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沉思录(71)
中国象棋里的兵(卒),战斗力相对来说是最小的。战斗力最小的不就是最没有价值的,而是有可能完全相反。这取决于你怎样使用它。用兵(卒)来做诱饵,乃是最有效的诱饵,用战斗力强大的车、马、炮做诱饵,总是会引起对手的高度警惕。 强将手下无弱兵,这是中国格言。现在,我做出这样的理解:强将之所以强,是因为他能把弱兵巧妙地加以使用,被巧妙地加以使用的弱兵就不再是弱兵。 中国象棋对弈,一方对对方的将帅构成了威胁,就必须说一声:“将军”,意思是:你方统帅正在危险中,不采取有效措施就要完蛋了。 这似乎折射出了某种古老的军事伦理。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有类似的战争伦理:任何一方都不得暗杀对方的统帅。 这样的战争伦理,已是美好的传说,今天盛行的,是所谓“斩首行动”。 甲方的将帅被乙方按规则擒杀,则甲方输掉这盘棋。这是中国象棋的基本规定。象棋搏杀的最高目的是擒杀对方将帅,这本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玩象棋的庸才却只对消灭对方的兵力感兴趣,这是对目标的偏离。两个庸才对垒,总是不能扣人心弦。丢卒保车、丢车保帅,象棋方面的这些术语都是消极意味的,真正扣人心弦的是弃子攻杀——攻杀的对象是对方的将帅。为了目的而付出的代价越是惨重,则比赛的观赏价值越高。 庸才千方百计地保存自己的实力,高手高瞻远瞩地去牺牲自己的实力。 中国象棋开局时的布局,有丰富的意味。战斗力最弱小的兵卒处在第一线,紧跟兵卒之后的是两门炮。两个卫士紧贴着统帅,卫士的外层是既能抵挡又能出击的两只大象。车和马是既能守卫又能远程进攻的两种力量,因为车的力量比马更为强大,所以,车离统帅更远,目的是更有效地保卫统帅。 象棋比赛的根本精神,消极地说,是保卫自己的统帅;积极地说,是擒杀对方的统帅。 中国象棋暗含了反对“有仗就打、能攻就攻”的原则。马和炮,二者的战斗力差不多,一开局,你就可以用自己的炮消灭对方的马,对方则可以用自己的车吃掉你这门炮,而且趁机出了车,从而能更早地发挥车巨大的战斗力。总之,一开局就用炮打马,这就是有仗就打、能攻就攻击,被认为是幼稚的做法,因为一时的痛快马上给你的全局造成一些被动。军事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充分发展了起来。我以为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发明了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高手,与其说是善于取胜的人,不如说是善于主动牺牲的人。更激动人心的不是消灭对方的子力,而是主动牺牲自己的子力。最伟大的胜利不是把对方的子力给吃光,而是在对方子力基本上完整无缺的情况下擒杀对方的将帅。 我从中国象棋对弈中发现了一条原理,称之为“中国象棋彭氏定理”:进入残局,你剩下的兵(卒)的多少决定结局——一个兵是赢,两个兵是和,三个兵是输。这与常人的想法相反。 兵(卒)越多,你越是分心,你进军的速度就越是慢。只有一个兵(卒)的时候,你才能目标明确、一心一意。或许,真正的强大,就是目标明确和一心一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