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彭運生的博客  
文化、哲學、詩學、文學  
我的名片
彭運生
註冊日期: 2016-12-24
訪問總量: 1,878,269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最新發布
· 古詩解(2)
· 古詩解(1)
· 李白詩解(7)
· 李白詩解(6)
· 李白詩解(5)
· 李白詩解(4)
· 李白詩解(3)
友好鏈接
分類目錄
【哲學-60】
【哲學-59】
· 古詩解(2)
· 古詩解(1)
· 李白詩解(7)
· 李白詩解(6)
· 李白詩解(5)
· 李白詩解(4)
· 李白詩解(3)
· 李白詩解(2)
· 李白詩解(1)
· 《紅樓夢》解(4)
【哲學-58】
· 《紅樓夢》解(3)
· 《紅樓夢》解(2)
· 《紅樓夢》解(1)
· 孔子名言解(4)
· 孔子名言解(3)
· 孔子名言解(2)
· 孔子名言解(1)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2)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1)
· 老子名言解(10)
【哲學-57】
· 老子名言解(9)
· 老子名言解(8)
· 老子名言解(7)
· 老子名言解(6)
· 老子名言解(5)
· 老子名言解(4)
· 老子名言解(3)
· 老子名言解(2)
· 老子名言解(1)
· 孔子名言解(29)
【哲學-56】
· 孔子名言解(28)
· 孔子名言解(27)
· 孔子名言解(26)
· 孔子名言解(25)
· 孔子名言解(24)
· 孔子名言解(23)
· 孔子名言解(22)
· 孔子名言解(21)
· 孔子名言解(20)
· 孔子名言解(19)
【哲學-55】
· 孔子名言解(18)
· 孔子名言解(17)
· 孔子名言解(16)
· 孔子名言解(15)
· 孔子名言解(14)
· 孔子名言解(13)
· 孔子名言解(12)
· 孔子名言解(11)
· 看孔子名言解(10)
· 孔子名言解(9)
【哲學-54】
· 孔子名言解(8)
· 孔子名言解(7)
· 孔子名言解(6)
· 孔子名言解(5)
· 孔子名言解(4)
· 孔子名言解(3)
· 孔子名言解(2)
· 孔子名言解(1)
· 唐詩解(12)
· 唐詩解(11)
【哲學-53】
· 唐詩解(10)
· 唐詩解(9)
· 唐詩解(8)
· 唐詩解(7)
· 唐詩解(6)
· 唐詩解(5)
· 唐詩解(4)
· 唐詩解(3)
· 唐詩解(2)
· 唐詩解(1)
【哲學-52】
· 孔子名言解(21)
· 孔子名言解(20)
· 孔子名言解(19)
· 孔子名言解(18)
· 孔子名言解(17)
· 孔子名言解(16)
· 孔子名言解(15)
· 孔子名言解(14)
· 孔子名言解(13)
· 孔子名言解(12)
【哲學-51】
· 孔子名言解(11)
· 孔子名言解(10)
· 孔子名言解(9)
· 孔子名言解(8)
· 孔子名言解(7)
· 孔子名言解(6)
· 孔子名言解(5)
· 孔子名言解(4)
· 孔子名言解(3)
· 孔子名言解(2)
【哲學-50】
· 孔子名言解(1)
· 唐詩解(50)
· 唐詩解(49)
· 唐詩解(48)
· 唐詩解(47)
· 唐詩解(46)
· 唐詩別解(45)
· 唐詩別解(44)
· 唐詩別解(43)
· 唐詩別解(42)
【哲學-49】
· 唐詩別解(38)
· 唐詩別解(37)
· 唐詩別解(36)
· 唐詩別解(35)
· 唐詩別解(34)
· 唐詩別解(33)
· 唐詩別解(32)
· 唐詩別解(31)
· 唐詩別解(30)
· 唐詩別解(29)
【哲學-48】
· 唐詩別解(28)
· 唐詩別解(27)
· 唐詩別解(26)
· 唐詩別解(25)
· 唐詩別解(24)
· 唐詩別解(23)
· 唐詩別解(22)
· 唐詩別解(21)
· 唐詩別解(20)
· 唐詩別解(19)
【哲學-47】
· 唐詩別解(18)
· 唐詩別解(17)
· 唐詩別解(16)
· 唐詩別解(15)
· 唐詩別解(14)
· 唐詩別解(13)
· 唐詩別解(12)
· 唐詩別解(11)
· 唐詩別解(10)
· 唐詩別解(9)
【哲學-46】
· 唐詩別解(8)
· 唐詩別解(7)
