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的契约本性与历史现实意义
笔者在那篇小文《孔子的思想体系以及“礼”的真实含义》中提出了周礼的契约本性的问题。只是在那里谈的还不够充分,下面专就这个问题再详细谈一下。
很多人会说,周礼怎么是契约呢?这种疑问来源于两个,一个是被周礼繁复的礼仪给迷惑住了,没有看到在表面的礼仪后面的真正的东西;一个就是没有理解契约的真正含义和契约的复杂性。
礼仪与契约从来都是有关系的,比如说猴子,有人专门研究猴群的礼仪,发现猴子之间,猴子与猴王之间有很多的礼仪,什么时候用什么礼仪,也就是身体语言还有表情和叫声都有讲究,绝不会搞错,偶尔有搞错的猴子,就会受到惩罚。为什么呢?就是礼仪后面有契约的存在,有的契约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是靠实力打拼出来的。猴子们对猴王的尊敬是猴王打拼出来的,因此这种契约就是实力型的契约关系。而小猴对母猴的尊敬是血缘关系带出来的,这就是是血缘型契约关系。
契约本身是约,有点像合同,是法律用语,约的意思就是立约的双方都要遵守的规矩和一些的条款,一般都是有条件的立约,有一对一,也有一对多,那么你如何立约呢?你与谁立约呢?你立约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你立约的那个纽带是什么呢?这个约的有效期是多长呢?
周礼是什么意思,周礼到底是不是契约?周礼的内容是什么,周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周礼就是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产生的。立约的双方,一方是周天子,一方是各个诸侯国。周天子可以分封土地给诸侯,前提条件是诸侯要对周天子尽相当的义务,一个是经济上的进贡,一个是军事上的支援,一个是定期要来朝拜周天子,并与周天子一同祭祀上天,可能还有婚丧嫁娶等大的仪式,诸侯必须要来参与。诸侯与周天子有等级之分,那些的礼仪如何搞和如何进行,那些的祭祀的礼节如何,都有详细的规定,诸侯王和贵族不能逾越规定,否则就是对周天子不尊敬,就要受到责罚。这与那个猴群的礼仪的意思有可比性。这是契约的核心部分。因为契约很大的部分是用各种礼仪表现出来的,因此称其为周礼。礼,在这里是制度的意思。
只是我们都知道,任何的礼仪的后面都是有东西的,有的是尊敬与否,有的是实力的较量。比如,北约的成员国之间肯定是一个契约的关系,其成员国有一国被其他国家侵略了,那么北约的成员国会共同对这个国家宣战。欧盟也是如此,欧盟的各国有相应的权力与义务,各国也是契约的关系,现在那个希腊出现了问题,欧盟各国不能坐视不管,如果坐视不管,契约就会被打破,欧盟也可能面临解体。而一个国家元首到了美国,是国事访问,该如何招待,什么规格,肯定都是事前定好的,也是一种契约的关系,你美国如何对待我,那以后你美国总统到了我的国家,我肯定也是如法炮制。如果事前已经约定好了,可是美国忽然间改了,是既不放礼炮,也不设国宴,那么这当然是失礼,而失礼的后面肯定有东西在,结果可能会造成两个国家的失和甚至是战争。
我们都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一笑,不惜举烽火戏弄诸侯。周天子与诸侯国的约定是,如果周天子遭受蛮夷或外族的军事入侵,可以得到诸侯国的军事支援,就是一旦周天子举烽火,其他诸侯国见了烽火就必须率兵来支援,这是契约的一部分,也是周礼在军事方面的一部分。可是,周天子几次举烽火,诸侯国急匆匆率兵来支援,可是根本没有蛮夷和异族入侵。周幽王自己主动破坏了这个契约,当然最后也是自食其果。
周礼的契约性首先表现在这个约的复杂性方面。我们看,周人的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就是这个礼,整个的西周制度就是建立在这个周礼上来的,这个应该没有什么疑问,那么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契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他们之间的纽带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这个纽带有四个方面,一个是信仰纽带,一个是血缘纽带,一个是实力制衡,一个是道德纽带。也因此周礼的契约本性和内容以及前提条件就表现在这四个方面上的,这也是周礼这个契约的复杂性的一个表现。
周人信天,有对天的敬拜,也可称天道,或可称为昊天上帝,因此,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有一个共同的信仰为根基的,这也反映在那个祭天的仪式中的。每过一定的时间,诸侯都要到周天子的封地上来,与周天子共同祭天,这个祭天的仪式就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的联系与纽带,也是一种信仰上的契约关系,也是周礼的一部分。我们在《诗经》《尚书》和《礼记》中都可以看到很多祭天的礼仪和诗歌,那个时候,周人是有信仰的民族。人与神是有契约的。因此,诸侯之间,诸侯与周天子之间,诸侯下面的公卿贵族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有共同的信仰为基础的,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基督教一样,信众与神是有约的,信众之间的和睦与和谐的关系是建立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的。只要我们都是信耶稣的,我们之间就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就可以互相帮助。
