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宰相賣國與康熙的平反
這幾天在看那部電視劇《精忠岳飛》,因此不能不涉及到那個在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奸臣秦檜。如今,仍然有很多人在為秦檜和汪精衛翻案,還曾經發生過秦檜故鄉的一個博物館為秦檜樹立坐像的故事。在歷史上,秦檜的雕像一直都是跪着的,不論石頭的還是鐵的,山人自己在杭州西湖邊的岳王廟裡,看到過秦檜夫婦的鐵製跪像。不過,後來這個秦檜的坐像還是被拆除了。在山人看來,秦檜和汪精衛還真有不同,當然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不過,更有意思的是,歷史上第一個給秦檜平反的人,不是現在的或當代的人,而是那個滿清的康熙爺。
之所以將汪精衛與秦檜扯在一處談,不是我們願意,而是汪精衛本人願意。汪精衛在歷史上,還真的與秦檜有惺惺相惜的時刻,這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記錄,比如下面筆者引用的汪精衛與蔣介石的對話,可以看出汪精衛與秦檜的認同關係。
引自維基百科:
1932年1月29日,汪精衛和蔣介石商討對付一二八事變的時候,汪精衛說:“南宋的秦檜遭到世人唾罵,可是我覺得秦檜也是個好人,在國家危亡關頭,總要找出一個講和的犧牲者,秦檜就是這樣的角色,他自己遭到世人唾罵而使得無辜生命免遭生靈塗炭。秦檜的救國和岳飛的抗敵,只是手段不同而已。”蔣介石聽說後嚴肅地指出:“秦檜是地道的賣國賊,這是婦孺皆知的,怎麼能同岳飛相提並論?!”
可見,在那個時候,汪精衛已經有做秦檜的打算了,或可以說,秦檜的有些做法打動了汪精衛。而且,在汪精衛眼中,秦檜的錯誤或功績不過是講和罷了。可能汪精衛認為,能講和的人更有擔當。這是汪精衛要做秦檜的理由。後來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審判汪精衛的賣國行為,汪精衛的老婆陳璧君還在法庭上為汪精衛辯護,說,汪精衛與蔣介石都是愛國的,不過,兩個人的道路不同而已。那麼,汪精衛的所謂曲線救國論是否成立呢?汪精衛和蔣公是否都是同等的愛國者呢?關於這一點,爭議雖有,但歷史上已經有公論了,猶如蔣公對汪精衛的回答和國民政府對汪精衛的審判那樣。
但是,有意思的是,秦檜是南宋的宰相,宰相賣國就有些不同了,這也是秦檜與汪精衛的不同之處。而且,後代給秦檜平反的人,還是滿清的,所謂後金的康熙皇帝。
就宋金之間長達百年的戰爭而論,宋金之間,曾經有過無數次的議和條款的簽訂,秦檜所參與的議和條約,不過是那個紹興條約,沒有什麼稀奇的地方,因此,如果因為秦檜參與了與金人的議和條款的制定,而認為秦檜是賣國賊,多少有些勉強。因為在那個時代,宋金對峙,宋人處於劣勢和守勢,而金人處於優勢與攻勢。議和是再普通不過了。而且,南宋的確也沒有因為議和而亡,南宋的壽命比金要長,南宋是亡於蒙古人,而不是大金的女真人。
那麼,秦檜的賣國或奸臣的頭銜是如何來的呢?這與岳飛有關,也與秦檜的特殊經歷有關。不過,與汪精衛相比,秦檜獲得賣國賊和姦臣的頭銜,多少有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咱秦檜秦大人,可是大宋的當朝宰相,而汪精衛是日本傀儡政府的頭目。這是有本質的不同的。秦檜秦大宰相,如何會說是賣國賊和金人的奸細呢?堂堂大宋國的兩屆宰相,威震南宋朝廷達19年的宰相,也就是現在的總理,如何會是敵國的奸細和本國的賣國賊呢?要說汪精衛賣國和是漢奸,汪精衛的辯解無論如何都有些勉強,畢竟當過傀儡,而秦檜就不同了,那可是政府的正牌總理呀。
山人認為,秦檜賣國或為大金奸細或臥底的最大理由,有四個:一個是秦檜夫婦如何能成功千里奔襲,從現在的哈爾濱附近回到南方,說不清;另外,就是秦檜當上南宋宰相前和後,一直在努力執行金朝的戰略,如南人歸南,北人歸北;還有,金朝竟然能成功干涉南宋的內政,就是南宋朝廷不能隨便或無理由撤換宰相,反證秦檜有問題;第四,當然是不平等條約的制定和誅殺主戰派和抗金派人物。由於大金的壓力,秦檜得已當南宋宰相19年。如此,秦檜真的很像大金在南宋朝廷的高級臥底了。
至於殺岳飛,秦檜肯定有份,但高宗趙構肯定也是罪魁之一。因為,很顯然,迎取被虜的兩個皇帝回南,對趙構的威脅最大。我們看後代,明代英宗被蒙古人俘,後來被放回來,英宗在秘密準備了幾年後,成功進行了宮廷政變,恢復了自己的帝位,還殺了大臣于謙。高宗趙構對北伐不積極,一定有那樣的擔心在。
秦檜是否有罪,南宋當時的大儒朱熹曾經有過評論:“秦檜之罪所以上通於天,萬死而不足以贖買,正以其始則唱邪謀以誤國,中則挾虜勢以要君,而末流之弊,遺君後親,至於如此之極也。”(《戊午讜議序》)朱熹認為,秦檜最大的罪行是提借外敵嚇唬宋高宗,然後逼迫其通過並執行若干賣國條約;另外就是從禮教上說的,認為其沒有真的想迎回自己的父母兄長,有違儒家禮教。