· 唐詩別解(6)
· 唐詩別解(5)
· 唐詩別解(4)
· 唐詩別解(3)
· 唐詩別解(2)
· 唐詩別解(2)
· 唐詩別解(1)
· 唐詩解(15)
【哲學-45】
· 唐詩解(14)
· 唐詩解(13)
· 唐詩解(12)
· 唐詩解(11)
· 唐詩解(10)
· 唐詩解(9)
· 唐詩解(8)
· 唐詩解(7)
· 唐詩解(6)
· 唐詩解(5)
【哲學-44】
· 唐詩解(4)
· 唐詩解(3)
· 唐詩解(2)
· 唐詩解(1)
· 孔子名言解(1)
· 宋詩解(15)
· 宋詩解(14)
· 宋詩解(13)
· 宋詩解(12)
· 宋詩解(11)
【哲學-43】
· 宋詩解(10)
· 宋詩解(9)
· 宋詩解(8)
· 宋詩解(7)
· 宋詩解(6)
· 宋詩解(5)
· 宋詩解(4)
· 宋詩解(3)
· 宋詩解(2)
· ​宋詩解(1)
【哲學-42】
· 孔子名言解(15)
· 孔子名言解(14)
· 孔子名言解(13)
· 孔子名言解(12)
· 孔子名言解(11)
· 孔子名言解(10)
· 孔子名言解(9)
· 孔子名言解(8)
· 孔子名言解(7)
· 孔子名言解(6)
【哲學-41】
· 孔子名言解(5)
· 孔子名言解(4)
· 孔子名言解(3)
· 孔子名言解(2)
· 孔子名言解(1)
· 王維詩解(9)
· 王維詩解(8)
· 王維詩解(7)
· 王維詩解(6)
· 王維詩解(5)
【哲學-40】
· 王維詩解(4)
· 王維詩解(3)
· 王維詩解(2)
· 王維詩解(1)
· 宋詞解(21)
· 宋詞解(20)
· 宋詞解(19)
· 宋詞解(18)
· 宋詞解(17)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7)
【哲學-39】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6)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4)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3)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2)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1)
· 孔子名言解(14)
· 孔子名言解(13)
· 孔子名言解(12)
· 孔子名言解(11)
【哲學-38】
· 孔子名言解(10)
· 孔子名言解(9)
· 孔子名言解(8)
· 孔子名言解(8)
· 孔子名言解(6)
· 孔子名言解(5)
· 孔子名言解(4)
· 孔子名言解(3)
· 孔子名言解(2)
· 孔子名言解(1)
【哲學-37】
· 宋詞解(16)
· 宋詞解(15)
· 宋詞解(14)
· 宋詞解(13)
· 宋詞解(12)
· 唐詩解(修訂27)
· 唐詩解(修訂26)
· 唐詩解(修訂25)
· 唐詩解(修訂19)
· 美學隨筆(1)
【詩學-24】
· 唐詩解(修訂24)
· 唐詩解(修訂23)
· 唐詩解(修訂22)
· 唐詩解(修訂21)
· 唐詩解(修訂20)
· 唐詩解(修訂18)
· 唐詩解(修訂17)
· 唐詩解(修訂16)
· 唐詩解(修訂15)
· 唐詩解(修訂14)
【詩學-23】
· 唐詩解(修訂13)
· 唐詩解(修訂12)
· 古詩解(修訂2)
· 古詩解(修訂1)
· 唐詩解(修訂11)
· 唐詩解(修訂10)
· 唐詩解(修訂9)
· 唐詩解(修訂8)
· 唐詩解(修訂7)
· 唐詩解(修訂6)
【詩學-22】
· 唐詩解(修訂5)
· 唐詩解(修訂4)
· 唐詩解(修訂3)
· 唐詩解(修訂2)
· 唐詩解(修訂1)
· 宋詞解(11)
· 宋詞解(10)
· 宋詞解(9)
· 宋詞解(8)
· 宋詞解(7)
【詩學-21】
· 宋詞解(6)
· 宋詞解(5)
· 宋詞解(4)
· 宋詞解(3)
· 宋詞解(2)
· 宋詞解(1)
· 宋詩解(12)
· 宋詩解(11)
· 宋詩解(10)
· 宋詩解(9)
【詩學-20】
· 宋詩解(8)
· 宋詩解(7)
· 宋詩解(6)
· 宋詩解(5)
· 宋詩解(4)
· 宋詩解(3)
· 宋詩解(2)
· 宋詩解(1)
· 古詩解(8)
· 古詩解(7)
【詩學-19】
· 古詩解(6)
