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11) 诗与人的因果欲 诗的艺术价值,相当的一部分源于它对人的“因果欲”的满足。对因果关系的喜爱(因果欲),是人的一种本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杜牧的诗《清明》。“欲断魂”的意思是极度痛苦。这四句诗读起来让我们觉得是一气呵成。诗中的那个人为什么极度痛苦?是因为他行走在“雨纷纷”的“清明时节”的“路上”。这个人为什么向一个“牧童”去“借问酒家何处有”?是因为这个人想要进入一处酒家。这个人为什么想要进入一处酒家?是因为这个人需要进入一个既能让他避雨又能让他获得热量的地方——现在正下着雨,需要避雨自然不在话下,“清明时节”固然不是寒冷的季节,但这时候如果是“雨纷纷”,那还是有些凉意的,因此需要补充热量,而酒可以让饮者身体发热,总之,一处酒家能够同时满足这个行人对避雨和补充热量的双重需要。末尾两句诗相互间的因果关系不是隐隐约约的,而是明显的——牧童之所以“遥指杏花村”,是因为有人向他“借问酒家何处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穷千里目”的意思是远眺。四句诗读起来让我们觉得也是一气呵成。现在,首先来看前三句的关系: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到“欲穷千里目”,其间隐隐约约地有这样的因果关系——我们之所以“欲穷千里目”,是因为我们想要看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景象,具体言之,是因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包含的都是一些巨大的事物,乃是我们只有远眺才能感知到的景象。再来看“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的关系,我们之所以想要“更上一层楼”,是因为我们“欲穷千里目”,“穷千里目”是结果,“更上一层楼”是其原因,我们处身在低洼处,自然不能远眺。 艺术品给人的“一气呵成”的感觉,乃是一种良好的感觉。“一气呵成”的实质,是隐含在各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可以说,如果诗中没有任何隐隐约约的因果关系,我们就不会有阅读上的“一气呵成”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