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解《五灯会元》(3)
1、愚蠢导致更严重的愚蠢: 师(指怀海禅师)谓众曰:“我要一人,传语西堂,阿谁去得?”五峰曰:“某甲去。”师曰:“汝作么生传语?”峰曰:“待见西堂,即道。”师曰:“见后道甚么?”峰曰:“却来说似和尚。” [语译:怀海禅师说:“我需要一个人去给西堂传个话,谁能去?”五峰说:“我去。”禅师说:“你怎么传话?”五峰答:“见到西堂就传话。”禅师问:“见西堂后传什么话?”五峰答:“等我回来后再告诉您。”](卷三) 在五峰说过“某甲去”之后,怀海禅师应该告诉五峰“传语”的具体内容,而不是“汝作么生传语”。怀海禅师说出“汝作么生传语”,这话体现出了某种愚蠢,五峰对这一愚蠢问话的回应是“待见西堂,即道”——这是十足的废话,也体现出了某种愚蠢;怀海禅师更严重的愚蠢表现在随后的“见后道甚么”这句话中——仿佛求人传话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让别人传什么话,而这一更严重的愚蠢导致了五峰登峰造极的愚蠢回答:“却来说似和尚”——我五峰在传话给西堂之前并不知道需要传的话是什么。如果五峰这时候智力正常,他就应该反问:“您想让我传什么话?” 五峰的话“却来说似和尚”,富有趣味,充满机锋,实质上是智慧在装疯卖傻。 2、“喜悦”总是值得赞美的: 钁地次,忽有一僧闻鼓鸣,举起钁头,大笑便归。师(指怀海禅师)曰:“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师归院,乃唤其僧问:“适来见甚么道理,便恁么?”曰:“适来肚饥,闻鼓声,归吃饭。”师乃笑。(卷三) “举起钁头,大笑便归”这一现象,体现的是僧人的喜悦。怀海禅师赞美为“俊哉”,并且说“此是观音入理之门”。但是在赞美之后,怀海禅师似乎觉得自己拔高了这一现象的价值,于是找到现象的当事人了解“大笑”的真实原因,当事人的回答是“适来肚饥,闻鼓声,归吃饭”,现在该怀海禅师笑了。怀海禅师笑,是因为他从这一平凡而真实的现象中发现了规则(“鼓鸣”)与人类欲望之间的和谐,更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当初对此现象的赞美是恰如其分的——虽然不是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总之,对喜悦的赞美总是不会出错的。喜悦从根本上值得赞美。 3、知识是靠不住的: ……人取声,安置箧中;……吹网,欲令气满。 [语译:……有人(想)捕捉声音,装进箱子里去;……往网里吹气,想用气让网胀满。](卷三) “人”之所以“取声,安置箧中”,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知识:箱子(理论上)能装下任何事物;人之所以“吹网,欲令气满”,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知识:气可以让任何东西胀满。如今,声音和网作为触目惊心的例外,不仅粉碎了我们的知识,而且使我们的举动显得徒劳而可笑。 知识靠不住。 4、“不一致”的恶果: 一僧洗钵次,师(指普愿禅师)乃夺却钵。其僧空手而立。师曰:“钵在我手里,汝口喃喃作么?”僧无对。(卷三) 普愿禅师在“僧洗钵”的时候“夺却钵”,乃是一种古怪的举动,它的后果是“其僧空手而立”,外加表示困惑与不满的“口喃喃”。普愿禅师随后的话“钵在我手里,汝口喃喃作么”,是一个平平常常的问题,僧原本能够平平常常地反问:“钵在你手里,我能不口喃喃吗?”就因为有普愿禅师“夺却钵”这个古怪动作在先,僧居然不能回答这个平常的问题了,只能陷入傻乎乎的“无对”状态。前后不一致让人不知所措。
|