· 古詩解(5)
· 古詩解(4)
· 古詩解(3)
· 古詩解(2)
· 古詩解(1)
· 唐詩天天讀(64)
· 唐詩天天讀(63)
· 唐詩天天讀(62)
· 唐詩天天讀(61)
【詩學-18】
· 唐詩天天讀(60)
· 唐詩天天讀(59)
· 唐詩天天讀(58)
· 唐詩天天讀(57)
· 唐詩天天讀(56)
· 唐詩天天讀(55)
· 唐詩天天讀(54)
· 唐詩天天讀(53)
· 唐詩天天讀(52)
· 唐詩天天讀(51)
【詩學-17】
· 唐詩天天讀(50)
· 唐詩天天讀(49)
· 唐詩天天讀(48)
· 唐詩天天讀(47)
· 唐詩天天讀(46)
· 唐詩天天讀(45)
· 唐詩天天讀(44)
· 唐詩天天讀(43)
· 唐詩天天讀(42)
· 唐詩天天讀(41)
【詩學-16】
· 唐詩天天讀(39)
· 唐詩天天讀(38)
· 唐詩天天讀(37)
· 唐詩天天讀(36)
· 唐詩天天讀(35)
· 唐詩天天讀(34)
· 唐詩天天讀(33)
· 唐詩天天讀(32)
· 唐詩天天讀(31)
· 唐詩天天讀(30)
【詩學-15】
· 唐詩天天讀(29)
· 唐詩天天讀(28)
· 唐詩天天讀(27)
· 唐詩天天讀(26)
· 唐詩天天讀(25)
· 唐詩天天讀(24)
· 唐詩天天讀(23)
· 唐詩天天讀(22)
· 唐詩天天讀(21)
· 唐詩天天讀(20)
【詩學-14】
· 唐詩天天讀(19)
· 唐詩天天讀(18)
· 唐詩天天讀(17)
· 唐詩天天讀(16)
· 唐詩天天讀(15)
· 唐詩天天讀(14)
· 唐詩天天讀(13)
· 唐詩天天讀(12)
· 唐詩天天讀(11)
· 唐詩天天讀(10)
【詩學-13】
· 唐詩天天讀(9)
· 唐詩天天讀(8)
· 唐詩天天讀(7)
· 唐詩天天讀(6)
· 唐詩天天讀(5)
· 唐詩天天讀(4)
· 唐詩天天讀(3)
· 唐詩天天讀(2)
· 唐詩天天讀(1)
· 《紅樓夢》解(17)
【詩學-12】
· 《紅樓夢》解(16)
· 《紅樓夢》解(14)
· 《紅樓夢》解(13)
· 《紅樓夢》解(12)
· 《紅樓夢》解(11)
· 《紅樓夢》解(10)
· 《紅樓夢》解(9)
· 《紅樓夢》解(8)
· 《紅樓夢》解(7)
· 《紅樓夢》解(6)
【哲學-36】
· 《紅樓夢》解(5)
· 《紅樓夢》解(4)
· 《紅樓夢》解(3)
· 《紅樓夢》解(2)
· 《紅樓夢》解(1)
· 彭運生談藝錄(236)
· 彭運生談藝錄(235)
· 彭運生談藝錄(234)
· 彭運生談藝錄(233)
· 彭運生談藝錄(232)
【哲學-35】
· 彭運生談藝錄(231)
· 彭運生談藝錄(230)
· 彭運生談藝錄(229)
· 彭運生談藝錄(228)
· 彭運生談藝錄(227)
· 彭運生談藝錄(226)
· 彭運生談藝錄(225)
· 彭運生談藝錄(224)
· 彭運生談藝錄(223)
· 彭運生談藝錄(222)
【哲學-34】
· 彭運生談藝錄(221)
· 彭運生談藝錄(220)
· 彭運生談藝錄(219)
· 《馬太福音》的文化學解讀(4)
· 《馬太福音》的文化學解讀(3)
· 《馬太福音》的文化學解讀(2)
· 《馬太福音》的文化學解讀(1)
· 《王陽明全集》的文化學解讀(2
· 《王陽明全集》的文化學解讀(1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8)
【哲學-33】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7)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6)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5)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4)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3)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2)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1)
· 老子名言解(8)
· 老子名言解(7)
· 老子名言解(6)
