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62)
五言诗的“五” 五言诗兴起于汉代,至唐代达到全盛,有五言诗“字字可以入禅”的说法。五言诗似乎容易带来古朴的风味,为七言诗所难以企及。 但《诗经》是四言诗的天下。《诗经》是春秋前华夏民族诗的汇集。春秋之后是战国,战国之后是秦汉。从春秋到汉代,五言诗取代了四言诗。这其中有名堂。 战国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转折点,当是隐藏着五言诗取代四言诗的奥秘。 或许可以这样说:春秋前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偶数文化”,战国后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奇数文化”。 《易经》是春秋前中国文化的圣典,二(阴和阳)、六(爻)、八(三爻合成的一卦)、六十四(六爻合成的一卦),这些偶数像是一部《易经》的灵魂。《诗经》以四言诗为主体,是这一偶数文化精神在诗领域的具体化。 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科学理论”,是五行说。五行说出现于战国,大盛于汉代。五行说似乎扩张到了中国古人生活的所有方面,为了配合这个“五”,中医家居然在春、夏、秋、冬之外杜撰出一个“长夏”,从此,在中国一些人的眼里,这个世界是五长串事物的综合。,一个事物不属于金系列,就属于木系列,再不就是属于水系列、火系列或者土系列这三个系列中的某一个。“五”成了中国文化那里最神秘、最神圣的数字。 五言诗出现在“五崇拜”的汉代,好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数字是分阴阳的:偶数属阴,奇数属阳。进一步,偶数意味着柔美,奇数意味着激烈。 四言的《诗经》让人感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主要取决于诗的内容,但最能有效表达“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心情的,恐怕也就是四言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此诗蕴含柔情,改做下面的四言诗好像没什么不行的:“红豆生南,春发几枝?君多采撷,此最相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