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生命不幸感 先秦诸子中,最有生命不幸感的或许是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老子》书中的名言。这里的“天地”相当于《老子》书中的“道”和“天之道”等术语;“刍狗”是用草精心扎成的狗,供祭祀时使用,祭祀一结束即弃之一旁。 我国历代解经者几乎没有例外地把“不仁”理解为“无所偏爱”。陈荣捷先生有这样的解说:“‘不仁’一词大有争议,它或许可能被视为老子反对儒家仁义思想的一种强烈展示。但事实上此处所描述的道家观念是肯定面的,而非否定面的,它意指天地不偏不党,公正无私,毫无人为蓄意的仁爱之意,几乎所有的注者都能理解,……像Blakney等将之译为unkind的方式,可以说全然误解了道家的哲学。”(转引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实际上,经文中的“不仁”指的就是“没有仁慈之心”,因为这个“不仁”包含了具体内容:“以万物为刍狗”——为了一个更高的目的才去创造个体生命,最终就是过河拆桥。老子之所以说出“天地不仁”这句话,是因为老子想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万物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归根结底有如刍狗一样?换言之,老子对于所有个体生命的工具性或者悲剧性有所洞察,并最终作出解释——它们是“天地不仁”的结果。 “天地”创造出万物,首先让万物经受生存的艰辛。作为万兽之王的狮子,也远远不能随心所欲地获得食物。在日益富足的人类社会,食物的确容易获得,但我们不能为了口腹之乐而放开肚皮去吃,否则,大自然就会让我们长出一身肥肉,行动不便而且难看,更让我们面临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威胁,总之,大自然不允许人类有定额之外的任何快乐,哪怕多一点点也不行,否则就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 大自然在不该管的地方表现出了刻薄与凶狠,在该管一管的地方却又无动于衷:不让我们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变得充实、不让我们在胡说八道的时候知趣地闭口、不让我们在有生之年停止对自己所犯过错的谴责…… 我们仿佛是在大自然的帮助之下快速养成各种毒瘾,而想要戒除毒瘾,我们归根结底只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大自然对于我们戒毒时的痛苦无动于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