的感想,项羽就说了那句也很有名的话。项梁听了项羽这句话之后,就改变了对项羽的态度,项梁认为,项羽胸怀大志,因此就开始重用项羽。 半吊子的项羽敢说彼可取而代之的话。这话和刘邦的那句话不太一样。刘邦的那句话明显的是羡慕和流口水,而项羽的话就很厉害了,那么项羽为什么敢说这样的话呢?因为项羽是贵族,而且是高级贵族,他觉得自己的地位与秦始皇是一样的,不比秦始皇低,因此我可以取而代之。 都说,秦国灭了楚国,楚国是最冤屈的,没有什么过错,就让人家给灭了。因此流传了一句话,叫,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也会最后灭掉秦国,以报仇雪恨。在战国的七雄中,最有实力的国家有三个,一个是齐国,一个是楚国,一个是后起之秀的秦国。齐国是老牌的实力派国家,在春秋时代就是第一霸主,而楚国也是大国,也当过霸主,秦国是后起之秀,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强盛起来。就后来的结局来看,秦国只是略占了上风而已,秦始皇统治秦帝国也就15年,便叫这个楚国的后裔给灭了,楚国最后还是胜利了。刘邦那个地方沛县也是原来楚国的地盘。因此,汉帝国取代了秦帝国,也就是楚国又战胜了秦国。 从文化上来讲,是楚国的道家文化最后战胜了秦国的法家文化。看来道家文化也是很厉害的。黄老之术是可以用兵和进行政治统治的。 我们再来看那个谋士张良。张良也是贵族出身,张良的祖先好几代都是韩国的贵族,可韩国后来也被秦国给灭了,张良便流落在民间,一直伺机报复。可见,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灭了那六个国家,可是这些楚国,韩国贵族的后裔,都要复仇,都要推翻秦始皇的统治。而秦始皇采用的郡县制的统治方式非常的脆弱,一推就会倒了。后来果然,秦始皇一死,秦帝国很快就倒塌了。 张良在这些人之中是最激进的,我们看,无论刘邦还是项羽,在秦始皇在世的时候,都不敢乱说乱动,很老实。可是张良就不同,张良在秦始皇还在世的时候,就敢于刺杀秦始皇,太厉害了。张良花重金,收买了一个刺客,还做了一个重达120斤的大铁槌,埋伏在秦始皇可能经过的地方,即那个博望坡。当秦始皇的车队经过的时候,用大铁槌去击秦始皇的车,可惜偏了一点,击中了副车。看来张良的情报还有些问题,他能搞到秦始皇出行的时间和经过的地点,但不知道秦始皇到底坐哪辆车。这可能是非常高的秘密。当然,秦始皇也很狡猾,搞了好几辆车,进行伪装,终于躲过了张良的袭击。 后来张良就开始逃亡,躲在山中,还和那个项伯成了好朋友,这个项伯后来在鸿门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