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潤與人情(隨筆)
這兩天在看那部關於梁思成林徽因的記錄片子,感慨良多。也許我看的太晚,很多人都看過了。我最大的感受還不是這部片子了講了什麼,而是整部片子的敘述語調,音樂和旁白,還有畫面的展開,給人的感覺是久違了的溫柔和溫潤,還有人情。
歷史和人文是溫潤的,而不是野蠻的,不是痞子化的。筆者最近見識了太多的痞子,在網絡,在書籍在影視中都有。我們缺少的是溫潤和人情,還有善意的調侃和爭論,我們都太野蠻了。看這部片子,我還不由得想起了很多年前看《圍城》那部電視劇的感覺,發現這兩部片子的基調是一致的,就是溫潤和人情。《圍城》那部電視劇非常的成功,主要是敘述的語調非常的到位,調皮又婉轉,富有人情,還有歷史的悵惘,讓我們能感受那在現實中久違了的中國那一代知識分子的風骨和柔情。
梁啓超,梁思成,林長民,林徽因,還有費正清夫婦,還有詩人徐志摩。由這些人物構成的歷史畫面,有學術,有歷史,有建築,有詩歌,有才情,有友情,有父愛,有國家歷史和文化,也有戰火,有困苦,有異國風調,等等。其實,關於梁啓超、梁思成還有林徽因我們都是很熟的,就我個人來講,唯一不熟的是梁林與費正清夫婦的親密關係,而對於費正清我們也是很熟的,因為我們都讀過他的《劍橋中國歷史》系列,我手邊還有他的《劍橋中國晚清史》。
我最感動的還是梁啓超和他們的父愛關係。對於梁啓超,一直是我非常佩服的一個歷史人物,而梁啓超對梁林他們的父愛之情,我還不太清楚。也難怪,有這麼好的父親,怎會沒有好的兒子呢?那一代的知識分子,是溫情的,慈愛的,也是視野開闊的。梁啓超的開闊視野一直是我感受最深的。而梁氏父子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也是我最欽佩的。中國的建築,中國建築的世界歷史地位,中國文化的世界歷史地位,豈能是一些文化崩潰者所能理解和感受的嗎?
林徽因我們也很熟悉,她的《99度中》我們都讀過,她的《人間四月天》我們也讀過。林在當年北平文化圈的地位,我們也知道一些。那個時候,北平大概有兩個客廳,一個就是林徽因家的太太的客廳,一個就是聞一多家的客廳,聞一多家的客廳,以塗成黑色著名,黑色的客廳,很嚇人吧。以此形成了北平文化人的兩個沙龍的圈子,也就是著名的京派文人的鬆散團體。這兩個客廳孕育了很多後來的大文人,包括沈從文,還有蕭乾。
那個哲學家金岳霖是終身喜歡林徽因,而沒有成家。林徽因的魅力由此可知。去年回國去杭州,還不期遇見了林徽因在西湖邊的塑像,是一個鏤空了的銅像,而且是平面的,因此沒有實體,而是影像,林徽因以一個靈動的身影出現在我們眼前,而且,隨着角度的不同,還有光線的變化,她的身影是可以舞動起來的,可以飄逸起來的。這才是林徽因真實的身影。當時我和父親都非常讚賞浙江大學設計的這尊塑像,與西湖的風景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那個時候的學人是溫潤的,也是執着的,是大家閨秀,是有着中國古典的高雅的。可是,現在的中國文化被破壞了,古典溫潤人情與高雅都不見了,我們能見到的就是野蠻和痞子。包括現在的網絡,幾乎就是痞子的天下,是暴力,是發泄,而不是有價值的論爭。
這部片子讓我又一次感受到中國古代和近代學者們特有的溫柔和人情還有執着,他們的民族感情。林徽因後來幾乎成為了漢學家,為什麼,因為她在回憶我們民族在歷史上的偉大與光榮,也是對現實的反抗。我也非常喜歡中國的漢代,漢代的氣魄是超越古今的,是清代的文化所無法比擬的。我在中國的陝西歷史博物館中看到了漢代的出土文物,非常的震驚,無論是雕塑還是什麼,無不大氣豪邁,渾厚古拙,其氣象和器宇是後代所失傳了的。
我很有幸探訪過梁思成林徽因他們在三十年代曾經考察過的那些國寶級古建築,包括薊縣的獨樂寺,山西應縣的木塔,五台山的那個唐代佛寺。那些中國歷史文化虛無主義的人,都是不太真正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人。
復興中國,就要在新的起點上,復興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還有人文,甚至是復興個人,一個溫潤與有人情的個人,一個執着的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