【哲學-32】
· 老子名言解(5)
· 老子名言解(4)
· 老子名言解(3)
· 老子名言解(2)
· 老子名言解(1)
· 孔子名言解(24)
· 孔子名言解(23)
· 孔子名言解(22)
· 孔子名言解(21)
· 孔子名言解(20)
【哲學-31】
· 孔子名言解(19)
· 孔子名言解(18)
· 孔子名言解(17)
· 孔子名言解(17)
· 孔子名言解(16)
· 孔子名言解(15)
· 孔子名言解(14)
· 孔子名言解(13)
· 孔子名言解(12)
· 孔子名言解(11)
【哲學-30】
· 孔子名言解(10)
· 彭運生談藝錄(230)
· 彭運生談藝錄(229)
· 彭運生談藝錄(228)
· 彭運生談藝錄(227)
· 彭運生談藝錄(226)
· 彭運生談藝錄(225)
· 彭運生談藝錄(224)
· 彭運生談藝錄(223)
· 彭運生談藝錄(222)
【哲學-29】
· 彭運生談藝錄(221)
· 彭運生談藝錄(220)
· 彭運生談藝錄(129)
· 孔子名言解(9)
· 孔子名言解(8)
· 孔子名言解(7)
· 孔子名言解(6)
· 孔子名言解(5)
· 孔子名言解(4)
· 孔子名言解(3)
【哲學-28】
· 孔子名言解(2)
· 孔子名言解(1)
· 彭運生談藝錄(218)
· 彭運生談藝錄(217)
· 彭運生談藝錄(216)
· 彭運生談藝錄(215)
· 彭運生談藝錄(214)
· 彭運生談藝錄(213)
· 彭運生談藝錄(212)
· 彭運生談藝錄(211)
【哲學-27】
· 彭運生談藝錄(210)
· 彭運生談藝錄(210)
· 彭運生談藝錄(209)
· 彭運生談藝錄(208)
· 彭運生談藝錄(207)
· 彭運生談藝錄(206)
· 彭運生談藝錄(205)
· 彭運生談藝錄(204)
· 彭運生談藝錄(203)
· 彭運生談藝錄(202)
【哲學-26】
· 彭運生談藝錄(201)
· 彭運生談藝錄(200)
· 彭運生談藝錄(199)
· 彭運生談藝錄(198)
· 彭運生談藝錄(197)
· 彭運生談藝錄(196)
· 彭運生談藝錄(195)
· 彭運生談藝錄(194)
· 彭運生談藝錄(193)
· 彭運生談藝錄(192)
【哲學-25】
· 感悟錄(2)
· 感悟錄(1)
· 彭運生談藝錄(191)
· 彭運生談藝錄(190)
· 彭運生談藝錄(189)
· 彭運生談藝錄(188)
· 彭運生談藝錄(187)
· 彭運生談藝錄(186)
· 彭運生談藝錄(185)
· 彭運生談藝錄(183)
【哲學-24】
· 彭運生談藝錄(184)
· 彭運生談藝錄(182)
· 彭運生談藝錄(181)
· 彭運生談藝錄(180)
· 彭運生談藝錄(179)
· 彭運生談藝錄(178)
· 彭運生談藝錄(177)
· 彭運生談藝錄(176)
· 彭運生談藝錄(175)
· 彭運生談藝錄(174)
【哲學-23】
· 彭運生談藝錄(173)
· 彭運生談藝錄(172)
· 彭運生談藝錄(171)
· 彭運生談藝錄(170)
· 彭運生談藝錄(169)
· 彭運生談藝錄(168)
· 彭運生談藝錄(167)
· 彭運生談藝錄(166)
· 彭運生談藝錄(165)
· 彭運生談藝錄(164)
【哲學-22】
· 彭運生談藝錄(163)
· 彭運生談藝錄(162)
· 彭運生談藝錄(161)
· 彭運生談藝錄(160)
· 彭運生談藝錄(159)
· 彭運生談藝錄(158)
· 彭運生談藝錄(157)
· 彭運生談藝錄(156)
· 彭運生談藝錄(155)
· 彭運生談藝錄(154)
【哲學-21】
· 彭運生談藝錄(153)
· 彭運生談藝錄(152)
· 彭運生談藝錄(151)
· 彭運生談藝錄(150)
· 彭運生談藝錄(149)
· 彭運生談藝錄(148)
· 彭運生談藝錄(147)
· 彭運生談藝錄(146)
· 彭運生談藝錄(145)
· 彭運生談藝錄(144)
【哲學-20】
· 彭運生談藝錄(143)
· 彭運生談藝錄(142)
· 彭運生談藝錄(141)
· 彭運生談藝錄(140)
· 彭運生談藝錄(139)
· 彭運生談藝錄(138)
· 彭運生談藝錄(137)
· 彭運生談藝錄(136)
· 彭運生談藝錄(135)
· 彭運生談藝錄(134)
【哲學-19】
· 彭運生談藝錄(133)
· 彭運生談藝錄(132)
· 彭運生談藝錄(131)
· 彭運生談藝錄(130)
· 彭運生談藝錄(129)
