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解《西游记》(1)
《西游记》第二回写孙悟空与混世魔王战斗,“悟空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叫一声‘变’!即变作三二百个小猴”,在这些小猴的帮助下,孙悟空“杀进洞中,将那大小妖精,尽皆剿灭”。让读者感觉神奇的是,战斗结束后,孙悟空“却把毫毛一抖,收上身来,又见那收不上身者,却是那混世魔王在水帘洞擒去的小猴,约有三五十个”。 孙悟空有神通,神通让人羡慕,但神通之价值,与其说在于它能带来胜利,不如说在于它来之不易:科学家把女人生孩子时的痛苦量化了——相当于一次拔下二十根头发,孙悟空的毫毛大概是一根可以变成一只小猴,所以,孙悟空一次拔下毫毛达三二百根之多,孙悟空必须忍受的痛苦有多大,可想而知;其次,毫毛变猴子是神通,但这样的神通更是以非凡为基础的——孙悟空能够显然是在短时间之内把毫毛“嚼碎”,这本身已经接近于神通了。 战斗结束后,有两种猴子:孙悟空的毫毛变成的猴子、混世魔王从水帘洞擒去的猴子。怎样分辨这两种猴子?快捷而可靠的方法,是孙悟空再次使用神通,把由毫毛变成的猴子重新变成毫毛,收回自己的身上。总之,神通是可贵的。 这一想象性的细节让人感觉神奇——拔下毫毛是平淡无奇的,但把拔下的毫毛再收回身上,就不是我们根据常识能够理解的;这一想象性的细节却又显得合情合理——如果孙悟空只能拔下毫毛变出小猴,而不能把这些毫毛回收,这就算不上神通了,相反,孙悟空身上的毫毛早晚会被拔得精光。 让人感觉神奇又似乎合情合理的想象,正是一切艺术杰作的实质。 第三回写孙悟空到龙宫向龙王“告求”兵器,“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余长。他尽力两手挝过道:‘忒长忒粗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颠了一颠道:‘再细些更好。’那宝贝真个又细了几分。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镌着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 当孙悟空冲着铁柱子说“忒长忒粗些,再短细些方可用”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自言自语。“自言自语”有时候能够带来奇迹。孙悟空的自言自语带来的奇迹包括两个方面——孙悟空本人得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兵器金箍棒,而金箍棒也实现了自己让主人随心所欲的潜能。这段神奇文字的灵魂,是人性家族里的“喜爱自言自语”。 第四回写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封为“弼马温”,负责喂养一千匹“天马”。 天上那些神仙个个都会腾云驾雾,喂养这些天马的目的是什么?或许,这段文字的作者喜爱马,以至于潜意识里认为天国世界里也应该有马,否则,天国世界也就不是什么完美的地方了。 第四回写孙悟空到御马监赴任后,“昼夜不睡,滋养马匹,那些天马见了他,泯耳攒蹄,到养得肉满膘肥”。只是半个月之后,在下属为他备办的接风宴上,孙悟空得知自己的官职弼马温小得“不入流品”,结果是:“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忽喇的一声,把公案推倒”,“打出天门去了”。 孙悟空原本有天生般的敬业精神,也能由此得到职业上的成就感,但官阶意识一旦苏醒,孙悟空的敬业精神就荡然无存了,职业上的成就感不再能让人满足了。 官本位摧毁了中国文化里的敬业精神,中国文化那里自然不会有“职业神圣”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