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精神真的已经死了吗?
近来有一篇文章流传很广,就是说现在在中国,北大精神已经死了。那么言下之意就是说,在中国,以前还是有一个北大精神的,只不过,现在这个北大精神已经死了。
因此,我们首先要考察的是,一个是到底何为北大精神,然后再看这个北大精神是否已经死了的问题。
对于到底何为北大精神,可能也是众说纷纭。按笔者的理解,北大的精神,应该是由老北大的两位校长奠定下来的,一位就是蔡元培校长(1916-1927),一位就是胡适校长(1945-1948)。就1949年以前的历史而言,蔡元培校长在前,而胡适校长在后,一前一后,奠定了老北大的精神。而蔡元培是留学德国,胡适是留学美国,那么是否可以说,是德国精神和美国精神共同奠定了老北大的精神呢?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这样说。
蔡元培先生的理念核心是:兼容并包。胡适先生的理念核心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此,在我们理解北大精神以前,我们要先理解什么是德国精神,什么是美国精神,然后再来理解什么是北大精神。
德国的学术思想,在17,18,19世纪达到了人类思想领域的顶峰,德国的大哲学家人才辈出,奠定了西方哲学思想在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而德国思想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成就,与德国那个时候的历史有关,也就是德国那个时候,是一个不统一的,分裂成几百个小公国的国家。这种不统一,对于一个国家不是好事,但对于思想家却是大好事,有点像中国的战国时代,因为战国时代国家的不统一,有很多的小国,于是形成了中国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德国也是一样,每个小公国,都有大学,而各个大学都有一些的教授在执掌,大学的学术,还受到各国贵族和公爵侯爵的保护,于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包括德国的宗教改革之所以能成功,也与马丁路德可以被世俗王国的贵族保护有关。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这些哲学领域的大师,就是这样出来的。因此,德国精神的一大特点,就是兼容并包,可以容忍各种思想存在,然后彼此砥砺,思想交锋,蔚为思想学术之大观。 因此,蔡元培先生留学德国后,大概学到的就是这种精神,所以蔡先生回国后,执掌北大,还执掌过中国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提倡的就是兼容并包的精神。在蔡校长执掌北大的时候,聘请了各类思想诸侯,有胡适这样的美国自由派学者,也有李大钊陈独秀这样的左派共产主义思想的学者,还有辜鸿铭这样的拖着辫子的钦佩中国传统文化到五体投地的人物。因此,北大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学术和思想中心,并主导了中国以后的学术甚至是政治走向。
而在胡适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两者,是美国精神的表现。胡适当年虽然是在杜威手下,学了一些美国的实用主义的思想,但美国的立国精神中,最重要的是独立与自由。实用主义不过是美国特有的哲学思想而已。而胡适提倡的美国精神,其实与兼容并包的德国精神并不冲突,只是更突出了一个人的学术精神应该是什么样的,也就是必须要有独立与自由的品格。
因此,我们看,老北大精神是什么呢?就是兼容并包,有容乃大,坚持独立精神,和自由的品格。
那么,现在,北大已经没有这种北大精神了吗?北大精神已经死了吗?笔者不这样认为。北大精神是否已经死了,要看两点,一个是在今天的北大校园中,也就是在校的学者和教授中,是否还有这种北大的传统;另外一个就是北大出身的人,是否还保持这种传统。
北大近来被诟病最多的是,北大毕业生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的阶层,而清华毕业生成为了中国最有权势的阶层。看来一个富,一个强,中国的富强岂不是有希望了吗?其实美国哈佛毕业的学生中,也是富有的人居多,那么哈佛毕业生就没有了哈佛精神了吗?当然不是。那么北大也是如此。
北大的在校的教授和学者中,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的,他们提倡兼容并包,提倡自由和独立的学术精神。而北大毕业生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思想绝对不一样,不统一,有的是在自由派方面,有的在新左派,有的在毛派,有的在政府方面,有的在民主社会主义方面,有的在新儒家方面。这就对了,如果北大毕业的人,都是一个派系,那就不是北大精神了。正是因为北大出身的人,有各种思想的,各种对立的思想交锋,才体现了兼容并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北大精神,这才说明北大精神不死。如同当年胡适与李大钊陈独秀辜鸿铭思想的对立与不同一样。
而如果将来有一天,北大出来的学者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无论这个模子是自由的还是保守的,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那北大的精神就真的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