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浑沌”为什么死了? 《庄子》“应帝王”篇末尾,记载了“浑沌”之死:“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语译:南海之神是倏,北海之神是忽,中央之神是浑沌。倏和忽经常在浑沌的土地上相遇,浑沌盛情招待二者。倏和忽想要报答浑沌,就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喝与呼吸,浑沌却没有,咱们可以给开凿(七窍)。”每天给凿一窍,七天后浑沌死了。) 从这一类的寓言故事附会出各种思想,似乎是人们抵抗不了的诱惑。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说:“浑沌喻真朴的人民。‘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为政者今天设一法,明天立一法,繁扰的政举屡屡置民于死地。庄子目击战国时代的惨景,运用高度的艺术手笔描绘浑沌之死以喻‘有为’之政给人民带来的灾害。” 陈先生的这一说法似乎言之成理,但是,“为政者”立法的初衷,是为了报答真朴的人民?倏和忽给浑沌“日凿一窍”,那可是为了“报浑沌之德”。 实际上,从天才寓言附会出任何说法都只能是顾此失彼的。究极言之,像“浑沌之死”这样的天才寓言,决不是庄子“运用高度的艺术手笔”的结果。换言之,只要庄子没有弄清天才寓言的实质,庄子本人也不可能知道这个寓言到底是在说什么。 此寓言有这样的言外之意:浑沌没有眼睛、耳朵、嘴和鼻子,这是畸形,是生理缺陷,更是丑陋。丑陋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它是人们(包括倏和忽)都认为应该被首先克服掉的东西;其次,一个人要是丑陋,则连这个人的善意也会引发种种灾难——浑沌本人因为自己的丑陋而最终丢了性命,他人则因为想要报答浑沌的善意而让自己犯下“过失杀人罪”。总之,“丑陋”受到了隐秘的否定。 浑沌的死,直接原因是倏和忽的“日凿一窍”,更深层的原因是浑沌的善意,终极原因是浑沌的丑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