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教之中国(中)
以礼治国:仁孝,五伦,君子,六艺,小学
韩国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想来有些奇怪,中国人自己早不信这个了,可是韩国人还信,按说,韩国人现在已经处于法制社会了,已经是民主国家了,为什么还要相信《论语》的力量,孔子的力量?其真正的原因,就是《论语》中的核心,也就是以礼治国,而以礼治国,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根基,并能与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平等运行,来共同治理国家和社会。我们看韩剧会发现,韩国现在仍然非常注重家庭关系,保持着仁孝和五伦的礼教内容,也比较注重礼仪和对长辈的尊重。其实,不仅是韩国,日本也是如此。还有中国的台湾,还有东南亚一些国家。
关于以礼治国,《论语》有:“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还要礼干什么,可见,礼是可以用来治国的。
礼的基本含义,在《论语》中,有四个,一个是礼仪,仪式,一个是礼让,一个是度,最后一个是秩序。在《孟子》中,礼的概念也是前面两个,在现代汉语中,礼的概念也基本是前面两个,而没有了度和秩序的概念。从度和秩序的角度讲,礼当然可以治国。只是,如何达成这种度和秩序,正是孔子与儒家要讨论的话题。当然,孔子的以礼治国,其核心是契约,而且是双重契约,与天与人的双重契约。正是在这双重契约中,达成度的平衡和秩序。
而西方的以法治国的法本身,其实也是双重契约,上对神,下对民,是与神的契约,同时也是与民与社会的社会契约。所以,在法和礼的双重契约的本性上说,法与礼有相通的地方,所以才会有中国的以礼治国与西方的以法治国的民法部分,有重合的部分。
以礼治国的内容,笔者认为包括了仁孝,五伦,君子,六艺和小学几个部分。孔子在《论语》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也就是阐明了礼和仁的紧密关系。其实,礼不仅与仁相关,还与孝有关,孔子所谓的君臣父子,夫妇男女,兄弟朋友,所谓的五伦,是人间的基本伦常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社会和国家基本上就会治理的好了。以礼治国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君子。孔子在《论语》中,用力最多的,论述最多的,首先是君子,然后是礼,仁等概念,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君子的培养。孔子授徒,讲学,其目的,不是培养圣人,也不是培养公民,而是培养君子。以德治国,培养的是圣人,以法治国,培养的是公民,而以礼治国,培养的是君子。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重点谈谈孝。关于孝,《论语》中有很多的论述,包括论述孝的核心还不全是有孝顺父母的行为,主要还在是否有那个孝心,是否有对父母敬的心,孝是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孝心的统一。其他还有三年不改其父之道,是为孝(《论语。里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还有将孝与治国联系起来的,就是一个人是孝子,可还会反叛君王,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本身很有意思,一方面是血缘,血亲,因此有天道方面的内容,而另一方面,又与仁紧密相连,与人道相连,我们常说仁孝,将仁与孝并称,这也是有道理的(《论语。学而》:“孝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以孝治天下,将孝提升到治国的高度,是中国古代很多皇帝都大力提倡的,也是地方家族治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中国有一个《孝经》,专门谈孝,还伪托是孔子所做。在唐代的时候,《孝经》的地位非常的高,与《论语》并列。那个时候,还没有孟子什么事,孟子的地位不高,顶替孟子地位的,就是《孝经》。唐明皇李隆基本人,还亲自为《孝经》做注释,可见其重视程度。在明清两代,皇帝们也大力提倡以孝治天下,而以孝治天下,是以礼治国的一个方面。
孝本身很复杂,一方面是血亲,血缘,也是父子两代的基本关系,而且还与财产继承,土地家产,婚丧嫁娶关系密切。而财产继承,婚丧嫁娶,现在都是民法方面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的基层单位,也就是家族里面,父慈子孝,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涉及继承方面,甚至还有养老方面。父慈子孝,涉及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与教育,育儿,养老关联很大。而中国古代,对这些关系的处理,统统都在以礼治国的范围之内,是靠家族的自治,祠堂的管理来独立完成的,并不需要国家出台什么特殊的法律。
