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沉思录(55)
我国《刑法》第48条规定:“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这一规定让人怀疑它是根据行刑人员的感觉制订的:一刀杀死两个人,岂不是只有恶魔才能做的事?世上还有比这更严重的暴行? 张三犯了罪,按照刑法最多可判五年有期徒刑,但张三犯罪后硬是逍遥法外了五年,这五年一过,法律就不再追究张三——这是法律上的“追诉时效”问题。 追诉时效的意义,一般认为在于“司法机关集中精力,打击现行犯罪,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这似乎是司法机关顾全大局,从而对张三网开一面。 实际上,张三在这五年里,过的又是什么样的日子?是晚上睡觉时眼睛不敢完全闭上,是怀疑一切的不得安宁。 这和经受五年徒刑没有什么区别。 《刑法》对于“入户抢劫”,要“从重处罚”。 这是出于对家的维护和尊重。 小孩子们玩追逐的游戏,被追逐的孩子只要喊一声“到家了”,追逐的孩子就得停止追逐,认输。 孩子们的游戏规则,体现出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理想。 家,象征着安全,象征着由法律保障的安全。 入户抢劫,意味着在正式动手抢劫之前,已经无视了家,践踏了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法律本身的家。 法律面对着入户抢劫者时,怀着双倍的愤怒。 《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如果没有这条规定,将会是什么样的状况? 酒比黄金更贵。 每个人身挂了两个酒葫芦上街。 看到有人在大口大口地喝酒,我们拔腿就跑。 “如果出于愚昧的迷信思想采用诅咒等方法杀人的,则不能认为是犯罪。因为这种方式根本不可能产生任何危害社会的后果”,这是我国《刑法》上的条文。 诅咒的人既能有采用诅咒时的快感,又不至于“产生任何危害社会的后果”——还有比诅咒更好的东西? 我们把诅咒给诅咒成“出于愚昧的迷信思想”。 用诅咒来杀人、用刀子来杀人,到底何者更愚昧? 对于社会来说,人们的适度愚昧又有什么坏处? “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不满十八岁的人犯罪,往往被从轻发落,而法律总是要追求总体公平。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孩子去干坏事,总比教唆一个有独立判断能力的成年人容易。教唆犯必须为自己当初的便宜付出代价。 这条法律体现了法律的公平精神。 二十年是有期徒刑的极限。这是我国的情况。 一个罪犯要是能度过失去自由的二十年光阴,他就不应该再被认为是罪犯,相反,他让人肃然起敬。 “经查实犯罪分子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均属自动投案”。被确认为自动投案,对于犯罪分子总是有好处的,我国《刑法》第67条就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这意味着,一旦犯罪分子下决心——也只须下决心——去自首,他多多少少总可以从法律那里得到回报。 为什么这样?是因为公安机关由此省一些侦破之劳苦? 一个人犯了罪,首先支配他全部身心的,是逃避的本能,侥幸的诱惑。 下决心去自首,首先必须克服逃避的本能,拒绝侥幸的诱惑。 下决心自首的过程,也是经受内心痛苦、亦即是自我惩罚的过程——这种自我惩罚,难道不应该被算到应受惩罚的总量中去? 法律不让人白得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