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后重返西安
1966年12月文革大串联中,我到过西安。那年,我12岁。因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远出家门,又是文革中,那次大串联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去过西安了。出国以后每次回国,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再回到12岁大串联时去过的西安看看。2009年10月,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43年后我55岁时又来到了西安。飞机在咸阳机场降落,天上下着小雨,小舅小舅妈来接。小舅和我年龄相仿,小时候常在一起玩,就像很好的朋友。 去西安之前,在昆明读到了一本关于家乡历史的书。书中根据两块家乡的石碑的记载(一块是清朝雍正年间立的,另一块是清朝光绪年间立的),追溯出父亲云南老家那个村子那个姓氏的历史直到600 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石碑里说,父亲的祖先最早是来自陕西固原一个叫李旺堡的地方。那个地方在明朝初年是沐英(朱元璋的养子)的封地。因为朱元璋派沐英平定元朝统治云南的小梁王,父亲的祖先就随沐英征战云南。平定小梁王后以后,就屯兵到贵州的威宁。到了雍正王朝,因为改土归流导致滇东北的彝族叛乱,为了平定彝族叛乱,父亲的祖先又跟随一个叫哈元生的将军从贵州威宁到了滇东北。平定彝族叛乱后,就留在了滇东北地区。所以从父亲这边的祖先来讲,最早的根是在陕西。当然现在固原那个地方是属于宁夏了,但是在明朝清朝时候,固原都是陕西的一部分。而且在地理上地方文化上其实是一个地方。有了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加上12岁时曾经到过此地,对陕西对西安就有了种莫名的亲切感。坐在车上,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呼吸着车窗外飘进来的空气,想着600年前祖先们从这里出发南征,好像真的感觉到了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和中国的其它城市一样,西安的城市面貌和43年前相比变化是巨大的。街道宽了,高楼多了,城市化现代化的 气息浓重。有些地方感觉是像北京。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相比有个特点,就是北方的城市街道都很方正,总是很笔直的对准东西南北。西安因为是著名的古都古城,这个特点就更明显了。而南方的街道则不会那么笔直,就我呆过或去过的南方城市如成都,昆明,贵阳,重庆来说,都会有些街道是斜的。因为这种差别,在北方城市和在南方城市给人指路的讲法都不一样。比如在北京,你去问路,你总是被告诉朝东直行,然后向南拐弯之类的话。而在成都,给人指路从不提东西南北方向,只是讲朝前朝后向左向右。当然,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很多城市包括南方的城市的面貌,南方的城市也丧失了它的特点,变得和北方城市一样很方正了。 到西安的第一顿饭是羊肉泡馍。和以前不同,馍不用手去撕碎,而是是已经用机器很均匀得掰好了的,直接倒羊肉汤里就可以吃。这到是让吃的步骤过程简化了很多,但从另一方面看,好像有些很重要的东西也被省略掉了。第二天早上,小舅带我去喝我最向往的胡辣汤,可是去晚了,胡辣汤属于早餐,过了一定时间就没有了。我是直到第三天早上才喝上胡辣汤的。可是感觉味道不像12岁时喝过得那种美味了,感觉味道太重太咸,我都怀疑我当年12岁时喝的究竟是不是胡辣汤。当然还有其它两种可能:我的口味变了或者胡辣汤的味道变了。一般的说法是南方人爱吃辣椒北方人不爱吃。这种说法其实不对。南方的江浙,。福建广东是不爱吃辣椒的,而北方只是东北华北不吃辣椒。西北人如陕西甘肃吃辣椒一点也不比四川差。这次在西安也见识了这点。辣味在西安的饮食中是很普遍。 在西安那几天正好赶上下雨,就没有出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和分别二十多年的小舅聊天叙旧,然后是到体育馆打乒乓球 (我们从10岁时就一起打乒乓球,常常打得难解难分)。 有博友在博文中提到,西安的计程车拒载现象很普遍,这点我很有同感。昆明,北京,上海在这点上要比西安好很多。好几次我和小舅外出搭计程车去体育馆打球(小舅家小舅不会开车只有小舅妈开车),被拒载很多次后才可以找到愿意载人的车,也不知道原因何在。 要走哪天早上突然想起要去看看兵马俑,小舅和小舅妈就开车带我去了兵马俑。看兵马俑的门票是90元一张。小舅大有个同事的太太就在兵马俑馆里工作,小舅打了个电话去,我们不用买门票用走后门的方式就可以进去看。最特别的是,一般的游客要先开车到正门前的停车场停车,然后买了票后进入正门步行一段后,才来到兵马俑馆参观。而我们走的是专门供内部员工使用的侧门,车直接从侧门进入,一直开到兵马俑馆的门口,有些地方我们的车就是在人行道上走,或者直接在广场上开过,和步行的游客同行,给我的感觉很怪。据小舅说,兵马俑馆游客很多,很赚钱,以前在这里工作的员工收入很高。以后政策调整,收入就有了限制。展览馆领导为了让员工满意,就规定每个员工每年可以免费让自己的亲朋好友若干人来免费参观,算是一种福利。我们就是用的这种给内部员的工福利性质的免费票进来的。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事,算是中国特色,真让我见识了,感觉好像是享受了一次特权。 兵马俑参观回来,小舅他们就直接送我上了咸阳机场,我就结束了我43年后三天的重返西安之旅。 兵马俑照片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