其實,如前所說,在歷史上,為秦檜平反的第一人,不是現在的人,而是大清朝的康熙。康熙平反秦檜,是將宋代與明代相對比的。康熙認為,秦檜的選擇是對的,做法也對,而岳飛們卻是錯誤的。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康熙爺的奇文,欣賞之前要先明白一點,滿清是所謂後金,也是女真人,與宋代的大金是一個種族:
維基百科
清聖祖康熙帝對宋高宗和秦檜“偏安社稷”的政策給予了肯定,而否認了“良將”岳飛、韓世忠、吳玠等抗金名將的做法。[6] 他的《御製文集》第三集卷十九有《宋高宗父母之仇終身不雪論》中說[6]:
金兵破遼之後,兵已滿萬,人強將猛,非宋之所敵,明矣。備責不能臥薪嘗膽,以雪父兄母后之仇,則高宗何辭?若論李綱之忠言不聽,岳飛之丹誠不用,設使諫行言聽,則必勝金兵於朱仙,生還二帝於汴京,朕實不信也。何也? 根本已久不固,人心已久不一,上無慣戰之良將,下無用命之士卒,天下雖有勤王之名,真偽莫測,虛實難分。高宗久在金營,孰強孰弱,自有切見,若使復仇雪恥,再整江山,實不能也,勢使之也。孟子曰:“寡眾弱強不敵也。”
若論講和之非,我太祖高皇帝因祖之仇,戊午起兵,戰必勝,克必取,所向無敵,有往必成。神威聖武,深仁厚澤,猶念中國塗炭,數次議和。明朝引南宋講和之非,始終不悟, 歸罪兵部尚書陳新甲為秦檜,棄市示眾。發天下兵迎戰,如袁崇煥、毛文龍、洪承疇、祖大壽、唐通、吳三桂,前後千餘員,凡出關者,非死即降,靡有孑遺。財賦因之已竭,人心隨而思亂。百萬雄兵,盡沒東海,億兆窮民,罹於邊戍。元氣盡傷於關東,闖賊蜂起於隴西。賊至京師,文武逃散,無一死於難者,豈非當日不主議和者乎?
偏安社稷,猶存一線之脈絡,若為雪恥復仇,同死於國難者,尤不知於明末同乎?異乎?文天祥云:“社稷為重,君為輕,立君以存社稷,存一日則盡臣子一日之責。”實千載忠君之語,君與社稷並而為一也。使高宗匹夫之勇,死而無悔,不顧社稷,以死雪仇,又不知當時議論如何耶?
康熙的觀點與秦檜的觀點,甚至汪精衛的觀點,或所有試圖給其平反的人,有一個相同的出發點或前提,就是,明代不行了,或宋代不行了,或民國不行了,他們都打不過滿清,或打不過大金,或打不過日本。因此,在這個前提之下,抵抗是沒有用的,於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投降或至少是議和,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投降,才能減少不必要的傷亡,抵抗,是不對的,不明智的,是增大傷亡的,是不愛護百姓的,議和,至少也可以苟延殘喘或偏安一隅。他們之間唯一不同的是,康熙是勝利者的一方,而秦檜和汪精衛是失敗者的一方。估計康熙讚賞投降,與日本人讚賞汪精衛是一樣的心情吧。
也因此,主戰和主和或主降的唯一區別是,到底誰看清了形勢。如果是必敗,那主和和主降似乎就是對的。如明末洪承疇吳三桂他們,還有汪精衛他們。如果不是必敗,還可以有所作為,或個人的寧死不屈,保持人格尊嚴和民族氣節,那麼岳飛就是對的,文天祥就是對的,蔣公也是對的。
不過,就歷史來說,勝敗,還真很難立即判斷,常常有翻盤的可能。也因此,寧死不屈,保持人格尊嚴和民族氣節就非常重要了。當然,如果以和為謀略和手段,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最後引述宋史對秦檜的評價:
百度百科:
《宋史》評價
檜兩據相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禍心,倡和誤國,忘仇斁倫。一時忠臣良將,誅鋤略盡。其頑鈍無恥者,率為檜用,爭以誣陷善類為功。其矯誣也,無罪可狀,不過曰謗訕,曰指斥,曰怨望,曰立黨沽名,甚則曰有無君心。凡論人章疏,皆檜自操以授言者,識之者曰:“此老秦筆也。”察事之卒,布滿京城,小涉譏議,即捕治,中以深文。又陰結內侍及醫師王繼先,伺上動靜。郡國事惟申省,無一至上前者。檜死,帝方與人言之。
檜立久任之說,士淹滯失職,有十年不解者。附己者立與擢用。自其獨相,至死之日,易執政二十八人,皆世無一譽。柔佞易制者,如孫近、韓肖胄、樓照、王次翁、范同、万俟禼、程克俊、李文會、楊願、李若谷、何若、段拂、汪勃、詹大方、余堯弼、巫汲、章夏、宋朴、史才、魏師遜、施鉅、鄭仲熊之徒,率拔之冗散,遽躋政地。既共政,則拱默而已。又多自言官聽檜彈擊,輒以政府報之,由中丞、諫議而升者凡十有二人,然甫入即出,或一閱月,或半年即罷去。惟王次翁閱四年,以金人敗盟之初持不易相之論,檜德之深也。開門受賂,富敵於國,外國珍寶,死猶及門。人謂熺自檜秉政無日不鍛酒具,治書畫,特其細爾。
檜陰險如崖阱,深阻竟叵測。同列論事上前,未嘗力辨,但以一二語傾擠之。李光嘗與檜爭論,言頗侵檜,檜不答。及光言畢,檜徐曰:“李光無人臣禮。”帝始怒之。凡陷忠良,率用此術。晚年殘忍尤甚,數興大獄,而又喜諛佞,不避形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