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沉思录(72)
中国的大型庆典,搞的是人海战术,庆典中的个人只有在出差错的时候,也就是没有与集体协调一致的时候,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 在中国文化那里,个体的突出意味着群体的损失。
造物主不想让人类社会风平浪静,就给了每个男人两个睾丸,否则,就会只给一个。像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人,或许有三个睾丸。
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过两次美学热——这是世界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现象。不过,美学本身没有从中受益。 中国文化喜爱的不是真理,而是热闹、一窝蜂。 下象棋是常人的说法,意思是:拈起象棋子,再把它放到另一个地方。对于象棋高手来说,下象棋的实质是:想出方案、实施方案、随时修改方案。 进攻是象棋的灵魂,有的人善于防守,但没有猛烈的进攻,就不会有精彩的防守。 中国象棋以擒杀敌方将帅为胜利。将帅本身几乎没有战斗力,却占据了中心位置,更是需要全力保护的对象,所谓丢车保帅是也。这折射了中国古人对于现实的清醒认识。中国象棋唯一让人难以理解的规定是:这样的将帅一旦被擒杀,为什么就算我们输了棋?丧失了这样的将帅,我们有什么真的损失? 中国象棋的发明者没有把皇帝拉进棋盘,否则,中国象棋会是被禁止的游戏。 象棋与围棋,在精神气质上相去十万八千里。 围棋追求的是抢占地盘,象棋手则像是游牧民族,更像是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勇士。一个高水平的象棋手,既不抢占地盘,也不追求吃光对手的兵力,而只想搞一搞斩首行动——他不惜一切代价、想出一切计谋,去擒杀敌方的将帅。 围棋是古代的侵略战争,象棋则是今天的高科技战争。围棋是人海战争,象棋则是人数有限的、多兵种合作的立体战争。 喜怒不形于色,这难以做到。喜悦比愤怒更难以控制。 观棋不语真君子,更难的,不是观棋不语,而是赢棋不语。 赢了棋的人,总要在语言上再赢一回。一个人赢的越多,话就越多,硬是闭嘴三分钟,就会有笑声迸发,如离弦之箭。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百折不挠,是输得起的典范。我至今不知道,称得上赢得起的人是谁。 轻浮是一种病,是胜利过敏症。 我的身体欠佳,下棋下到第四盘,就注意力不集中,棋友老杨就开始得便宜。不曾想,老杨说:谁的水平也不见得比别人高,谁发挥得好谁就赢。 我说:不是谁发挥得好谁就赢,而是谁注意力不集中谁就输。 身体不健康的人更容易知道真相。 李白平生的理想,是“急流勇退”——一旦建立了伟大功勋,就隐居起来。 街头象棋对弈,有的人走出了妙招,或者自以为走出了妙招,赶在他开始用嘴自吹自擂之前,他的两只手却已经兴奋了起来——每一只手插进另一只手的袖子里去。这两只手认为是自己立功了,于是以轰轰烈烈的方式隐藏起来。 一个人有丰富的知识,说汉语的人就说这个人有学问。学指的是学习书本,问指的是向别人请教。学和问原本都是获得知识的途径,汉语词语学问却成了知识本身。思考才是一切知识的唯一源泉。 中国人对自己的族谱有特殊的兴趣,此兴趣指向的是自己家族的源头,但中国人对知识的源头不闻不问。
造物主的宠儿似乎是女人,不是男人。 女人更容易获得快乐,对现实世界更容易认同,理所当然似的让自己去适应现实世界。 张三:人类的寿命太短,要是能活一千年,就能发现不少真理。 李四:不然。看一看科学史就知道,科学上那些重大的发现,基本上都是人们在五十岁之前完成的。 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过了五十岁,孔子也没有认识上的重大进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