· 彭運生談藝錄(128)
· 彭運生談藝錄(127)
· 彭運生談藝錄(126)
· 彭運生談藝錄(125)
· 彭運生談藝錄(124)
【哲學-18】
· 彭運生談藝錄(123)
· 彭運生談藝錄(122)
· 彭運生談藝錄(121)
· 彭運生談藝錄(120)
· 彭運生談藝錄(119)
· 彭運生談藝錄(118)
· 彭運生談藝錄(117)
· 彭運生談藝錄(116)
· 彭運生談藝錄(115)
· 彭運生談藝錄(114)
【哲學-17】
· 彭運生談藝錄(113)
· 彭運生談藝錄(112)
· 彭運生談藝錄(111)
· 彭運生談藝錄(110)
· 彭運生談藝錄(109)
· 彭運生談藝錄(108)
· 彭運生談藝錄(107)
· 彭運生談藝錄(106)
· 彭運生談藝錄(105)
· 彭運生談藝錄(104)
【哲學-16】
· 彭運生談藝錄(103)
· 彭運生談藝錄(102)
· 彭運生談藝錄(101)
· 彭運生談藝錄(100)
· 彭運生談藝錄(99)
· 彭運生談藝錄(98)
· 彭運生談藝錄(97)
· 彭運生談藝錄(96)
· 彭運生談藝錄(95)
· 彭運生談藝錄(94)
【哲學-15】
· 彭運生談藝錄(93)
· 彭運生談藝錄(92)
· 彭運生談藝錄(91)
· 彭運生談藝錄(90)
· 彭運生談藝錄(89)
· 彭運生談藝錄(88)
· 彭運生談藝錄(87)
· 彭運生談藝錄(86)
· 彭運生談藝錄(85)
· 彭運生談藝錄(84)
【哲學-14】
· 彭運生談藝錄(83)
· 彭運生談藝錄(82)
· 彭運生談藝錄(81)
· 彭運生談藝錄(80)
· 彭運生談藝錄(79)
· 彭運生談藝錄(78)
· 彭運生談藝錄(77)
· 彭運生談藝錄(76)
· 彭運生談藝錄(75)
· 彭運生談藝錄(74)
【哲學-13】
· 彭運生談藝錄(73)
· 彭運生談藝錄(72)
· 彭運生談藝錄(71)
· 彭運生談藝錄(70)
· 彭運生談藝錄(69)
· 彭運生談藝錄(68)
· 彭運生談藝錄(67)
· 彭運生談藝錄(66)
· 彭運生談藝錄(65)
· 彭運生談藝錄(64)
【哲學-12】
· 彭運生談藝錄(63)
· 彭運生談藝錄(62)
· 彭運生談藝錄(61)
· 彭運生談藝錄(60)
· 彭運生談藝錄(59)
· 彭運生談藝錄(58)
· 彭運生談藝錄(57)
· 彭運生談藝錄(56)
· 彭運生談藝錄(55)
· 彭運生談藝錄(54)
【哲學-11】
· 彭運生談藝錄(53)
· 彭運生談藝錄(52)
· 彭運生談藝錄(51)
· 彭運生談藝錄(50)
· 彭運生談藝錄(49)
· 彭運生談藝錄(48)
· 彭運生談藝錄(47)
· 彭運生談藝錄(46)
· 彭運生談藝錄(45)
· 彭運生談藝錄(44)
【哲學-10】
· 彭運生解《五燈會元》(7)
· 彭運生談藝錄(43)
· 彭運生談藝錄(42)
· 彭運生談藝錄(41)
· 彭運生談藝錄(40)
· 彭運生談藝錄(39)
· 彭運生解《五燈會元》(6)
· 彭運生解《五燈會元》(5)
· 彭運生解《五燈會元》(4)
· 彭運生談藝錄(38)
【哲學-9】
· 彭運生談藝錄(37)
· 彭運生解《五燈會元》(3)
· 彭運生解《五燈會元》(2)
· 彭運生解《五燈會元》(1)
· 彭運生談藝錄(36)
· 彭運生談藝錄(35)
· 彭運生談藝錄(34)
· 彭運生談藝錄(33)
· 彭運生解先秦寓言(2)
· 彭運生談藝錄(32)
【哲學-8】
· 彭運生談藝錄(31)
· 彭運生談藝錄(30)
· 彭運生談藝錄(29)
· 彭運生談藝錄(28)
· 彭運生談藝錄(27)
· 彭運生談藝錄(26)
· 彭運生談藝錄(25)
· 彭運生談藝錄(24)
· 彭運生談藝錄(23)
· 彭運生談藝錄(22)
【哲學-7】
· 彭運生談藝錄(21)
· 彭運生談藝錄(20)
· 彭運生談藝錄(19)
· 彭運生談藝錄(18)
· 彭運生談藝錄(17)
· 彭運生談藝錄(16)
· 彭運生談藝錄(15)
· 彭運生談藝錄(14)
· 彭運生談藝錄(13)
· 彭運生談藝錄(12)
【詩學-11】
· 彭運生解先秦寓言(1)
· 彭運生解《莊子》(3)
· 彭運生解《莊子》(1)
· 思考“紅學”
· 彭運生解《紅樓夢》(21)
【哲學-6】
· 彭運生談藝錄(11)
· 彭運生談藝錄(10)
· 彭運生解《莊子》(2)