第二个契约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周代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的,不过,那些的诸侯国都是周天子的亲戚,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因此,诸侯之间,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那种权力与义务的关系,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这就好比,我们父母与兄弟姐妹的关系,我们之间为什么天然就很亲近?我们之间互相帮忙的基础是什么?没有别的,就是因为我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血缘的契约关系有一定的无条件性,尤其是父母对子女,但子女对父母可能还是有一定的条件。父慈祥,可以,子孝顺,不一定。
第三个是实力的制衡关系。关于这个很多人不以为然,他们是忘了周代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另外就是周代的分封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周人攻占了商人的地盘,不是靠的仁义道德,而是靠的武力,是打仗得到的,当然有一个出兵的借口,因为商纣王昏庸无道。武王伐纣,几次大的战役,是很清楚的。另外一个就是周代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并没有立即分封,后来是迫于无奈,不分封不行了。那还是周公在的时候,有两个叔叔叛乱,也就是周公的兄弟叛乱,他们认为周公要独揽大权,太自私,而且那些被征服的商人贵族也蠢蠢欲动。在这种情况下,周公才不得不开始分封诸侯,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一开始,这种分封就是有实力在做基础和后盾的,各国诸侯之间,诸侯与周天子之间是有实力作为平衡的。反过来,我们看,周天子的地位是如何丧失的?就是因为周天子在陕西的那块封地丢掉了,周天子丧失了自己的封地,因此实力大减,于是天下的诸侯才不服周天子的管教,开始挑战那个他们之间的契约,即周礼。
第四个是道德的基础。当一种关系和仪式被定下来以后,而且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变成了普遍的行为准则,那这些的行为准则就会慢慢转化成为道德的,会自动约束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的,这也就是道德的本意。周礼后来就慢慢形成了一个周代的道德观。周代的道德在战场上还有展示,比如诸侯间打仗,按周礼和西周的道德观,是不以杀死对方为目的的,只要你服了就行了,而且打仗也是堂堂正正的布阵,不能偷袭,也不能使诈。因此西周时代的战争是很君子气的,也是很贵族气的,与西方中世纪的打仗方式非常的相像。这就是因为西周时代与西方中世纪都是是分封制的缘故。后来从春秋到战国时代,打仗就变得越来越残酷,越来越野蛮,越来越没有君子气和贵族气了,都是以杀死对方为目的,打仗当然也可以使用偷袭,使用诈术,所谓兵不厌诈。可是,在西周时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是这样的打法。
关于周代的道德,尤其是战争的道德观,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宋襄公,毛泽东还称其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这个宋襄公可能是很久不出来打仗了,对外面的世界不太了解了,以为现在打仗还跟西周时代一样,就是大家都堂堂正正的布阵,不能偷袭,不能使诈。可是这个很可爱的宋襄公忘记了,时代变化了,大家打仗已经是非常的野蛮了,都不是君子和贵族了,都不按规矩办了。因此当敌人在渡河的时候,旁边的将军提醒宋襄公说,半渡而击之,必胜。可这个宋襄公说,不可。几个不可下来,宋军是大败。毛泽东说宋襄公是蠢猪,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在西周的时代,战争的道德观就是如此。试想,战争都如此的文明,那么人们的日常生活,那要文明到什么程度?无怪孔子念念不忘要恢复周礼,战争的规矩,就是战争的周礼。如果以周代的道德观看汉代那些人物,就是刘邦集团那些的人,从刘邦往下,都是一群的小人和流氓,没有一个君子,没有一个贵族。周代的道德观也是周礼的一部分。周代的道德观,其实也是契约,比如战争的道德和规矩,当然是契约,宋襄公守约,可是别人不守了。
