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古代羈縻政策談中國近來的對外戰略
近來,讓很多網友都不滿的是,中國政府居然對那個在南海鬧騰很歡的菲律賓給以很高的禮遇,而且還在經濟上送上了大單,給人的感覺是,鬧的越歡的越有好處,所謂愛哭的孩子有奶吃,包括那個越南也是如此。
中國政府又一次低下了高貴的頭顱,給這些能鬧騰的小國好處,好像中國根本不是大國,而是小國,受其他小國的欺負。這的確是很有趣。很多網友發出不滿的聲音,說中國政府的臉變的太快了點,網友有些跟不上,前一段時間恨不得與菲律賓或越南開打,可是變臉也很快,從強硬變成了綏靖。也有人罵中國政府是受氣包,稱對外妥協是中國人的特長。
其實,中國對外戰略中,有其一貫性,包括對付台灣,甚至對付美國,也包括對付菲律賓,越南這些周邊國家,中國近來30年的一貫對外政策就是比較的軟。但這個軟,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用處,比如對台灣,中國就是採用軍事上打壓,經濟上給好處,在經濟上將台灣拖住,逼迫台灣最廣泛的參與到中國的經濟體系中,使其依賴中國,以達到最後控制台灣的目的。
中國對付美國的方式,也是如此,就是在經濟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讓你投鼠忌器,動彈不得。
看來,中國運用這個方法很熟練,而且大國小國都用,強大的和弱的都用。這種對外戰略是否得當呢?是否有效呢?總的來說,也不能說沒有效果,但有的時候是顯得太軟,軟硬不平衡。所以有人談,中國是既受大國的氣,也受小國的氣,是一貫的受氣包。呵呵。
其實,我們看歷史的話,會發現,中國現在這一套對外戰略和方式,是有來源的,這個來源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很有名的羈縻政策。
古代中國的羈縻政策,從漢唐宋開始,一直到明清都延續使用這一政策,可見,這個政策是很有用的。羈縻的本意是從獵人對待動物中來的,尤其是鹿。當獵人面對一些動物的時候,尤其是打也不是,放跑也不是的時候,採用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羈縻,也就是用一些的繩索套住,絆住動物,讓其動彈不得,乖乖聽話。
只是,中國古代的中央政府羈縻政策的使用對象,一般都是用來對付比較難纏的少數民族地區,因為少數民族比較難對付,打吧,對方採取游擊戰,中央一撤軍,少數民族又回來,你很難將其徹底征服,例如我們都知道的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所謂攻心為上,少數民族是很難纏的。筆者這裡不是在歧視中國的少數民族,沒有那個意思,而是主要指羈縻政策的使用。
關於羈縻政策,唐高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懷柔遠人,義在羈縻 ”,意思就是對一些比較邊遠地區的人,採用比較柔和的方式,來控制。其具體的政策實施,一般是政治軍事上打壓,經濟上安撫,也就是政治軍事經濟一起上,尤其是使用經濟手段,即柔性手段控制對方。
而中國古代在運用羈縻政策的時候,其實也不限於對付少數民族,中國向來有所謂的華夷之辨,其華夷之辨的分別標準,是文化,那麼,中國在對待那些周邊的蠻夷的時候,採用的方式就是羈縻,這個羈縻有的時候是和親,有的時候是給銀子,有的時候是朝貢制度。蠻夷軍事上占優的時候,更是如此,如漢代前期的和親政策。但當中國本身有軍事優勢的時候,有時也會採取羈縻政策,如唐代的和親政策,明清時代的朝貢制度,都是如此。可見,羈縻政策可以用來對付強敵,也可以用來對付難纏的小國。
中國現代,用羈縻政策對付的強國,就是美國,而對付同樣級別的國家,如日本,也是如此, 對付小國,如菲律賓,越南等,也如此。給人的感覺是,中國現在的對外戰略比較單一,就是,羈縻羈縻再羈縻,別無他法。
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也是羈縻政策的一個方面,因為朝貢制度本身,是面子十足,但輸了里子,因為所謂朝貢,是對方來一,中國要還十的,經濟上是吃虧的。那為什麼中國要採用這樣的虧本的政策呢?那就是中國算的是大帳,而不是小賬。中國算的是政治賬,也包括軍事賬,最後也有經濟賬,因為政治上正確,軍事上有利,最後在經濟上也不會虧哪裡去,因為打仗也是要花錢的,如果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豈不是上之上策嗎?只是,錢還是要損失一些的。
但是,中國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老是用這種手段的話,而不能有所翻新的話,容易被人識破,最後是輸了銀子,政治和軍事上也沒有占到好處。其實羈縻政策有兩個方面,前一個就是政治和軍事打壓,然後才是經濟上補償。這兩者,缺一不可,要保持平衡。對台灣,中國這種手段用的不錯,一方面保持政治和軍事上打壓,另一方面,在經濟上繼續給台灣好處。但在對方菲律賓和越南,就有些問題,太講經濟上給好處了,而沒有強調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打壓,給人的感覺是不太平衡,軟硬不平衡。換一種說法就是,羈縻政策,如果運用的主動,那麼就可以拴住對手,使其動彈不得,如同被困住的鹿一樣;而如果運用的被動,就會變成綏靖和縱容,而不是羈縻的本意了,因為羈縻的本意是戰勝對手,只不過手段不同,是講比較柔性的辦法而已。
中國人一向重視國內的事情,對外部的事情不是太感興趣,有直接的關係了,才管一些,而且其管法也傾向於柔性,而不是征服。這也是中國歷來比較保守,沒有侵略性的原因,反過來也說明中國人在歷史上為什麼對羈縻政策那樣青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