·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
· 彭運生談藝錄(9)
· 彭運生談藝錄(8)
· 千古絕唱說《春曉》
· 彭運生談藝錄(7)
· 彭運生談藝錄(6)
· 彭運生談藝錄(5)
【詩學-10】
· 彭運生解《紅樓夢》(20)
· 彭運生解《紅樓夢》(19)
· 彭運生解《紅樓夢》(18)
· 彭運生解《紅樓夢》(17)
· 彭運生解《紅樓夢》(16)
· 彭運生解《紅樓夢》(15)
· 彭運生解《紅樓夢》(14)
· 彭運生解《紅樓夢》(13)
· 彭運生解《紅樓夢》(12)
· 彭運生解《紅樓夢》(11)
【文化-9】
· 文化沉思錄(78)
· 文化沉思錄(77)
· 文化沉思錄(76)
· 文化沉思錄(75)
· 文化沉思錄(74)
【詩學-9】
· 彭運生解《紅樓夢》(10)
· 彭運生解《紅樓夢》(9)
· 彭運生解《紅樓夢》(8)
· 彭運生解《紅樓夢》(7)
· 彭運生解《紅樓夢》(6)
· 彭運生解《紅樓夢》(5)
· 彭運生解《紅樓夢》(4)
· 彭運生解《紅樓夢》(3)
· 彭運生解《紅樓夢》(2)
· 彭運生解《紅樓夢》(1)
【詩學-8】
· 彭運生解《西遊記》(11)
· 彭運生解《西遊記》(10)
· 彭運生解《西遊記》(9)
· 彭運生解《西遊記》(8)
· 彭運生解《西遊記》(7)
· 彭運生解《西遊記》(6)
· 迷了路的文學理論
· 彭運生解《西遊記》(5)
· 彭運生解《西遊記》(4)
· 彭運生解《西遊記》(2)
【文化-8】
· 文化沉思錄(73)
· 文化沉思錄(72)
· 文化沉思錄(71)
· 文化沉思錄(70)
· 文化沉思錄(69)
· 文化沉思錄(68)
· 文化沉思錄(67)
· 文化沉思錄(66)
· 彭運生解《西遊記》(3)
· 文化沉思錄(65)
【哲學-5】
· 彭運生談藝錄(4)
· “五絕之最”《登鸛雀樓》
· “舉頭望明月”之後為什麼“低頭
· 彭運生談藝錄(3)
· “路上行人”為什麼“欲斷魂”
· 彭運生談藝錄(2)
· 彭運生談藝錄(1)
· 說“核心”
· 中國人的民族性的特長是什麼?
· 詩與“天人合一”
【文化-7】
· 文化沉思錄(64)
· 文化沉思錄(63)
· 文化沉思錄(62)
· 文化沉思錄(61)
· 文化沉思錄(60)
· 彭運生解古詩(2)
· 文化沉思錄(59)
· 文化沉思錄(58)
· 文化沉思錄(57)
· 文化沉思錄(55)
【詩學-7】
· 彭運生解《西遊記》(1)
· 彭運生解古詩(5)
· 彭運生解古詩(4)
· 彭運生解古詩(3)
· 彭運生解古詩(1)
· 思考“文學史”
· “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
· 彭運生解宋詩(10)
· “秋水共長天一色”好在哪裡?
· 彭運生解宋詩(9)
【哲學-4】
· 左右之爭
· 說“不認錯”
· 說理解
· 華人的聰明
· “先天下之憂而憂”憂的是什麼?
· 莊子的蝴蝶夢
· 舞龍燈與耍獅子
· 莊子的“渾沌”為什麼死了?
· 言外之意的實質
· 文學靈感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文化-6】
· 文化沉思錄(56)
· 文化沉思錄(54)
· 文化沉思錄(53)
· 文化沉思錄(52)
· 文化沉思錄(51)
· 文化沉思錄(50)
· 文化沉思錄(49)
· 文化沉思錄(48)
· 文化沉思錄(47)
· 文化沉思錄(45)
【詩學-6】
· 彭運生解宋詩(8)
· 彭運生解宋詩(7)
· 彭運生解宋詩(6)
· 彭運生解宋詩(5)
· 彭運生解宋詩(4)
· 彭運生解宋詩(3)
· 彭運生解宋詩(2)
· 彭運生解宋詩(1)
· 彭運生解宋詞(16)
· 彭運生解宋詞(14)
【文化-5】
· 文化沉思錄(44)
· 文化沉思錄(43)
· 彭運生解宋詞(15)
· 文化沉思錄(42)
· 文化沉思錄(41)
· 文化沉思錄(40)
· 文化沉思錄(39)
· 文化沉思錄(38)
· 文化沉思錄(37)
· 文化沉思錄(36)
【詩學-5】
· 魯提轄為什麼要收拾鎮關西?
· 彭運生解宋詞(13)
· “文學表揚”與《紅樓夢》研究
· 彭運生解宋詞(12)
· 彭運生解宋詞(11)
· 天才詩的類型
· 彭運生解宋詞(10)
· 彭運生解宋詞(9)
· 彭運生解宋詞(8)
· 彭運生解宋詞(7)
【哲學-3】