周礼的复杂性就在于此。但,无论如何的复杂,也还是契约的本性。契约的一个特点就是有条件性。周礼的建立有什么前提条件呢?当然有,一个就是信仰,一个是血缘,一个是实力,一个是道德。如果这些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消失了,那么周礼的这个契约就会变化甚至消失。我们看,在西周的前500年,很好,周礼契约的这四个条件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天子与诸侯国,诸侯国之间都遵守他们共同的约定,各尽自己的权力与义务,互相帮忙,非常和谐,非常的仁义,非常的君子气与贵族气。
但是,后来就变了,一个,就是实力的变化。实力的变化有两个,一个是周天子失去了封地,实力大减;而诸侯国因为不断占据那些的隙地,即无主之地,实力慢慢增大,这样,立约双方的实力平衡会打破。还有一个就是信仰的变化。共同信仰的强度慢慢减弱了。还有就是一些祭天的器物与礼器还丢失了一部分。而血缘的关系,在过了几百年之后,就非常的淡了。这些契约条件的改变,无可避免的就会改变那个几百年前签订的契约,周礼。不要说他们,我们读《圣经》旧约的时候,会发现,犹太人本来与上帝是有约的,可是,几百年过去以后,犹太人的后代就会慢慢忘记了他们与神是有约的,而开始放纵起来。因此神不得不与犹太人重新立约,也就是新约。
而那个由共同的行为准则建立起来的非常高尚的道德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宋襄公没有变,可是其他人都变了。当建立周礼的四个条件都发生变化了的时候,这个契约本质的周礼必然面临崩溃。
到孔子出生的春秋晚期,孔子所面临的已经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了。孔子就如同那个宋襄公一样,很不喜欢,也不太适应这样一个没有道德,没有规矩的丑恶的时代。只是,没有任何的办法,时代真的变了。可是孔子的一个特点是,他不喜欢这个变化了的时代,他不喜欢契约的崩溃,不喜欢道德的沦丧,也就是周礼的崩溃,因此,孔子的一生就是致力于恢复这个周礼。
那么,孔子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也就是周礼的信仰本性丧失了,血缘本性变淡了,实力平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当然也沦丧了。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孔子还要恢复周礼,也就是要恢复那个从前的契约关系,当然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了,当然也不会成功了。这个时候,诸侯们想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重新立约,那么这个新的契约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实力。以前的周礼----契约还有信仰和血缘的基础,可现在是没有了,只有实力平衡为基础了。这个时候就出来了春秋五霸,由霸主来会盟,诸侯间重新建立新的契约关系。当然,这些的霸主还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其实是他们自己说了算。这样的新的会盟的契约当然不是全面的周礼,仅仅是发挥了周礼的一部分,即那个实力平衡的原则。而且,战争的打法也与周礼的战争观不同了,非常的残酷,以消灭对方为目的了。
我们可以对照着看一看,作为西方文化核心的契约和周礼的契约有什么一致的地方,又有什么地方不同。西方文化的契约精神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讲,有三个条件,一个是共同的信仰,一个是实力的平衡,一个是道德的基础。西方的契约与周礼的契约的差别在哪里呢?仅仅差一个,就是血缘的关系。其他三个是一样的。
西方文化契约建立的三个条件中,共同信仰就是基督教,实力的平衡是在于中世纪的分封制度,道德的基础也来源于前两个。而在法国大革命时代,卢梭写了一个《社会契约论》,在那里面,契约的建立就仅仅是社会的公民间建立的关系,其背后也仅仅是实力的平衡及道德的外化,而基督教信仰的因素已经大为减少了。但美国的宪法还是保留了这三个部分内容。
西方文化的契约精神的体现是律法精神,律法精神和法律不完全一致,因为在任何的国家都有法律,但大家可以不遵守法律,但律法精神就不一样了,律法精神因为有神性作为前提,有信仰作为根基,那民众就可以非常自觉的遵守律法的规条和法律的条文。