就婚丧嫁娶来说,也是礼教中国的很重要的内容。以前中国人的婚姻是否成立,不靠国家的法律,而是靠宗族的认同,包括双方父母的认同,这非常的重要。没有父母和宗族的认同,一个独立的婚姻是不成立的。在民国以后,婚姻自主开始冲破家族父母的捆索,婚姻自由成为民法的一部分。包括一夫一妻制的建立。但是,我们现在看,中国现在的婚姻非常的容易,领结婚证很容易,只要当事人双方同意,就可以了,没有什么阻碍,但反过来,就是太轻率了,结婚容易,离婚也非常简单,闪婚也很多,形同儿戏。而且,一夫一妻制现在也受到挑战,二奶和小三有回潮和合法的趋势,也就是国家的法律不重要了,关键是家族家庭的认同。在婚姻这一块,有由民法回归家族的认同的趋势,也就是回归礼教中国的趋势。因为婚姻和爱情不完全是一回事,婚姻里面的成分比较复杂,有爱情成分,有亲情成分,还有财富继承,健康,贫富变化,双方家族的关联,地位高低的成分在里面。而能主持家庭和婚姻的,不是法律,甚至也不是民法,而是礼教,中国古人讲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是这个意思。而现在中国各地的丧葬仪式,已经完全回归中国古代各地的地方习俗,也就是关于丧葬的礼。这个丧葬的礼仪,各地都有不同,非常的复杂。
养老方面,更是如此。中国人现在养老,基本还是靠家庭,靠子女,而不是靠养老院。西方其实也是如此,在西方,大概只有5%的老人去养老院。育儿教育,更是主要在家庭中,东西方都如此。既然在家庭中,很多东西就不是法律能说的清楚的,尤其是人情和亲情,感情的东西,法律说的清吗?而这些,都是以礼治国的范畴,都是礼教中国的内容所在。
下面再说说以礼治国中的五伦关系。五伦关系的具体阐述是孟子,但五伦关系的最早阐述是在尧舜时期,舜摄政,“慎徽五典,五典克从。”舜即帝位后对其臣下契说:“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由此可知,五伦(即五典、五教)始于舜帝。关于五伦的发源和具体阐述,孟子有言曰:“后稷教民稼樯、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可见,五伦是人出生时上天赐予的伦理秩序,并非人为的东西,最初是由舜帝教给百姓的。南宋大儒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五伦所要处理的是人类的基本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君臣关系而言,孔子说过,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关系,现在可以扩大其范围,也就是对上级,对公司领导,对政治领导人等等,都可以在这个范围中,而且是互动的,即上级要尊重下级,待之以礼,下级才会对上级忠心;父子关系,是父慈子孝,而且是非常亲密的关系,孔子还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教导,并认为“直在其中”;夫妻关系,是有别,意思是丈夫有丈夫的做法和特点,妻子有妻子的做法和特点,也有点男女有别的意思,但并没有性别歧视,而是说各有特点,各行各的道;兄弟关系是悌,也是长幼有序,意思是长爱护幼,幼尊重长,兄弟手足情意为先,对于这个手足情,在中国的《水浒传》中有非常好的阐释,包括同姓兄弟,如武松与武大郎之手足情,也包括那些异姓的水浒英雄之间的兄弟情义。朋友关系是信义二字,对于这个信义,中国人有很大的发挥,关公就是义薄云天信义第一之人,是对信义最好的阐释,也是对异姓兄弟关系的最好阐释。
我们看,如果一个社会和个人真的能将五伦关系处理的好了,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是一个很好的很和谐的社会了,因为就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而言,基本都跑不出这个范围。这就是礼教的力量,也是以礼治国的力量所在。而中国社会现在的混乱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上述五伦关系的违背。君臣关系,上无礼下无忠;父子关系,上不慈下不孝;夫妻关系不平等,没有敬爱在里面;兄弟关系,手足情义没有了;朋友关系,无信义在里面,相互欺骗。因此,恢复五伦的正常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不是法治社会所能干预了的领域,因为这是礼教的领域,是以礼治国的领域。
再来说说君子的培养和六艺与小学的关系。孟子关注的是圣人,而不是君子。而在孔子看来,圣人是没有什么人可以达到的,连孔子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但孟子不同,孟子认为人人皆尧舜,都可以成为圣人,前提是要修养,要修炼,培养浩然之正气,要有四心。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很现实,孔子的要求不高,君子当然比圣人容易达到,但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既然人人都可以达到圣人,那么这个圣人的标准也一定不高。