· 莊子的魚兒快樂不快樂?
· 音樂的藝術魅力的源泉
· “天籟”是什麼?
· 尾隨科學的哲學
· 思考“氣”
· 詩的個人主義慰藉
· 老子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
· 莊子的“大鵬”
· 老子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
· 老子名言“大巧若拙”
【詩學-4】
· 彭運生解宋詞(6)
· 彭運生解宋詞(5)
· 彭 運生解宋詞(4)
· 彭運生解宋詞(3)
· 彭運生解宋詞(2)
· 文學傑作的表層清晰性
· 彭運生解宋詞(1)
· 彭運生解唐詩(34)
· 山水詩與性
· 彭運生解唐詩(33)
【文化-4】
· 文化沉思錄(35)
· 文化沉思錄(34)
· 文化沉思錄(33)
· 文化沉思錄(32)
· 文化沉思錄(31)
· 文化沉思錄(30)
· 文化沉思錄(29)
· 文化沉思錄(28)
· 文化沉思錄(27)
· 文化沉思錄(26)
【詩學-3】
· 《紅樓夢》的復興
· 彭運生解唐詩(32)
· 彭運生解唐詩(31)
· 彭運生解唐詩(30)
· 彭運生解唐詩(29)
· 彭運生解唐詩(28)
· 彭運生解唐詩(27)
· 《紅樓夢》與悲劇
· 彭運生解唐詩(26)
· 彭運生解唐詩(24)
【文化-3】
· 文化沉思錄(25)
· 文化沉思錄(24)
· 思考“學術刊物”
· 文化沉思錄(23)
· 文化沉思錄(22)
· 推己及人與推人及己
· 文化沉思錄(21)
· 文化沉思錄(20)
· 文化沉思錄(19)
· “武松打虎”藝術吸引力的奧秘
【哲學-2】
· 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 老子名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
· 老子名言“道可道,非常道”
· 最高自然美
· 老子的生命不幸感
· 說注意力
· 說注意力
· 人是天生的本質主義者
· 真理與疑惑
· 悖論的實質是文學
【詩學-2】
· “寶玉吃虧”藝術吸引力的奧秘
· 彭運生解唐詩(25)
· 彭運生解唐詩(23)
· 論“興”
· 彭運生解唐詩(22)
· 彭運生解唐詩(21)
· 彭運生解唐詩(20)
· 彭運生解唐詩(19)
· 彭運生解唐詩(18)
· 彭運生解唐詩(17)
【文化-2】
· 文化沉思錄(18)
· 錢鍾書與文學理論
· 文化沉思錄(17)
· 文化沉思錄(16)
· 惡文化
· 文化沉思錄(15)
· 文化沉思錄(14)
· 文化沉思錄(13)
· 文化沉思錄(12)
· 文化沉思錄(11)
【文學】
· 感悟集(4)
· 感悟集(3)
· 感悟集(2)
· 感悟集(1)
· 寓言集(4)
· 寓言集(3)
· 寓言集(2)
· 寓言集(1)
【詩學】
· 我的文學批評理論
· 悲劇到底是什麼?
· 彭運生解唐詩(15)
· 彭運生解唐詩(14)
· 竇娥既不善良也不弱小
· 彭運生解唐詩(13)
· 人物性格分析與“紅學”
· 彭運生解唐詩(12)
· 彭運生解唐詩(11)
· 彭運生解唐詩(10)
【哲學】
· 彭運生解唐詩(16)
· 美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 蜜蜂與美學
· 欣賞智慧
· 哲學的魅力
· 孔子名言解(4)
· 自然規律與美
· 孔子名言解(3)
· 造物主是哲學唯一核心概念
· 孔子名言解(2)
【文化】
· 文化沉思錄(10)
· 文化沉思錄(9)
· 說緊箍咒
· 文化沉思錄(8)
· 文化沉思錄(7)
· 文化沉思錄(6)
· 說竅門
· 文化沉思錄(5)
· 文化沉思錄(4)
· 中國節日體系
存檔目錄
08/01/2024 - 08/31/2024
07/01/2024 - 07/31/2024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1/01/2024 - 01/31/2024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1/01/2022 - 11/30/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文化沉思錄(26)
   