在周礼中是有契约精神在的,也有律法的精神在的,有道德的根基在的,可是,在后代的中国,这种精神被丢掉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孔子想恢复的是有四个内容的周礼,但是,在孔子的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孔子的时代,周礼中的四条中,唯一幸存的是那个实力的平衡。也因此,在春秋和战国时代,大家比的是力气与力量,谁的胳膊粗力量大,谁就可以主宰天下,就可以当霸主,因此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法家,兵家,纵横家非常的吃香和流行,儒家思想被边缘化了。孔子想全面恢复周礼,那基本就是痴心妄想。不过这个时候,周礼的一部分,即实力平衡的那个层面的东西也还在,整个社会就是靠着这一条维持一种平衡的局面,也维持着各国的活力和生命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明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一直到秦始皇独大,灭了六国,才打破了实力平衡。
那么,在春秋战国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否有可能恢复这个周礼呢?我们先看看汉代。在汉代,中国又统一了,而且也采用了分封与郡县的双轨制,这个时候儒家中的五经学派出来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五经之儒出来了。五经之儒发挥的是周礼的四个内容中的第一个,那个天道的观念,只是多少还有一些的变形,因为周礼的天道观是与敬天祭天的信仰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宗教信仰为根基的,但汉人已经没有多少信仰的根基了,因此董仲舒也开始调整,他仅仅发挥了周礼中天道观的一部分,即一方面给汉武帝的皇权一个天道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用这个天道观来制约皇权,即“君权天授”与“君权天限”。汉代的五经之儒,无论是古文学派还是今文学派,基本是发挥了周礼中四个组成部分的第一层意思而已。在汉代,五经与《论语》是并列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汉代,周礼也没有可能全面恢复。
唐代是孝经之儒。在唐代,官方将那个秦汉之间儒生伪造的《孝经》与《论语》一起奉为经典。因为那个《孝经》是伪托孔子所做。所谓以孝治天下。这个孝经之儒恢复了周礼了吗?没有,他们仅仅是发挥了周礼中的第二层次的东西,即血缘纽带和血缘人伦的东西,并将其上升到政治层面和治理国家的层面。
宋代是圣人之儒和佛经之儒,或者也可以总称其为道德之儒。是表面上的圣人与道德之儒,背后的佛经之儒。因此,宋儒将历史上最提倡圣人和道德的《孟子》推出来,又搞出了《大学》和《中庸》,将这些书与《论语》并列。那么,宋儒恢复了周礼了吗?也没有,他们也仅仅是发挥了周礼四个部分的最后一个,即道德。宋儒的道德至上论,影响了后代的明清。明代的王阳明,发挥的仍然是道德之儒,只不过是将道德的核心解释为良知而已。
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在孔子之后,周礼的四个部分被中国历史中的各个大的朝代轮番发挥,只是,他们也仅仅发挥了其中一个部分而已。春秋战国发挥的是实力治国,汉代发挥的是天道治国,唐代发挥的是以孝治国,宋代发挥的是以德治国,明清也是以德治国。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无论后代的儒家如何的发挥,其他的书卷都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以五经配《论语》,可以以《孝经》配《论语》,可以以《孟子》配《论语》,但唯有《论语》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不变的,也就是说,《论语》和孔子的思想可以应付所有的中国历史与时代。这正是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也是周礼的博大精深之处。
在孔子的思想以及《论语》(去掉孔子弟子的思想),对于周礼的四个部分的内容是很平衡的阐述的,天道,血缘人伦,富国强兵(实力),道德的仁,这些部分的思想是非常的平衡的,而不是偏重某一方。而后代的儒家,几乎都是偏向某一方,或者偏向天道,或者偏向血缘人伦,或者偏向实力第一,或者偏向道德第一,这些割裂的思想都不是孔子的完整的思想,也不是完整的周礼。
那么,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有没有可能全面恢复周礼呢?近代中国,由于有近700年那个偏重道德第一的儒家的影响,因此,周礼的其他三部分都被削弱了,如天道观和信仰观,如富国强兵的实力观,如血缘人伦观,血缘人伦还好一些,与道德第一的儒家有部分的结合。因此,我们现在如果要全面的恢复周礼,就必须加强天道信仰观和富国强兵的实力观的建设。只是,周礼的实力观是实力的平衡观, 是分权制的基础, 是地方与中央的实力平衡观,这方面是2000年中国专制统治最不可能实现的。当然,由于近百年西方势力的入侵,也打破了一部分中国的传统道德,传统的道德观也要恢复。
只要全面的恢复周礼的四个内容,而不是偏重某一方,中国就一定会对世界的文明有所贡献。周礼这个中国特有的契约精神,也会对中国自己的发展有极大的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