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解先秦寓言(2)
1、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语译:郑国有个人想买一双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之后把尺码放到座位上。到市场去,(却)忘了带上尺码,拿到鞋子,说道:“我忘了带尺码。”回家去取尺码。再来到市场,市场已经散了,于是没买成鞋子。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郑国人答:“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脚。”)(见《韩非子》之“外储说左上”篇。) 想买鞋的郑人最终没有买到鞋,这当然是因为他傻,但也有其他的原因。如果记忆力好,或者行走的速度足够快,则这个郑人仍然可以买到鞋子。傻应该受到否定,是因为我们还可能有其他种种之缺陷。 2、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耒而守株。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语译:宋国有个人在耕田,田里有一根木桩,一只奔跑的兔子撞着木桩,脖子受伤而死。这个人就放下农具守着木桩。再也得不到兔子,此人成了宋国的笑料。)(见《韩非子》之“五蠹”篇。) 宋人得到“折颈而死”的兔子,是因为他没有恶意;“守株”的宋人“不可复得”兔子,是因为他有希望兔子折颈而死的恶意。恶意让宋人不能如愿得到兔子,也让他显得愚蠢可笑,而且让他耽误了耕田的正业。 3、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语译:从前有一个齐国人想得到金子,早晨穿好衣服,戴上帽子,来到卖金人的屋子,夺了金子就走。差役抓住了齐国人,问:“不少人都在场,您怎么就夺走别人的金子?”齐国人回答:“拿金子的时候只看不见人,看见的只有金子。”)(见《列子》之“说符”篇。) 差役(“吏”)称呼攫金的齐国人时用的是敬称“子”,表明差役对这个齐国人怀有尊敬之心,因为在这个差役看来,“人皆在焉”而去“攫人之金”是需要某种勇气的。但齐国人回答差役的话表明自己不是勇敢的人,只是因为差役不知道齐国人“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就误以为齐国人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拿走了金子。总之,“尊敬”是荒谬的,因为世界上根本上不存在值得尊敬的东西。 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坠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语译:楚国有个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中,他马上在船上做了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到对岸)停了下来,楚人下到水中去寻找剑。船已经行走了,剑(却)不曾行走,这样去寻找剑不是糊涂吗?)(见《吕氏春秋》之“察今”篇。) 这个楚人的特点是傻——“惑”,这个寓言则是隐秘否定了傻:楚人是有知识的——他知道剑掉进水里之后会停留在水底上的某个地方;楚人也是有才能的——他会“入水”。但因为他傻,他的知识和才能就派不上用场,不能帮他找到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