文化沉思錄(26)


人類對“似甲非甲”之類的東西有先天的喜愛之情。

龍作為中國文化的圖騰,被認為是想象力的產物,但更應該歸因於人們對“似甲非甲”的喜愛之情。龍是什麼?龍是似蛇非蛇、似馬非馬,似魚非魚……

巫師為了驅邪而畫出一些符咒,符咒乃是似字非字的東西。似字非字的符咒被認為具有超常的力量。

醫生寫的病歷和處方,通常都是極端地潦草,其實也是一些似字非字的東西。據說,古時候,醫生和巫師是合二為一的。

書法上的狂草,是顯而易見的似字非字。

巫術(宗教)上的咒語,是一些似語言非語言的東西,“揭諦,揭諦,般羅揭諦,般羅僧揭諦,菩提莎婆呵”,這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咒語,語義上讓人不知所云的咒語,被說成是“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似語言非語言的咒語被認為具有無邊的力量。

文學理論上的典型人物被理解為熟悉的陌生人,優秀的文學作品實質上是“似現實非現實”。

 

視覺的對象有兩個方面:顏色與形狀。佛教用色來指代視覺事物,對事物的形狀有些漠不關心。這與佛教的悲觀主義是一致的:與事物的形狀相比較,事物的顏色更容易改變,而佛教認為這個世界“如夢幻泡影”。

中國的山水畫其實是捨棄了事物的顏色,只抓住事物的形狀。如果說山水畫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某種精神,我們就可以說,中國文化比印度(佛教)更信賴這個世界。

西方的古典油畫是用顏色來造型,兼顧事物的顏色和形狀。

 

佛教徒把阿彌陀佛掛在嘴上。按照佛教的說法,經常念這四個字,一個人死的時候,阿彌陀佛會及時來到,把這個人的靈魂接到西方極樂世界。

但人們發明念叨阿彌陀佛這一方式,是由於“喜愛自言自語”這一人性。把自言自語的內容限定為阿彌陀佛,是為了避免我們的自言自語引起旁人的疑惑或者誤會,是為了避免我們因為自言自語而泄露了自己的秘密。

念佛不一定讓我們超生西方極樂世界,首先卻滿足了我們“喜愛自言自語”這一本性。

“喜愛自言自語”可以在戲劇里得到充分的宣泄——《哈姆雷特》中大量著名的獨白,其實是一些自言自語。

 

基督教早在唐朝就傳入了中國,經歷一千年卻成不了氣候。這應當與基督教的教主耶穌基督有關。耶穌基督出身寒微,又悲慘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風靡中國的佛教不是這樣。教主釋迦牟尼原本是有王位繼承權的王子,最受中國佛教徒崇拜的阿彌陀佛,成佛前是一位極有權勢的國王。

 

阿彌陀佛手下有兩個得力助手: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中國,觀世音菩薩排擠掉了大勢至菩薩,一枝獨秀,獨自肩負起了救苦救難的責任。中國文化不喜愛平分秋色——為了不讓大勢至菩薩分享光榮,中國人寧可把觀世音菩薩塑造成身上有一千隻手的怪物,這就是著名的千手觀音。觀世音菩薩成了救苦救難行業的壟斷者。中國文化有喜愛壟斷的傳統。

觀世音菩薩在中國的演變史,是佛教中國化的一部分。

 

§和尚必須剃光頭,這或許是因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是天生的禿子;中國第一個纏足的女人,大概是一個身份極其高貴、長得極其漂亮但是兩腳嚴重畸形的女人。

大人物的缺陷,可以演變出神聖的習俗。

 

和尚不得結婚,這是佛教的戒律。但根據佛教的教義,真正的災難或許不是結婚本身,而是結婚可能導致的後果——生兒育女。佛教的最高理想是涅槃,別名是無生,把無生理解為“不生兒育女”有可能被認為是膚淺的,其實是不錯的。

如果釋迦牟尼的時代已經有了避孕技術,想必就不會有“出家人不得結婚”的戒律了。

 

孔子明白,人不能總是與活生生的他人打交道,他還需要與一些虛擬的、想象中的人打交道,於是,孔子建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們在祭祀自己祖輩的時候,首先假設他們復活了,在此基礎之上,我們面對這些祖輩,與他們互動,說應該說的話,做應該做的事。

這樣,祭祀成了有神聖意味的戲劇表演。

孔子的建議,滿足了人們“喜愛演戲”這一人性。文化偉人意味着能為人們的精神生活開闢新的領域,或者在已有的領域實現變革,總之,是讓平時難以被滿足的某些人性得到宣泄。

二十世紀的中國,祭祀被理解為封建迷信而遭到禁止。這是因為不了解祭祀的本質是藝術。宗教禮儀多多少少都是藝術。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