关于君子,孔子曾引用《易经》中的话: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可见,君子如何,与上天还是有关系的,是上天强健而行的一个地上的表征。孔子的君子,其基本功课,就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排在首位,六艺也是宋儒所说的小学。而君子和礼的关系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好像很极端,其实说明了君子与礼的紧密关系。关于如何成为君子,《论语》中的论述极多,因此,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很简单,只要照着孔子的教导去做就行了。君子和小人,是孔子论述的重要话题。
而仁孝,五伦,君子,六艺与小学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宋儒,包括朱熹他们,将六艺贬为小学,好像不如大学那样的高贵,因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好像非常的高尚,而小学仅仅是六艺,仅仅是在做什么。但朱熹在论述小学的时候,其实也不全是贬义,朱熹的意思是说,小学是自然之学,人在年纪小的时候,是自自然然的在做一些的事情,学样而已,而并不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小学是根基;到了大学的时候,年纪也大了,因此要问一个为什么,也就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但问完了以后,其做法也许并没有什么改变,还是在做小学里面该做的事情。从行为上说,小学与大学没有什么区别,区别是在一个是行而不知为何行,而大学是知道为什么如此而已。
孔子说,精通六艺的人,在他的学生中也仅有72人,看来精通六艺并不容易。精通了六艺,也就可以成为君子,而成为了君子,当然会有好的行为来处理五伦,当然也是有仁孝的人,也就可以以礼治国了。在这些的关系中,比较重要的是培养君子,成为了君子,就可以有所作为,所以,孔子授徒的目的就是培养君子。宋儒后来的问题是,不太注重六艺,尤其是里面的射,御和数,宋儒一般仅会三艺,礼乐书而已,宋代的文人与孔子时代的君子就有了差别,孔子时代的君子是可以射箭驾车和懂数学的,而宋代的文人就要弱很多了。后代的中国文人,基本是沿着宋儒的路子走,也就越来越弱。唐代的文士,如李白他们还是很强的,都是可以击剑的。
以礼治国与西方的以法治国,其中有部分重合的部分,就是以礼治国的很多内容,与西方的民法部分是重合的的,因此以礼治国,也可以说是以法治国的一部分;同时,以礼治国与以德治国也有部分重合的部分。但礼要更复杂一些,内容要更多一些。礼讲天道,但也讲人道,是天道与人道的结合。礼在天道的部分,讲的是公义,正义,天理的部分,在人道的部分,讲的是人情,感情,仁心部分。中国人讲情理,情在理先,可见这个人道的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
就治理国家而言,无论西方东方,其实都包含着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和以礼治国的方面,这并不是中国所独有,只不过,西方的以法治国比较突出而已,而中国的以德治国和以礼治国比较突出而已。西方的以德治国和以礼治国,是表现在基督教的影响方面的,基督教对西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很大,而基督教的影响方面,有德和礼的影响,如西方很注重的诚信,诚信在西方的道德层面是非常重要的,上至总统,下至百姓,无论在国会,在总统府,在公司里面,诚信都是第一道德要求。而西方的各个阶层也是有很多的礼仪讲究的,还有礼仪关系,公司的文化等等,包括婚礼和葬礼,也包括西方的家庭婚姻育儿养老的关系。比如,西方的家庭中,对于子女的培养,还有一旦生孩子,那么女人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辞去工作,呆在家中很多年,养育孩子而没有人可以说这不对,这都是西方的礼教方面的东西。这些方面,都不在法律的范围之内,是约定成俗的,因此都是以德治国和以礼治国的方面。
中国也有以法治国的层面,比如中国古代的刑法很发达,也非常的完备,只是在西方民法的领域,中国是放在礼教中来完成的,主要在地方家族宗法制度里面来完成的。而到了当代中国,因为中国古代的大家族制度祠堂等都被破坏了,社会也走向了城市化,因此原来礼教所管束的领域,现在要建立民法来管,这非常的正常。
总之,就中国的现实而言,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中国虽然经历了近代170年西方的风雨的洗礼,也经过了中国国内的大的动荡,可是在礼教方面,尤其在民间,虽然也被破坏了许多,但仍然顽强的保持着中国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以礼治国方面的根基所在。中国人在仁孝,五伦,君子,六艺和小学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但在很多方面,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东西。恢复和保持中国传统中好的东西,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请参阅笔者的《礼教之中国(上)》和《孔子的思想体系与礼的契约本质》
《礼教之中国(下)》将专门论述中国以礼治国的几个特殊领域:家族,单位和公司及其转化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